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报集团:让“红船精神”更好地引领未来
2015-12-06张晓菁
□ 文/张晓菁
嘉报集团:让“红船精神”更好地引领未来
□ 文/张晓菁
嘉兴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嘉报集团作为红船旁的党报媒体,更要责无旁贷地认真学习研究宣传“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做好新形势下“红船精神”的宣传报道,使“红船精神”能更好地引领未来。
嘉兴日报 红船精神 系列报道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找准“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
“红船精神”最大的意义,就是开启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不断的奋斗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又在艰难的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红船精神”确立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这句哲理名言含义。所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凝练。“红船精神”中所蕴含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义所在。
新形势、新常态下,学习研究“红船精神”要坚持四个结合:要与弘扬其他革命精神相结合,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要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
惟有在这样的学习研究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准宣传“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找到报道的较好落点,才能让“红船精神”更好地引领未来。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嘉兴吴越电子音像出版公司自2012年启动、历时两年精心创作了《红船驶进中国梦》,片长60分钟的这部作品分《首创篇》《奋斗篇》《奉献篇》《跨世纪寻梦篇》四集,第一次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诠释了“红船精神”的成长发育史,并将“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的精神内核结合起来,着重阐述“红船精神”,第一次把实现“中国梦”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第一次把实现“中国梦”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之上,第一次把实现“中国梦”建立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上。这部作品也因此荣获第23届浙江树人出版奖、浙江省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今年5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工作座谈会,《红船驶进中国梦》入选了第三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目录,并将自动入选“全国农家书屋推荐目录”,作为面向大学生、高中生的读物在人民网教育频道视频介绍,在京东网向全国销售。同时,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将组织辖区内中心城市新华书店、大型网络书店和音像批销中心集中进行展示展销等。
找到报道的较好落点
今年6月,正值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刊发《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十周年。继《红船驶进中国梦》之后,如何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宣传“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恒久领航未来?嘉报集团两报一网经过精心策划,相继推出“‘红船精神’在嘉兴”“红船向未来 寻找践行‘红船精神’楷模”栏目,报道的落点不再是阐述而是呈现,呈现“红船精神”的嘉兴实践,并采取报网互动的方式,与广大读者、网友一起来发现、挖掘大家身边的“红船精神”,追寻、探索“红船精神”在嘉兴的鲜明印记。
建设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是一个新时代的宏大梦想。要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嘉兴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有不少创新之举,走在了前列。《南湖晚报》与嘉兴在线联合推出的“红船向未来 寻找践行‘红船精神’楷模”栏目,率先刊发的几篇报道,把聚焦点对准习近平同志在近十年里踏访过的乡村,重点关注嘉兴如火如荼、颇有成效的新农村建设。
2006年1月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海盐县开展主题调研宣讲活动时,踏访了秦山北团村、通元雪水港村等地,希望海盐县在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我们绘就的农村生态画卷”》这篇报道,重点展现秦山北团村的新农村建设画卷,以富有时代特点和形象生动的典型,呈现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当好示范”方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海盐人民没有忘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着“红船精神”。
《我们都是缪家人》呈现的是2008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考察指导时在嘉善考察的第一站——缪家村的跨越式发展。以当年与习近平会面后一个大家庭的变化与奉献、一个带领大家致富的农业大户的“长远眼光”,以及一位村支书为集体经济殚精竭虑、一个80后女大学生回乡创业当“鳖司令”的故事,形象、立体地展现他们的“勤思、勤劳、敢闯、敢拼”。而《嘉兴日报》刊发的《一个经济薄弱村的十年“蝶变”》,则以一个经济薄弱村“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化,折射出嘉兴新农村建设中数十个经济薄弱村从此消逝的显著成效。
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基础建设、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近年来,嘉兴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改革首先在嘉善县试点,目前已向全市铺开。《嘉兴日报》推出的《从城市到农村,一位小学教师的“舍”与“得”》,报道的是网友推荐的一位主动申请到农村小学任教的小学老师,三年来为农村教育事业毫无保留的青春奉献。这是嘉兴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改革的一个缩影。教师流动的嘉兴经验也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典范。
《嘉兴日报》刊发的《从一年到三个月的“嘉兴速度”》,也是聚焦改革创新中的嘉兴特色。推荐这一报道题材的网民以亲身的经历、感受认为:“红船精神”当中的“首创”,当属审批改革。记者则以典型事例展示行政审批改革后的“嘉兴速度”,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南湖晚报》刊发的《在乌镇,有一种基因叫“蛮拼”》,关注近十年里在江南古镇中后来居上,并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乌镇,也是点面结合、立体而形象地展现乌镇一批人的敢闯敢拼、敢担当。
发挥可感可学的榜样力量
综观两报一网的这些报道,注重将宣传“红船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而采取报网互动的方式,发现、挖掘就在大家身边的“红船精神”,使得这些典型人物与事例既有时代气息,又具体、贴近,可感可学。晚报刊发的《半个世纪的南繁之路,四代育种人梦想接力 风雨兼程,只为一粒好种子》,以大量生动的细节描述51年里嘉兴农科院四代朴实得像大地一般的育种人身上的“南繁精神”,从读者熟悉的年已古稀的育种专家,到十年坚守后已着手搞自己课题的80后研究生,秉持着“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不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使命,孜孜不倦地创新,甘愿长期承受传统老农民那样的辛苦,在水稻育种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
要宣传好“红船精神”,使其深入万众之心,才能成为最坚实的基础。嘉报集团两报一网推出的宣传“红船精神”系列报道,既是生动好教材,提供了近在眼前可学想学的好榜样,也给理论宣传工作以启迪。理论宣传最怕空洞说教,最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需要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指明方向,更需要具体生动的人物事迹的感召和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
(作者单位: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