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佤族甩发舞的核心价值研究

2015-12-05王颂扬普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佤族舞蹈民族

王颂扬(普洱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普洱 665000)

云南省佤族甩发舞的核心价值研究

王颂扬
(普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对云南省佤族甩发舞的核心价值做初步的研究。佤族是我国一个世居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在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许多绚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甩发舞是佤族先民传承至今的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之一,它对佤族社会的整合、民族特色文化的维系与传承以及大众人民的健身和娱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佤族甩发舞做研究,以期为佤族甩发舞的核心价值及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些许考证。

关键词:云南省佤族甩发舞核心价值

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国内,佤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部的临沧市和普洱市境内。其中在临沧市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永德、镇康、耿马、双江和沧源等5个县区,而在普洱市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等3个县区,自称“阿佤”“巴饶克”和“佧佤”等。大部分佤族居民世袭在山上居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统称为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直至今日,以佤族甩发舞为载体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仍保留其独特的方式,继续秉承着佤族先民民族体育文化精髓,同时也成为绽放在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中最为靓丽的花朵。这种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对佤族周边村寨的社会整合、民族特色文化的维系与传承及人民健身与娱乐等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佤族甩发舞的起源与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万物滋生,万事涌现,每一件事物的产生、形成,都有其缘由或过程[1]。甩发舞是佤族先民在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它与佤族初期形成过中的文化、习俗、信仰等紧密相联,这使得甩发舞在世代传承中带有鲜艳的民族气息。甩发舞有根有源但没有直接的事实证据和确切的数据可供考证。甩发舞的起源相传是在数百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叶带姑娘带着自己相恋的小伙子岩奇到山箐里找竹笋,竹林里布满了很多蜘蛛网。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后里用了很长时间、用了许许多多的办法也未能将蜘蛛网清除掉。据说后来,聪明的小伙子岩奇用竹子做了一把梳子送给叶带姑娘,让她在皎洁的月光下梳头,然后到水槽下中冲洗,再甩干头发,最后终于把蜘蛛网全部清处掉。后来,叶带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约着佤族姑娘们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这是迄今为止多数学者对佤族甩发舞起源普遍认可的学说。

甩发舞是佤族先民民族体育文化的支流,它鉴证了佤族先民的民族发展。甩发舞最初动作比较少而且动作较为单一,参于者大多为女性,没有特定的乐器伴奏,舞者自歌自舞。动作主要以前后、左右移步,同时配合上体的前后俯仰、左右躬曲,顺势甩动黝黑靓丽的长发为主要特征;在服饰方面,主要以黑、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同时配以银头箍、各色珠链、大圈耳环以及不同宽度的银手镯等,通过头发的飞舞和肢体的移动来展现佤族女子爱净、爱美的习惯及佤族姑娘美丽善良、勤劳豪放的品质;在舞蹈的形式上,甩发舞即可两个对舞也可多人对舞。随着甩发舞一代代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专业文艺工作者对甩发舞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尝试,在原来基础上做对甩发舞做更深入的探索与提炼,已丰富为形式多样的甩法,如: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使甩发舞成为佤族民族力量的标志。

2 甩发舞的核心价值表现

2.1艺术欣赏价值

甩发舞是佤族古典舞蹈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体现了佤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和风格,凝聚着佤族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审美精神的舞蹈样式,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佤族甩发舞的艺术特征不仅能够提高佤族人们表现美和审美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他们的精神生活创造一个表现美和审美的艺术虚拟空间,再加上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本身的普适性,容易被民众接受,这样就有利于人们用普适的价值观对民族舞蹈进行欣赏和判断,而这种欣赏和判断判断不俱功利性的因素存在,最终可使人们心旷神怡,更加脱俗。传统民族舞蹈融于传统民族音乐,是历代艺术家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更具有浓厚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强劲的感染力,能够将人们的思想融入到民族传统舞蹈艺术中,有效的提高人们欣赏民族舞蹈的艺术水平,进而提高人们对民间传统舞蹈的欣赏能力,最终也能够为佤族民间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另外,随着甩发舞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人们对佤族甩发舞有更多的了解,使得甩发舞的艺术欣赏价值进一步地得了提升和肯定。同时从侧面来讲,这对甩发舞的发展、创新、继承和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2社会整合价值

社会整合是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因素、不同的部分结合在一起,来统一、协调整体利益的过程与结果,它是把不同的因素、不同的部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整合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是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自然状态,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等不同素、不同部分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并促使这些成员遵从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形成共识的社会规范,加强各阶层间相互依赖的凝聚力。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一定的整合作用,离开一定的有机联系与协调的社会是很难存在的。因此说,社会整合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适度的整合是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存在与运行的最佳状态。“甩发舞”是佤族自己创作、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的特质,它紧密依附、融合节庆和宗教祭祀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它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舞蹈来沟通、协调各村寨,各民族间的关系,从而在维系佤族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特定价值。在集体、公益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甩发舞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这一集体性、公益性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各民族、村寨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对维护不同种族或村寨内部的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2.3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佤族文化集中的体现了佤族先

民的求生智慧与积极的生存态度。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大团结,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加上近年来人口流动幅度大,使一些少数民族特有文化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因此,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佤族文化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甩发舞是佤族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佤族文化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将何去何从、能为佤族文化传承起到作用吗?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据考证佤族几乎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解放前佤族的历史、生产技术、劳动经验、舞蹈、祭祀等活动,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的。甩发舞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记载,它依附生产活动、娱乐等内容传承,最初甩发舞是舞者自歌自舞,无乐器伴奏成排或成圆圈起舞。如今,甩发舞在全国演出的次数逐年增多,强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备受社会关注和广大人民喜爱,它由原来的自歌自舞,无乐器伴奏,村寨内部的自娱自乐活动,而被一批文艺工作者搬上了文艺舞台,甩发的动作与服饰较之以前更加丰富绚丽,使甩发舞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如在2007年“临沧茶文化博览会”和2014年“普洱市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等开幕式上“佤族甩发舞”以其整齐的队伍、气势磅礴的演员阵容、疯狂的头发舞蹈、优美的舞姿,使人们叹为观止、掌声连绵不绝。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它为宣传它的故乡——沧海桑田的佤乡、茶马古道的重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甩发舞,而且也为今后学者研究佤族文化奠定了基础。甩发舞在中间起到过渡作用,让中、外人民对佤族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2.4娱乐与健身价值

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在没有古代舞蹈动态资料的情况下,那些凝固在石窟壁画上的各代舞蹈形象,就成为十分罕见、珍贵的舞蹈史料[2]。从沧源崖画上的舞蹈图形看,画上面的人们拉手、围圈,腿部摆动等动作与现在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节律相似,崖画上诸多模拟生产劳动,鸟兽动作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这些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古老遗风往往披有佤族先人的原始痕迹。甩发舞在佤族灿烂的文化长廊中,始终都扮演着一颗耀眼的明珠,甩发舞之所以能够经历岁月的洗礼一直存在,它必然有它的存在依据以及自身的不可代替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时代的不同,甩发舞在佤族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偏重。在和谐社会和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甩发舞的娱乐和健身功能则不断得到加强,这主要是人们对甩发舞的需求发生了改变。甩发舞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新秀,是因它不仅承载着佤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也寄托了佤族人民的民族情怀。

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除剿牛祭祀、丧嫁、盖新房忌跳之外,其他时节、场合都可跳此舞[3]。数百年来佤族人民融合、吸收周边其他民族(特别是傣族和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风采,形成本民族独特的舞蹈特征,使甩发舞一举成为佤族人广泛性、自娱性、群众性的民间舞蹈。每一种舞蹈,在跳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肢体的运动,甩发舞也不例外,适度的甩发均有助于人体身心健康。佤族人民利用闲暇时段等所举行的这种娱乐活动,由于不受年龄限制,使得参与人群年龄跨度大,参加人数多,对促进整个佤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由于各种活动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人们身体放松、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甩发舞与现代乐器有机结合,可将人们力量、速度、耐力等之美糅合于一起,大负荷的运动、高激情的活动客观上实践着体育的行为,进一步地提高了民众的身体素质。

3 结语

佤族是我国50多个民族中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佤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勤劳、果敢、富于创造性。甩发舞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头发会跳舞的民族”,这是专家、学者们对佤族歌舞特色和开发价值的经典性评价,它也是佤族人民文化传承下来的特色文化之一,它对佤族及社会的价值远大于以上所述。甩发舞将来如何开拓、发展、创新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李敏,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6.

[2]刘潇.从“飞天”舞蹈看长绸舞的艺术表现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61-64.

[3]刘秋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J].剑南文学,2013(4):146-147.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b)-0187-02

猜你喜欢

佤族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舞蹈课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