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N.O 演化路径与新闻形态创新
2015-12-06党东耀
□ 文/党东耀
Web N.O 演化路径与新闻形态创新
□ 文/党东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WebN.0已经成了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及演化的路径。作者认为,Web1.0、Web2.0、Web3.0、Web4.0等代表着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推动了新闻形式的创新。这些新闻形式反映了新型的传者与传者之间的关系,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高度重视受众,取得最大化的覆盖,最精准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 WebN.0 融合新闻 精准新闻 进程新闻
互联网的演化路径:从Web1.0到Web4.0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首先创建了万维网(Web),这是一种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得信息资源的模式。网页文件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编写,它包含的多媒体信息被称为超文本或超媒体,在其中隐含着指向其它超文本的链接,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的门槛,也促进了门户、新闻等不同类别网站的崛起。网站以集中编辑、发布信息为特征,用户则被动地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虽然期间搜索引擎等工具投入使用,但是不能改变其单向传播的特点。
2004年,“Web2.0”的概念始于O'Reilly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会议。Web2.0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早期的博客(Blog)、RSS、维基百科(Wiki)、社会化网络(SNS)、即时信息(IM)以及后期的微博、微信等。这使得互联网平台更具有开放性,具有用户自生产内容、合作化、社区化的特点,从而打破了Web1.0单向传播的模式,建立参与、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
几乎在Web2.0提出的同时,Web3.0也开始萌芽。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从原理层面指出:Web3.0就是语义网(Semantic Web)。Web3.0强调了数据的标准性、通用性和跨平台性。它致力于两个目标:一是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通用格式的整合,以实现跨平台的交互和共享;二是建立数据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使数据可以以意义链接起来。即将分散各地的信息、资源、知识可以内容的形式连接成网。
而术语“Web4.0”通常被定义为在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互动”的演变。Web4.0主要围绕涉及与用户“智能互动”的系统。这种产品使用语音输入等外围设备,用户无需接触平板电脑就可以接收信息和指令。Web4.0追求网络设备和使用的智能化、个性化。数据输入模式的多元化,其核心是实现数字对话,即加大人机对话的力度,机器可以识别人类多种符号的信息形式,而不管是来自什么样的输入端。使得用户超越文字输入等方法,更加接近计算机和网络。
总之,从上述互联网发展的演化路径可以看出,Web早已超出了万维网的概念,而成为互联网发展阶段的标识及当前样态的衡量指标,反映互联网在技术、服务,以及理念上的变化。其主要的发展核心是用户、数据、开放,发展轨迹是降低用户使用互联网的门槛,发展趋势是共享性、参与性、智能化。同时,也要看到,Web1.0、Web2.0、Web3.0、Web4.0等等并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而是一个承继的过程。这势必要影响和决定新闻形态的变化以及媒介融合的样态。
新闻形态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演化,Web形态的不断升级,新闻形态也在不断地创新。
(一)Web1.0时代
Web1.0时代建立了“发布——浏览”传播模式,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和传统的大众媒体的传播特征是相吻合的。传统媒体意识到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性,纷纷开办网站,向互联网延伸,由此,单一媒体的新闻传播也向多媒体平台的融合新闻发展。
融合新闻最早表现为网络媒体的线上新闻。“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段落、音响、图表和互动性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而不重复。”当今,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它的含义逐渐扩大。从广义讲, “融合新闻” 即Convergence Journalism,指由于数字技术发展, 媒介之间彼此的界限逐步消解,新闻传播业务走向融合的状态;从狭义上看, “融合新闻”就是“ Multimedia Story”,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产生的一类新闻报道方式。
(二)Web2.0时代
Web2.0时代建立了的“互动——参与”传播模式,用户参与信息发布积极性得到激发,从而使用户自生产内容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公民新闻成为这个时代的创新形式。公民新闻也称“使用者产出新闻”“参与式新闻”等,它“是之前被称为受众的人们用他们所拥有的媒介形式来传播信息给其他人的行为。”反映的是公共事件中的公民“在采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公民新闻意味着没有经过专业新闻培训的人也可以参与到搜集、扩散信息,或者检验已发布的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公民新闻的形式主要是自媒体,如公民新闻网站、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
(三)Web3.0时代
Web3.0建立了“分析——聚合”的传播模式,使精准新闻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更加强调新闻的组合以及精准的推送。精准新闻不同于精确新闻。精确新闻强调的是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有系统地采集新闻事实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描述、分析和解析,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而精准新闻是充分利用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对受众进行个性化的了解,依据地域、行为、兴趣、偏好等元素,将新闻信息聚合推送到准确的受众群体或者个人,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
Web3.0时代的传播价值超越了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基于不同需求的平台。“今日头条”移动客户端以“推荐”为主要特色,自2012年8月上线以来,包括新华社、人民网、《京华时报》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均已与“今日头条”展开了不同形式的版权合作,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推送到目标受众中。
(四)Web4.0时代及以后
Web4.0建立了“智能——语音”模式,主要着眼于媒介智能化和信息输入方式的开发,使得受众更加容易接近和使用媒体。尤其是对移动媒体的重视,使得受众可以时刻保持在线,不单依靠文字,而可以用声音、图像等多种符号与网络实现信息交互。这为进程新闻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中,连续报道是指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连续的报道。进程新闻和它有相似之处,就是报道是动态的,是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展开的,在事态进展过程中进行报道,属于“现在进行时”。进程新闻更类似于电视的“现场直播”,但是又不是单纯由媒体工作者即传者完成的。而是由传者、受众共同完成的一个“现在进行时”连续报道,呈现出一个开放的文本,传者和受者利用多种符号形式随时上传事件发生的情况。如《纽约时报》已经不再设有多媒体事业部,而是设立了互动的图形部门。该部的工作人员被认为是程序员记者或设计师记者。把文字、视频、照片和互动元素融入一个单一的文章,不同类型的媒体整合到一个无缝连接的阅读体验,被认为是朝向互动叙事的飞跃。
结语
无论从技术角度、理念角度,还是从服务角度,WebN.O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和衡量指标,实践中也基本上按照大致每十年为一周期进行变革。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追逐用户、激发用户的过程,目的是达到网站和用户,也即传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良好互动,最终是达到物网合一、人机合一、人网合一。
从传播模式上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单一模式,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报纸、广播和电视与网络、手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诞生了众多新型交叉媒体。信息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传者和受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印证,取决于媒体前期丰富的一手材料、中期社会化媒体的推荐与共享,以及后期受众的评论和反馈。
从新闻选择方式上看,互联网经历了一个由“推送”到“拉出”再到“播发”最后到“融合”的螺旋上升过程。Web1.0时代,网站将信息推送到受众面前,搜索引擎使受众初步具有了“拉出”新闻的能力,以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要;Web2.时代,受众“播发”自己生产的信息,参与到新闻的发布中;Web3.0时代,媒体将信息精确地推送到个体,本质上是受众从多样化信息渠道中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Web4.0时代,媒体和受众一起进行新闻的现场报道,打造开放式的新闻文本,实现议程的融合和信息的融合。
(作者是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为广西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广西新媒体实践的媒介融合模式研究〈11BXW003〉阶段性成果。)
①“W3C Semantic Web Activity”.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 November 7, 2011.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1.
②President of Massive Dynamics Describes Company’s Advances on Web 4.0 Products and Projects. PR Newswire US,12/05/2012.
③Stevens,Jane., “What is a Multimedia Story?”,Knight Digital Media Center,heep://mulitimedia.jounalism.berkey.edu/tutorials/ startofinish/choose/,2011-4-5.
④方洁: 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5,第29页。
⑤Cathy Strong: Nailiing Convergence Journalism(PDF), P2.http://www.allanwilsoncentre.ac.nz.
⑥Jay Rosen. A Most Useful Definition of Citizen Journalism. [OL], Press Think. July . 14. 2008.http://archive.pressthink. org/2008/07/14/a_most_useful_d.html.
⑦Bowman, S. and Willis, C.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2003, 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