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界影响因素分析①
2015-12-05何庆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何庆(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界影响因素分析①
何庆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摘 要:体育锻炼习惯是在某种情境中,人在积极参与身体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的、由内需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包含多个方面,其中有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体育伤害事故的影响,社会方面:国家的“精英体制”的制约;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影响。该文旨在找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为外界因素,以求改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做好准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外界
自2001年起,国家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时刻秉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体育目标,同时又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大纲,这些足以说明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中小学生的重要。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后备力量,其是否具有强健的体魄对于民族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从孩子开始,从学校体育开始,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今后无论在学校,社会都会拥有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从而为终身体育的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结果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仍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连续多年体质持续下降。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浙师大图书馆相关书刊杂志以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为关键词,查阅最新的报刊,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共计50余篇,对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为该文的构思提供理论依据。
1 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综述
体育锻炼习惯是什么?现目前,仍然没有统一论断,众多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马云飞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长时间主动参与身体活动时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赵殿军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由于长期重复练习进而巩固成为身体活动时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何步文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人在进行身体活动时形成的,具有内在需要的、稳定的、积极主动参与、坚持身体锻炼的行为方式。从以上几人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时,有以下特点:(1)长期主动参与;(2)进行身体活动时形成;(3)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界影响因素
2.1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而近年来,对于学校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但仍未会让很好的遏制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势头。
2.1.1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据有关调查发现,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对体育课程实施有重要影响,而体育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又是学生能否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能否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校领导重视程度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息息相关,如果校领导不够重视,对于国家的相关改革执行力度不高,如增加校园体育锻炼设备、午后运动一小时等措施不予实施,那么对于本就运动时间不充裕的学生而言,何谈体育锻炼习惯。
2.1.2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
体育教师作为一线人员,在上课过程中,将自己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养,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那么体育教师就当拥有以下几点要求:(1)拥有娴熟的运动技能;(2)加强自身人文修养;(3)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1.3体育伤害事故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在学校体育方面的改革力度,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之而来是各类体育伤害事故,而伤害事故也成为影响体育课程正常进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绊脚石。那体育锻炼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学校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不惜因噎废食,放弃体育课,便出现2014年初一学生因在操场打篮球受到学校处分的报道。这简直就是笑谈,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2.2社会方面
2.2.1精英体制的影响
我们知道,体育可以简单的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国家在体育方面投入的毕竟有限,如果不能平衡对待,必然会造成厚此薄彼。竞技体育是一项高消费、高投入的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高科技装备的研发,各类运动竞赛的举办,运动场馆的建设等等。但是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产生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该随之进行改革。因为埋单的是政府,政府所得也是通过大众的税收所得,如果更多的投入到竞技体育,那么学校体育方面势必会减少,那么便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所以经营体制也会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2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目前,多数多数地区评价当地教育部门的政绩以及学校好坏的标准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势必会造成诸多不公,所以多数家长便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在休息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更努力学习,去分享那稀缺的教育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由于升学压力,70%的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辅导班。于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体育成绩也加入中考总成绩,以刺激和鼓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锻炼习惯。虽说初衷不错,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无形中也会增加学生压力,增加负担。所以应该多维度考虑。应试教育会影响体育锻炼习惯。
2.3家庭方面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生活时间最久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使是孩子上学,也会经常和家长一起生活,家长的素质、生活方式、人格等方面都时刻影响着儿童。
2.3.1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飞速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多样化,如小学生每天上学家长用车接送,书包爷爷奶奶
提,没有任何体力活动,到家上楼用的是电梯,又不会有能量消耗。上文讲到体育锻炼习惯是在身体活动中进行的,此处没有身体活动,何谈养成锻炼习惯,仅仅靠学校的“体育课”那是远远不够的。加上现代社会发展飞速,城市化加剧,城市居住环境已经不适宜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而在休息期间取而代之的是玩游戏等休闲方式。相对于城市化较慢的农村,则有更广阔的地地带进行锻炼,以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所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3.2独生子女的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家长过分担心,产生紧张心理或者称之为唯一心理,对孩子过分的宠爱,害怕孩子学坏,害怕孩子出意外,处处担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而更少时间用于进行身体锻炼,甚至认为身体锻炼是不务正业,殊不知,孩子的天性就这样被泯灭和扼杀,没有身体活动,就便少了那体育锻炼习惯一说。
3 结论
体育锻炼习惯是在某种情境中,人在积极参与的身体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有:(1)学校方面:①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③体育伤害事故的影响。(2)社会方面:①国家的“精英体制”的制约;②应试教育的影响。(3)家庭方面:①生活方式的改变;②独生子女的影响。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多数学者只是在学生内因方面进行分析,内因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其他方面配合不得当,使得当代中小学锻炼习惯还没有形成,体质持续下降。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积极性基础上,尽力排除外界影响因素的干扰,方能奏效。
参考文献
[1]赵殿军.析体育习惯与技能先导[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41-43.
[2]吴维铭.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2(2):61.
[3]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2005,12(1):139-141.
[4]钟振新,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7-29.
[5]王则珊.试论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J].体育科学,1992,12(4):16 -18.
[6]顾民.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148-149.
[7]何步文.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终身体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413-414.
作者简介:①何庆(1992,2—),男,汉,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b)-0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