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刊文看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2015-12-05□文│刘

中国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研究者学科

□文│刘 阳

从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刊文看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文│刘 阳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2004~2014年间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趋向,以期构建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体系。

电影产业政策 研究路径 本土化理论体系

电影政策是直接规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借助于政策分析的视角,不仅可以研究电影产业获取成就的社会动机和历史倾向,还可以剖析隐藏于一些特殊的创作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联系和规律,对电影史中颇为棘手的疑难问题进行阐释。因此,电影政策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2004年1月,原国家广电总局公布《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正式确认了电影的产业化性质。基于此,本文拟选取2004~2014年共11年间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对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现状作综述考察,以便理性审视现存问题,探询发展之策。

一、实证研究分析

因CSSCI来源期刊在国内学术界的权威性和高公认度、高引用率,本文将实证研究范围定于2013年和2014年被收录进CSSCI的来源期刊。以 “电影产业政策”为关键词检索全文,发现共有264篇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大学》《现代传播》《艺术百家》《文艺研究》 《中国电视》 《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11本CSSCI来源期刊上。本文拟以“篇”为分析单位,从研究成果数量、研究者学科背景构成、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进行考察。

1.研究成果数量

表1显示,11年来在CSSCI来源期刊里,有关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的论文每年发表的平均数目仅为26篇,只占其刊发论文总量的0.84%,所占比重极低。以“电影产业政策”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发现,截至2014年只有14篇论文和8篇博硕士论文。笔者调查了1993年至今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立项的结果,发现以“电影产业政策”为题名进行研究的基金或项目只有3项,且都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分别为“政策与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研究”(张娟,2014);“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导向与主流电影发展策略研究”(黄望莉,2012);“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电影产业成果及问题研究”(陆绍阳,2008)。可见,学界对于电影产业政策研究成果的数量偏少,研究力度偏弱。这与当下我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极不相称。

表1 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发表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论文的年度比例

2.研究者学科背景

本文依据作者单位将研究者归属群体相应划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含国有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媒体从业者、海外学者、企业等5类。[1]

图1反映出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的主要群体依次来自高校、政府机构、媒体,这三者的比例综合超过80%。其中,又以高校最为显著,占比高达62%。因高校的专业划分相对清晰明确,更容易推断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因此,以高校为样本分析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图1 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者的背景

图2 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电影产业政策高校研究者的学科构成

图2所示比例显示,电影、电视艺术、文化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约占27%,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约占15%。如将职业性质和学科背景联系,图1中的媒体从业者(占比9%)可粗略地归划为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如此,具有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比例约为18.3%(即9%+62%×15%=18.3%)。这个数据加上高校中电影、电视艺术、文化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占比27%),则为35%(18%+62%×27%=35%),总数超过1/3。据此可认定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者的主要学科背景为电影、电视艺术学和新闻传播学。而经济学、管理学、外语、法律等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比例不到10%,说明当下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领域的学科比例失衡,不利于长远发展。

3.研究议题

表2数据说明,电影产业政策研究以实用型研究为主,所占比例达到68%;介绍型研究和综述研究为辅,各占18%、13%;理论型研究最少,仅1%。会议综述论文11年来只有9篇,说明电影产业政策研究以实用型为导向,理论研究匮乏,研究规模偏小,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表2 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各类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议题的年度分布[2](单位:篇)

4.研究方法分析

从表3可知超过半数以上的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这与我国人文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一致。由于政策研究的特性,也有部分采取内容分析方法(这部分比例为21.6%)。而实证研究方法中的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法、个案研究、一般性调查等极少被采用,表3中这3种研究方法综合的比例只有10.3%。这反映出电影产业政策领域的研究手段不够多样化。在以政策分析为主的研究领域,大量运用定性方法很难精确判断出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由此也会影响相关对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3 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现状反思

相较国外而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日益引起各界关注。本文实证研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反思。

1.研究关注度低

学界对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的关注度不高。迄今为止,专题研究电影产业政策的专著屈指可数。大部分研究内容来自以“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等蓝皮书类的汇编著作,电影产业政策作为其中某个章节的背景性内容或关联论述出现。从专门研究机构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后国家和省两级广电行政部门中设政策和发展研究机构的约有32家,侧重于研究广电发展战略与政策、对策问题,[3]其中涉及少量电影产业政策内容。高校仅有北京电影学院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的电影研究所、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等少数几家。这些情况都表明电影产业政策研究领域尚缺乏长期、持续的关注。

2.研究者学科背景失衡

电影产业政策研究涉及的学科既广且杂,不仅需要具有艺术学、文学、新闻学等背景的人文类研究者,也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者。而本文的实证调研发现,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者大部分来自新闻传播学和电影、电视艺术、文化学领域,经济类、管理类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占比不到1/10。这就使得相关研究总是集中在政策出台的语境、政策对产业的宏观影响和电影政策史的线性梳理方面,鲜少对于政策自身的衍变逻辑、对产业发展所起效果的深入分析。同样,相近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因其所受学术训练的路径大多类似,因而难免造成研究视阈、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趋同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拓展。

3.研究内容虚化,理论研究缺失

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现有电影产业政策研究偏重于电影如何实现产业化的实用研究,而这部分研究内容雷同度很高,其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产业现象描述+经验总结+趋势分析或对策建议,论述上缺乏具体的实证数据支撑,电影产业政策及其关联各方的复杂属性和关键要素被选择性地过滤,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此外,另一个突出现象是理论研究的匮乏。与国外理论建构型的政策研究不同,中国的电影产业政策研究刚起步不久,大多停留在微观研究层面,即从解读政策含义的经验视角评判,进而提出局部改良式的对策建议。这样的研究尚未能深入政策理论建构的肌理,批判性的反思立场和人文关怀更付阙如。由此也导致了研究领域中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遮蔽和研究视角的局限,这也是今后亟须改进之处。

4.研究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文化和国情特性,我国的电影产业政策研究更多强调工具性和实用主义,智库型研究色彩较浓而学术型研究色彩较弱。因而电影产业政策研究基本以定性研究为主,量化分析偏少。大量成果采用演绎推理或文献研究,实际调研并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实证研究很少。相当部分的数据被反复引用或套用,失去了原初的真实价值和参考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影学科建设任务的艰巨性。

三、关于电影产业政策研究发展的建议

在《政策(学)的方向》一文中,拉斯韦尔概括了政策科学的六大特征:①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②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③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它所选择的政策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④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⑤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⑥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它以社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建立动态模型。[4]这段论述现在看来仍然适用于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的科学建构。从实际出发,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融合多学科知识

电影产业政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涉及文化人类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统计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实现与产业实际同步并对产业发展作前瞻性预判的研究,就必须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符合国情的政策研究模式。必须注意的是,融合多学科知识并不是将相关学科知识简单拼凑或机械分配,而是要在合理的学术框架中将电影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知识与政策研究紧密相联,突出问题意识,在多学科交融的学术场域中达到知识生产的理想状态。

2.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电影产业政策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交叉面广。而各学科又有着各自相异的研究方法。针对既有研究以定性方法为主的现状,应提倡加大并扩大实证研究的力度与广度,这既是纠偏也是改进。有必要对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现象和政策过程进行大量实证性的研究,在积累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开展进一步的政策理论研究和论证。

3.开展本土化政策理论研究

目前中国有关国外的电影政策研究多侧重介绍性、描述性和经验评判,以肯定的态度为主,缺乏批判性的反思和理论重建。作为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产业政策,理应运用本土化的概念、范畴、理论解说和方法体系进行研究。换言之,即要破除对西方学术体系的结构性依赖,加强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的基础研究,立足于本土文化实际,收集原始材料,了解电影产业政策现象和制定政策过程的事实与特点。基于本国电影产业政策经验的知识积累和系统研究之上,建立起反映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现象和过程全貌的知识体系。

此外,开展本土化的电影产业政策研究应该是本土知识有效积累的创造性活动,不仅需要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和研究学风,更需要在广泛的学术社群中建立一套严谨的学术规范体系和严肃的学术评判机制,以保证本土学科知识建构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延展性。如此,才能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成熟的电影产业政策理论研究体系。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电影业的演进路径与话语建构(1949—1992)——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另有11人没有写明作者单位信息,将之归属为身份不详者

[2] 结合实际,本文粗略将议题按性质分为:理论型研究(或宏观研究)、实用型研究(分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绍介型研究、综述(分研究综述、会议综述)

[3]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研究中心. 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7:214

[4] 曹冬英,王少泉. 拉斯维尔政策科学理论述评[J]. 劳动保障世界, 2012(7)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研究者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超学科”来啦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