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浙报集团资深记者的内部孵化创业路
——采编资源如何通过内部孵化实现互联网增值
2015-12-06谷伊宁
□ 文/谷伊宁
一名浙报集团资深记者的内部孵化创业路
——采编资源如何通过内部孵化实现互联网增值
□ 文/谷伊宁
自1986年进入《浙江日报》,我打拼在医疗健康领域一线,从业至今已近30年。进入浙报集团内部孵化前后的两年间,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职业刺激。
身为老报人,长年积累的健康医疗知识、人脉,似乎要成为闲置资产。但两年前,我开始运营微博“浙江微博医生”、微信公号“浙江名医馆”, 虽然是“无心插柳”,但我的多年业界资源实现增值,成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首批新媒体孵化项目,且“融”资最多,半年达140万;后被浙报传媒上市公司“相中”,成立项目制公司,直接融合传播与服务功能,做出新产品——医疗咨询、传播服务型产品,拥有了20万用户和一家公益型空中医院。由此,我迎来职业“第二春”——带领团队,在健康传播领域进行新媒体创业。自2013年9月推出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以来, 截至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近20万,收费会员1.5万;2015年6月,打造ĀPP“名医在浙里”,累计注册用户近1万,两个内部项目成功孵化。
一句戏言开启新媒体思维
因为我多年从事医疗卫生报道,亲戚、同事遇上看病难事,都向我咨询,大医院的院长们对我戏言“欢迎去医院门口开导医中心”。
两年前,我判断纸媒传播渠道已显露出衰退走势,需要找寻新渠道。就在这个当口,微博、微信、ĀPP逐渐流行,我突然发觉健康传播事业可以跟新媒体实现无缝对接——近30年积累的健康知识、医疗咨询经验可通过新渠道传播,真正把“导医中心”办到网上。
当时,多做一份新媒体工作,浙报集团不给任何报酬、奖励,也不计工分、业绩。我根本没觉得自己在创业,只是被内心渴望传播健康理念的原动力驱使。于是作为编辑的我和两位从事医疗卫生报道的成熟记者,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
2013年9月,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刚落地,我们邀请资深心内科专家进行心血管疾病咨询,鼓励受众用微信提问,并请专家即时解答。“嘀嗒”,短短的一秒钟,微信后台就显示出2至3个提问!一时间,提问一个接一个地涌向后台。这一刻,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活了起来!作为一名老报人,这样的互动效率在近30年的从业经历中都没见过,我们兴奋不已。当时专家也惊呆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向他提问,他很兴奋地说:“太牛了!你们报社的平台太神奇啦!”
同时,我发觉做新闻突然省力了——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依托纸媒《钱江晚报》的社会地位和资源,获得良好的公众口碑,同时也在反哺纸媒。
医疗健康“线”不及社会新闻“线”题材丰富。而运营微信公众号,为原有健康“线”打开了创新点,受众会主动咨询健康知识、主动反馈消息,公众号后台变成健康新闻的信息海洋,素材源源不断,彻底改变了健康“线”的运作。
脱胎换骨,转变方式:从报人到创业人
当团队依靠医疗资源和运营思路在内部孵化立项中博得头筹,获得第一笔创业资金时,我们开始面临从报人到创业人的转变,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也从纸媒的延续角色脱胎换骨,开始成为一款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新媒体产品。
2014年7月,我们的理念、团队、工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进行变革:引进公司化管理经验、运作方式、绩效考核等理念,注入新媒体产品运营中,开始打造“产品”。
内部调整着手重组创业团队。三人团队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于是我们吸纳85后、90后的新型记者和实习生,给团队减龄,落实财务、运营推广、产品美工、客服等工作,围绕新媒体产品的运营需求进行全方面的武装。
在外部,团队借助积累的人脉资源,积极拓展产品功能专业性。我们聘请21位全科医生组成咨询服务团队,24小时提供“轻问诊”服务,同时与大医院的500位专家集成一个空中医院新家庭,提供专业疾病咨询,健康教育,全面提升产品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效率,拓宽功能服务领域。
获取独立融资能力。此外,团队拥有了独立融资的能力,主动性变强,对外寻找合伙人。我们与合伙的医疗单位间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供给和收取广告费用的模式,加深健康传播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同开发新媒体产品。例如,在孵化期间,我们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深度合作,选择先进的微创手术作为合作内容,请专业团队拍摄录制微创视频,辅以漫画元素,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传播推广,减少患者的术前恐惧。这类合作,整合了原本零散的新闻线索,丰富了产品的媒介内容形态,带给创业人运营产品的成就感。从健康传播的效果来看,受众更容易理解实况视频。
如何把读者转变为用户?
在“浙江名医馆”项目孵化期间,如何把读者转变为用户和会员,如何留住和拓展用户,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拉进来”变为“推出去”。传统新闻业采用拉广告进媒体,而如今团队要把产品推出去,需要换位思考,考虑性价比、评估推广效果。对于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团队需要依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
从“做内容”切换为“做产品”。孵化过程中,有成员只想做纯粹的内容运营,我通过引导成员“重运营推广,轻内容生产”,用运营推广拉动内容生产,因为我明白团队要运营一款功能强大、留住用户的健康服务产品。
自成一体,站在变革的前夜
运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期间,团队又孵化出一款新媒体产品—— ĀPP“名医在浙里”,定位为提供健康服务。相比微信公众号,ĀPP功能更强大:联合浙江省各大医院名医,每周额外放出400多个名医号,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打造一站式虚拟医院,挂号、付款、查报告,实现就医O2O闭环;集合各院名医,打造名医集团,做最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ĀPP“名医在浙里”仅有一小部分做信息传播,着重实现跨界健康服务功能。这款产品具备独立能力,能够实现自我运作、自我循环、自成一体。
目前,浙报集团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团队脱离传统采编系统,进入创业公司运作,做大医疗服务的新媒体产品。
作为创业的主要人员,我从一开始自娱自乐,到收获集团肯定、支持,分担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再到负责的产品实现独立运作,创业心情从轻松变为紧张。团队可能走出体制,也可能会拥有巨额融资,就像处在变革前夜,诸多未知数,创业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回顾这一路的纸媒内部创业经历,我认为,应该鼓励专业型记者多积累资源,在从业积累上创业比较容易成功。在我看来,创业并不是跟过去完全脱节,很多人因创业忘了守业,应该保留原来的优势基因,然后在创业过程当中与新事物融合。每个人都不应原地踏步,要想着三五年后一定不做现在的事情。在此前提下,现在的事情该怎么做好?你做的好,就是在为三五年后的新事业做准备。
(作者是《钱江晚报》科教部生命工作室主任、《钱江晚报》新媒体“浙江名医馆”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