成都市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KAP现状调查分析*
2015-12-06于红艳田晓放
于红艳,田晓放,佘 慧,王 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报告,截至2014年10月,全国已有10个地区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超过百人[1]。据成都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成都市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中青年学生感染数量快速上升,已影响其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为了解成都地区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情况,以期开展对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及干预模式研究,笔者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相关的KAP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地区4所高校(医药类和非医药院校)大一至大三在校学生1 88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8名,女1 082名;年龄19~22岁,平均20.8岁;医药类专业1 244名,非医药类专业636名;城镇生源847名,农村生源1 033名。
1.2 方法
调查问卷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结合青年大学生平等性、独立性、开放性和纯洁性并存的特点,加大在“自我预防行为及性行为”方面的题量[2-4]。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性经历及艾滋病防治相关需求(内容与途径)6个方面。问卷当场发放,采取匿名自填方式,在规定时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关艾之家”志愿者当场统一回收。课题组在预调查后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Alpha信效度分析,以“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检测,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8 7、0.841 2、0.871 3,知识维度某些项目尚需修订。最后以上述方法得到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0.900 2,表示问卷信效度较高。问卷设计“国庆节为哪一天”来判断调查对象做问卷的态度是否认真,凡错答本题或问卷项目填写不全、损毁作为无效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知晓率、正向行为选择率“选择人数/基线调查人数”来描述调查结果,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880份,回收问卷1 752份,应 答 率 为 93.2%(1 752/1 880);回收有效问卷1 698份,有效率为90.3%(1 698/1 880)。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整体知晓率为88.7%(1 506/1 698),其中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毒主要损伤系统和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知晓率在85%(1 282/1 506)以上,不同性别、专业和生源地学生的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被调查人群中,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2.3%(369/400),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75.0%(973/1 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药类与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在关于蚊虫叮咬,共用餐具、牙刷,与艾滋病感染者同池游泳和艾滋病防治等相对专业问题方面的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一定程度表明:大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方面整体尚可,但是知识不够全面、深入(表1)。
表1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n(%)]
2.3 对艾滋病的态度
87.4 %(1 484/1 698)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应该受到保护,持这一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医药类专业高于非医药类专业,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8.5%(653/1 698)的大学生对该问题持“不知道,不好说”的态度;89.7%(1 523/1 698)的大学生对已经感染艾滋病毒的病人持正向态度,正向态度持有率医药类学生高于非医药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其中,76.2%(1 160/1 523)的大学生对艾滋病人持同情态度,15.3%(233/1 523)愿意帮助艾滋病人。30.6%(520/1 698)的大学生在态度方面存在“艾滋病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可能感染艾滋”的错误认知。92.3%(1 567/1 698)的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教育表示肯定和接受,医药类和非医药类、男生和女生、城镇和农村的选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传播有可能感染艾滋病”问题上,75.3%(1 279/1 698)的大学生表示“还会去正规医院义务献血”,10.2%(173/1 698)的表示“不知道,看情况”。总体上,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呈正向,但选择正向态度会受到某些心理因素的影 响(表2)。
表2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结果比较[n(%)]
2.4 对艾滋病的相关行为
2.4.1 发生性行为情况 102名学生回答曾经有过性生活经历,占6.0%(102/1 698)。其中男生48名,女生54名,平均第1次发生性经历的年龄为18.5岁。发生性经历的原因根据选择比例依次为双方相爱(41.2%,42/102)、一时冲动(15.7%,16/102)、 好奇(17.6%,18/102)、对方要求(15.7%,16/102)、追求感官快乐(3.9%,4/102)、在酒精或药物作用下(5.9%,6/102)。发生性行为的对象依次为恋爱对象(66.7%,68/102)、网友(11.8%,12/102)、商业性工作者(4.9%,5/102)、陌生人(2.9%,3/102)、其他(13.7%,14/102)。发生性行为时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根据选择比例依次为:为避孕使用安全套(56.9%,58/102)、为防病使用安全套(19.6%,20/102)、为避孕使用口服避孕药(10.8%,11/102)、事后阴道冲洗(12.7%,13/102)。回答有过性生活经历的102名学生中,50.0%(51/102)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或仅有时使用安全套(19.6%,20/102)。如果发生性行为,影响大学生对安全套使用的因素按照选择比例(多项选择题)依次排名见表3。
表3 发生性行为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安全套的使用
关于婚前性行为的选择,18.0%(305/1 698)认为“只要两人愿意就可以”,46.0%(781/1 698)认为“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4.7%(80/1 698)认为“只要不会怀孕就可以”,13.4%(228/1 698)认为“不可避免,生理需要”,12.2%(207/1 698)认为“违背自己道德观念,不会”,6.7%(113/1 698)的认为“无所谓”。
2.4.2 对艾滋病的自我预防行为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行为,如是否愿意和艾滋病人(亲人、朋友、熟人)继续交往,36.5%(620/1 698)的回答愿意,38.2%(649/1 698)回答不知道,9.8%(166/1 698)回答不愿意,15.5%(263/1 698)回答“看具体患病的人是谁”;是否想过成为援艾志愿者,6.1%(103/1 698)回答“想过,并且已经成为其中一员”,26.2%(445/1 698)回答 “想 过,但种种原因没行动”,21.1%(358/1 698)回答“从来没想过,和我无关”,24.0%(408/1 698)回答“没想过,不过现在有点感兴趣了”。对“不慎感染艾滋病你会采取什么行动”,根据选择率排序见表4。
表4 若不慎感染艾滋病你会采取哪些行为
2.5 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需求情况
关于“目前艾滋病的宣传力度”方面,42.1%(715/1 698)认为“很不够,应当加强”,24.4%(414/1 698)认为“还可以”,16.6%(282/1 698)认为“不够”,16.9%(287/1 698)认为“不知道,没关注过”。大学生对性教育知识及宣传途径的需求情况见表5和表6。
表5 若学校开展性教育你希望得到哪些知识
表6 你希望从哪些途径得到性知识和艾滋病防治知识
3 讨论
成都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不够深入、全面,其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整体倾向积极,但缺乏预防意识。对待艾滋病行为整体处于正向选择,但不同群体间有差异。知晓结果与调查前预想的“医药类显著高于非医药类”有差异。提示我们应当重视非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教育,即使在医学类院校仍然应当针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全面、广泛、深入和持久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此外,预防医学专业同学知晓率达到92.3%,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0.01),这与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必修课《健康教育》有一定关系,说明健康教育应当普及。很多学生在没有特别接触到艾滋病防治教育前都认为艾滋病很遥远,说明今后的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应当加强对学生防范意识和正确心理、态度的培养,让其切身感受到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现实,意识到当前防治艾滋病的严峻形势[5-7]。群体差异提示:对大学生艾滋病教育应当注意群体差异,可通过同伴教育手段鼓励和激发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抗击艾滋病的队伍中来。
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时期,应当关注其复杂心理因素,重视性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需求,适时调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不可“一刀切”,要有针对性,分群体和分阶段开展。加强高校学生艾滋病预防及干预的宣传教育,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丰富形式、更新教育内容、强化教育效果、避免抽象和刻板的理论说教,更好发挥网络、微博、QQ、微信和手机报等新媒体的作用,实现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的多形式、全过程和广覆盖。与性教育同步加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爱观[8-10]。
本次对成都市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KAP调查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高危性行为认知干预奠定基础。根据KAP调查结果,课题组将联合多部门开展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并采取措施,设立防艾专项基金,支持各部门、学生防艾社团和志愿者,通过书刊、报纸、宣传、视频和网站集中宣传等形式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进一步扩大艾滋病科学防治知识教育和宣传覆盖面,提高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感染后的严重性。由于时间、人力所限,本次调查未从横向角度对学校、年级进行更细致的比较,今后的课题项目将进一步完善。
[1]宋兴怡,徐选国,苏天照,等.山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01-103.
[2]王秀琴,李黎明,胡玉华,等.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1):37-40.
[3]徐洪吕,保武生,邓凌艳,等.云南省曲靖市2013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6):685-688.
[4]李建卓,杨慧,韩莹,等.济南市青年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2):204-206.
[5]陆林.云南省艾滋病流行20年[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1-4.
[6]孟巍,洪丽,余良主,等.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552-1554.
[7]潘艳,徐兆强,李策,等.在校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77-979.
[8]黄静,绳宇,于荣辉,等.713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9):73-76.
[9]王超,苏潇歌,王东皓,等.中国三省居民艾滋病防控知识获取途径电话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32-735.
[10]郑扬,李环,崔彦娇.2012年盘锦市部分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10):74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