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5-12-05马希青王凯薛应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6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马希青 王凯 薛应芳

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今后我国高校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招生考试方法、导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制度管理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建立了“一制二段三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今后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09-03

一、引言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程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从2009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是国家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上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1-2]。从最近两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及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招生比例增长迅速,到2015年将占到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50%以上[2-3],这意味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将成为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必将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要具有职业技能操作、专业设计与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其基本属性是职业性,其培养特点在于实践性[4],因此,当务之急必须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之初主要是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服务,因此质量标准和要求都比较低,培养规模也比较小,类型和涉及的职业领域较少,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社会认同度也不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客观地讲,这种全面发展还是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2]。

1.学校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上个世纪末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众化教育以来,各个高校一直欠账太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校人数迅速增长,从而使各个高校已经非常紧张的教学资源更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离不开先进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也离不开实践教学所需的综合实训基地,客观上增加了办学成本。但由于多年来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紧缺,不能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实践性培养。其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实际上,目前的导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跟不上研究生的扩招规模,在质量上也无法满足研究生职业性技能培养,更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充分保证等,从而导致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2.招生录取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主要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由于不够完善而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5-6]。其一,社会上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存在着不认同感甚至带有偏见,认为其含金量低,不算“真正”的研究生,所以大部分具有实力的考生都不愿意报考甚至不愿意被推免这一种类,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只能依靠调剂才能完成招生任务。其二,现行的招生录取机制过分重视初试分数而轻视复试环节,致使研究生的复试过程既不严谨又不规范,完全流于形式。其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校复习备考期间,一味地谋求理想的考研初试分数,却几乎放弃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上线考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给后续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3.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落后,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众所周知,欲实现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背景和实践性特点,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起为满足社会或行业发展需要,注重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5]。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基本上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有意或无意地混淆起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变成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复制版”,甚至是“压缩版”或“简装版”,从而出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同化、矮化、弱化”的现象。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几乎完全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导致实践环节和校外实习缺失,能供选修的课程较少;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做法[6];在导师配备和论文指导上,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以“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方式为主,而有的高校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保障,导致双导师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加上彼此缺乏必要的协商与交流,结果使这一培养机制仅停留在表面上,形同虚设。

4.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致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完善健全的质量评价机制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获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需求和实践性特点,致使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规则轻创新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考核方法上只关注课程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只依据校内导师的评价结果,而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意见;只看最后的论文答辩成绩,而放松了对学生平时的过程监管。这样一来,不仅使评价结果失去了公平和公正,也使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失去了保障。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

我校的机械工程学科从2011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寻求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实施办法以解决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生教育成果和学科建设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实际,从招生考试方法、导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制度管理保障等方面入手,面向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一制二段三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这里,“一制”就是研究生导师实行小组集体指导下的“双导师”负责制;“二段”就是把历时两年半的培养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学习,以基础理论课为主,第二阶段以工程实践为主,在企业完成课题,即“1+1”模式;“三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案例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实施案例教学和基于项目培养。

1.完善招生录取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要想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先从完善招生录取制度、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入手。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导向,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次,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免研究生所占比例,重点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加各种实践环节的学习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学生本—硕直读、导师全程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及早发现和选拔优秀学生,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在时间上更有利于对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应用研究[6]。再次,可以适当降低研究生初试录取分数线,使更多的考生能够获得参加复试的机会;同时必须严格规范复试录取环节,精心设计考核方式(如口试、笔试、操作演练、动手制作等)和考核内容,并重点参考导师的意见,实行导师负责制,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2.实行小组集体指导方式下的“双导师”负责制。所谓小组集体指导方式下的“双导师”负责制,就是在学校和企业各聘请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课题选题、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即“双导师”负责制;同时再吸收1~3名技术职称偏低但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作为副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或者由若干专业相近甚至不同专业的导师组成合作小组,实行小组集体指导。该模式与“导师团队”式培养模式相比,突出了责任意识,明确了培养责任人;与单纯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相比,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导师的特长优势,实现导师在专业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方法、指导时间和精力、承担科研课题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先由校内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双向初选,待经过一学期的相互了解之后再进行第二次双向互选,以确定师生培养关系。然后依据学校制订的导师评聘条件,由研究生导师负责聘请企业导师和其他副导师,最后由学校(或学院)负责签订正式协议并完成相关手续。而实现这一做法的关键,一是必须明确导师各方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必须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对研究生导师施行严格的过程考核与质量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是全日制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首先,必须按照“理论知识的先进性、技术方法的实用性、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原则,面向专业设计、产品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所需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则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支撑,以多门选修课程为拓展,形成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课程群,并基于课程群建立案例库,丰富教学资源。其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同一个专业方向课程群中,可以打破课程界线,一个课程群由数名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承担,实施案例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专题研讨、小组学习、课堂实验、模拟训练等多种授课方式,注重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案例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实行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也可以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名师、企业技术骨干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同时,应允许研究生以研究课题为核心跨学科、跨专业选学课程,承认其选修成绩;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科研上有创新、学术上有进步的学生应当进行奖励,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获得工程教育、创新教育、全面教育。

4.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基地建设,实施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进行有效结合有效捷径。为此,学校必须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校企联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生校内综合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校外工程培训基地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造必要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双方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申请和承担各种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这样就能够以项目为载体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以项目为纽带稳固校企合作、以项目为主线贯穿研究生培养周期,使研究生在工程中培养、在项目中锻炼、在创新中实践,从而形成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

5.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科学管理与制度保障。在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全面人才质量观,坚持“明确职责、注重实践、强化过程、分级管理”原则,认真做好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每一项工作。首先,必须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在年度考核中严格执行导师的遴选、准入和淘汰制度。其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课程学习、工程实践、论文选题、论文评审到毕业答辩,都应把研究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放在考核的首位。研究生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及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其考核形式原则上仍以学位论文为主,也可视情况采取项目结题、研究报告、国家专利等形式,并注重过程考核,而参加毕业答辩会的委员中应有来自企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专家参与。在管理方面,则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学科建设、导师团队、师生互选、项目管理、基地运作、绩效考核等,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即学校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学院负责培养、管理、落实,研究生按学科归口招生、师生双向互选,导师负责全程专业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即:完善招生录取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是前提;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是基础;实行小组集体指导下的“双导师”负责制,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根本;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科学管理与制度管理是保障。同时,还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需求和实践性特点,初步建立了“一制二段三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今后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升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1-17.

[2]郑浩,王欣.“二一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154-155.

[3]周浩.生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6):420.

[4]白君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2,(27):208-209.

[5]赵岩,朱爱军.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2,(6):73-76.

[6]罗盛旭,胡广林,梁振益,等.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87-190.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