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心率患者低电压冠状动脉双源CTA临床应用研究

2015-12-06黄继康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双源伪影节段

黄继康,李 成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 放射科(邛崃 611530)

高心率与心律失常曾是限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技术临床应用的瓶颈[1]。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双源CT的出现,二者已不再是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禁忌证。近年来,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研究成果显著,为该技术成为冠心病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及重要筛查手段奠定了坚实基础[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0例行冠状动脉双源CTA检查患者,以期评价高心率患者低电压冠状动脉双源CTA技术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中,心率>70次/min、节律整齐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A组),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53.3±10.7)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74±1.72)kg/m2。再从心率≤70次/min、节律整齐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作为对照组(B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2.2±11.1)岁,BMI(24.32±1.65)kg/m2。患者均无冠状动脉CTA检查禁忌证,BMI均<30kg/m2。

1.2 方法

1.2.1 CT扫描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前检测心率并服用硝化甘油。使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触发点为主动脉根部,触发阈值100HU,延迟5s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扫描野(FOV)250mm,层厚0.75mm,层距5mm,探测器2mm×128mm×0.6mm。扫描范围上至气管分叉,下至腰2椎体。心率>70次/min(A组)和≤70次/min(B组)患者重建时相分别选在R-R间期的40%和70%。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mgI/mL,70mL,流速5mL/s),用自动双筒高压注射器自肘正中静脉团注,完毕后以相同速度注入生理盐水30mL。

1.2.2 图像后处理 所有图像行常规FBP重建,重建层厚0.75mm,重建后传至西门子syngo mmwp VE40A工作站,行circulation和3D软件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成像(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和曲面重建(CPR)。

1.3 评价指标

1.3.1 图像质量 由两名资深影像科医生在节段水平双盲评价图像质量,评分有差异时,二人共同讨论达成一致。节段水平划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5节段法。图像质量评分为1~5分,标准为:大量运动伪影,图像不能诊断(1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图像噪声大,影响诊断(2分);有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但尚可诊断(3分);轻度运动伪影或噪声,图像质量良好(4分);无运动伪影,无明显噪声,图像质量很好(5分)。评分≥3分为可以诊断,≥4分为优良,其所占比率分别为可诊断率和优良率。

1.3.2 辐射剂量 以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作为辐射剂量量化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图像可评比率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为验证两组资料的可比性,采用χ2检验,行年龄、BMI和心率的组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心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20)

2.2 图像质量评价比较

对两组40例患者冠状动脉共570节段成像质量进行评价,高、低心率患者右侧冠状动脉CTA均显示良好。A、B两组图像节段的可诊断率分别为96.48%、97.55%,优良率分别为 88.73%、91.26%,χ2检验表明,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中评价为1分的分别有3节、1节,表现为血管显示不连续、血管显示双影;评价为2分的分别有7节、6节,表现为图像噪声过大,图像边缘显示严重模糊(表2、图1)。

表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比较[n(%)]

2.3 辐射剂量比较

两组患者均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两组间CTDIvol分别为(18.56±2.98)mGy、(19.24±3.10)mGy;ED分别为(2.18±0.53)mSv、(2.21±0.48)mSv;DLP分别为(251.32±39.54)mGy·cm、(265.48±40.21)mGy·cm,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检查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电压检查辐射剂量的50%以上(表3、图2)。

图1 两组患者右侧冠状动脉CTA图像

表3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

图2 低电压检查辐射剂量与常规电压辐射剂量的比较

3 讨论

CTA具有快速、无创、低风险等优势,可能成为冠状动脉检查的首选手段,其临床应用受限的因素主要包括辐射剂量高,高心率和心率不齐影响图像质量等[4]。双源CT成像速度更快,减低辐射剂量的技术更加先进,为冠状动脉CTA检查技术的临床推广奠定了基础[5]。

冠状动脉管径细小,心率越快,其活动频率越高,运动静止时相越短,CTA需要包含的心脏时相越多,越容易出现运动伪影。既往解决方法为服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后扫描,本研究中高心率患者均未服用降心率药物,心率最高者达147次/min,其冠状动脉节段成像的可诊断率、优良率与低心率组近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结果一方面体现了双源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优势,另一方面也与技术操作,特别是检查中患者屏气的好坏有关。在CTA检查时,除了患者制动外,应反复训练其屏气,以排除检查中除心脏跳动以外的一切运动伪影。

CT扫描可以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增加螺距等方式来实现辐射剂量的降低[4-8],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模式、双源CT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还可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8]。CT扫描辐射剂量与管电压呈正比,降低管电压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可以增加X线作用于受检者的光电效应,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血管腔内的CT值,增加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对比[2]。本研究采用100kV电压模式扫描,低于常规扫描使用的120kV,电压减低了16.67%,DLP较常规电压扫描减少了50%以上,而低心率组图像优良率为91.26%,与其他常规电压扫描的报道相似(图2),验证了双源CT 100kV低电压冠状动脉CTA检查技术的可行性,为下一步高血压患者临床诊断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李若梅,王嗣伟,晋丹丹.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管电流与管电压参数优化现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3):516.

[2]Yin WH,Lu B,Gao JB,etal.Effect of reduced x-ray tube voltage,low iodine concentration contrast medium,and sinogram-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on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at coronary CT angiography:Results of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EALISE trial[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2015,9(3):215-224.

[3]李雪娇,杨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在高心率及心律失常病人中的研究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37(6):541-543.

[4]齐晨晖,侯艳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诊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7):1101-1104.

[5]葛尚,李春和,潘昌杰,等.双源CT“双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3):226-230.

[6]Sun G,Hou YB,Zhang B,etal.Application of low tube voltag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with low-dose iodine contrast agent in patients with a BMI of 26-30kg/m2[J].Clinical Radiology,2015,70(2):138-145.

[7]冯越,蔡国龙,李伟,等.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对心律不齐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4):320-323.

[8]Wang Y,Wang X,Zhang Y,etal.Image quality and required radiation dose for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using an automatic tube potential selection techniqu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4,30(2):89-94.

猜你喜欢

双源伪影节段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核磁共振临床应用中常见伪影分析及应对措施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减少头部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propller技术应用价值评价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