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2015-12-05温木生
温木生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
皮下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温木生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
目的:观察皮下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皮下针组40例和常规针组40例,皮下针组用皮下针刺法,常规针组使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皮下针组和常规针组分别为97.5%、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针治疗面肌痉挛有显著疗效。
面肌痉挛;皮下针刺;对照治疗观察
2010年起,笔者用皮下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皮下针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3年。常规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2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32天,最长4年。
2 治疗方法
皮下针组:取阿是穴、腕踝针穴上1、上2、上3。阿是穴取面部跳动最明显处。右手持0.5寸毫针,左手切压穴位,右手将毫针快速刺人皮下,随即将手松开,使针柄自然下垂。针尖则自然将穴位处皮肤挑起,留针2O~30 min。腕踝针穴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毫针,拇、食指固定针柄,中指紧贴针身,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入皮下,针尖向近心端,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层刺人约1.4寸。留针60min。左右手交替使用。
常规针组:取阿是穴、攒竹、阳白、丝竹空、迎香、四白、巨髎、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穴,针刺,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两组均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肌肉抽搐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面部肌肉抽搐消失,半年内有复发。有效:面部肌肉抽搐明显减轻,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病情无明显变化。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病案举例
李某,男,42岁,2013年10月24日初诊。右眼下睑处抽动半年,起伏不定,服药无效,抽动渐及颜面下部肌肉。诊为面肌痉挛。取穴面部跳动最明显处、腕踝针穴上1、上2、上3。面部采用皮下针立刺法,腕针穴用平刺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3次后减轻,1个疗程后痉挛停止发作,随访未复发。
6 讨 论
面肌痉挛属中医“筋惕肉瞤”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明脉衰面始憔”,且“阳明……主润宗筋”。本病患病部位多在阳明经范围,所病部位则在经筋,肝主目、主筋,筋脉为病以肝为本。跳动之处则为肌肉,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又与脾有关。病机为风寒阻络、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治当以平肝熄风,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滋肾柔肝,健脾益胃为主。皮下针刺法是取《灵枢·官针》十二刺中的齐刺、浮刺、直针刺三法之长。“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针刺是夹持起皮肤将针刺人皮下。 “浮刺者,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故采用皮下刺法治疗以散寒舒筋,调和气血,使经脉气血畅达,经筋得养而痉挛自止。
有研究认为,阵发性面肌痉挛系由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的面部肌肉抽动[1]。皮下立刺法取抽动最明显处,将毫针快速浅刺集簇进针后使针柄悬吊,针尖将穴位处皮肤挑起,刺激温和,手法轻巧,表浅舒缓平和,可抑制面神经的异位兴奋。针柄的自然下垂,成牵拉之势,也有利于抑制抽搐,加速面肌痉挛的康复。面肌痉挛处多属腕踝针上部分区的1、2、3穴区管辖之处,通过皮下针治疗,可以调整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与局部取穴配合,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异位兴奋得到平息,则痉挛自平。
皮下针疗法进针时一般分为平刺法和立刺法两种,用于面部的方法叫立刺法,用于腕踝针穴的叫平刺法。立刺法一定要在抽搐最严重的部位,扎针后局部可能出现剧烈地颤动,这有利于引邪外出,同时针刺深度一定要在皮下,其指征是放手后针体下垂而不掉,针尖将皮肤挑起一小疙瘩,深则伤及分肉,浅则不达病所。
皮下针疗法进针表浅,见效迅速,手法轻巧,针刺不痛,不加手法,施术安全,可带针行动,刺激温和而持久,愈后复发率低,不失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较好的治疗方法。
[1] 李之霞.浮针浅刺法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428.
R245.314.512
B
1004-2814(2015)04-0329-01
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