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养生机理初探①

2015-12-05王雪香李星辰张国栋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阴阳太极拳

王雪香 李星辰 张国栋(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太极拳养生机理初探①

王雪香李星辰张国栋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东方运动风格特点、复杂的技术动作结构、富有哲理的攻防技击特色。同时太极拳具有养生意义,其在传统养生以及现代养生方面有着怎样功效成为众学者探讨太极拳养生的热点问题。该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养生观进行探究,通过深入剖析太极拳在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方面的区别,得出其内容博大精深,养生功效独特。同时习练太极拳能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健康特点

张国栋(1978—),男,汉,山东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体育。

太极拳融入中国儒、道、释、医和美学等传统文化之中,其动作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技术体系和博大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健身、强身、防身手段不仅见于华夏大地,也早传播到海外,尤其在复杂多变、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精神压力大,太极拳在身心调控方面的效果尤显重要[2]。

太极拳有高深的技击艺术,有宝贵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经常练习又可以达到防身自卫之功效。太极拳是根据易理研究出来的一种拳术,有一定的哲理,囊括了道家、儒家、佛家的理论,是一种符合天、地、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一项科学运动。

1 养生的概念与特点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身体、性命以达长寿[3]。整个中医学说的就是广义的养生学。传统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传统养生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现代中医通畅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我康复能力的学问。《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主意观点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人则健康,有神;阴阳失衡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

2 从传统养生的角度剖析太极拳养生机理

2.1太极拳与阴阳之道

太极拳理论法是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而创立,所以阴阳之道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太极拳有着以动静为机、阴阳为母的行拳规律。套路中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转化。太极拳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并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中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又是养生论的主旨[4]。

2.2太极拳与经络之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是布满人体内部的气血通道,它源于脏腑,疏注四肢百骸、脏腑经络[5]。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主要方法。拳势中棚势,主练足少阴、足太阳,意注会阴穴属北方壬葵水。主肾经,为冬、属坎卦。练功时增强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温养脏腑、培育元气;捋势,主练手少阴、手太阳,意移组窍穴,属南方丙丁火,行心经,为夏脉,属离卦。练功时使心脏功能增强,促使血液循环,调整心与小肠表里运行功能,使心肾交泰,思考敏捷;挤势,主练足厥阴、足少阳,意移夹脊穴,属震卦。可以调整肝胆经脏腑机能,促使气血流畅,疏通肝气,活血名目。按势,主练手太阴、手阳明,膻中穴和下丹田,属兑卦,为西方庚辛金。练功时使肺气充足,外去肺寒,内补肾阳。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运动特点是通过意识主导气息,并以经络做为传递气息的桥梁,最终达到劲贯四肢的作用。

2.3太极拳与气血之理

从养生学角度而言,“气”是生命之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6]。气是阳,血是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互为资生的关系。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所以才导致了气血不调。太极拳技法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内外兼练、沉肩垂肘、尾闾中正、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久而久之,打通任脉、督脉、带脉,由此而使得气血通畅无阻,使血液粘滞性降低,避免出现淤血、气滞现象[7];通过外形中正,内气顺,让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前后相连,连绵不断,吐故纳新,反复缠丝,从而使得气血得到调和,通过气随意走,促使人体气血正常运行。

2.4太极拳与五行之道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太极拳基本技法就是由八门劲法和五种步法组成,八法五步之和为十三,故名太极十三势。木,五行之一,虽然有的弯曲,但总是向着一个方向伸进,有绕进破敌之功效,即是十三势中“左顾”这一技法;火,燃烧速度迅猛,对敌有急进之效,用其迅猛的速度逼退敌人,所以有“进”的含义,即是十三势中“进”这一技法;土,其性厚、实,有固定之意,有“敌不动,我不动”之效,即是十三势中“中定”这一技法;金,坚韧难破,对敌人有坚固难以攻破的架势,有退但仍然顾盼左右,即是十三势中“右盼”这一技法;水,引进落空,诱敌深入,即是十三势中“退”这一技法。五种步法与五行相对应,并遵循阴阳五行八卦的原则,所以有:“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着一说法。

2.5太极拳与脏腑之学说

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于是,人的心态就会有一定

的波动,当人的“七情”变化过于常态时,就会伤害五脏的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太极拳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心境,使心态平和,不断调养心神,使心神宁静[8]。再者太极拳运动中强调“尾闾中正,主宰于腰”,此处的腰包含了腹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属土主运化,人全身的气血运行以及升降,都需要通过脾来完成,而太极拳对腰腹部的转动其实就是对脾与肾等内脏进行按摩作用。因此,练拳者在练拳时要注意用腰带动肢体,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对脏腑起到按摩养生作用。

3 从现代养生的角度解读太极拳养生机理

3.1对心脏血管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运动量不大,所需的能量可由有氧氧化供给,因此就不会存在氧债的问题,也不会加重心肌缺氧[9],所以可以锻炼心血管系统,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中正”就是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不倚,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使心脏收缩有力。练习时还要求周身放松,这有利于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肌肉乳酸的堆积,减轻疲劳。全身各部骨骼肌肉的有节奏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的结果,可使血流通畅,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对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很有益处。

3.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和器官活动的枢纽。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练习太极拳能使大脑和脊中枢神经系统与躯干和内脏周围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刺激与充分的休息,得到了整体性的锻炼。从健身的角度来讲,太极拳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有意识的锻炼[10]。从动作上来讲,太极拳的动作,要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由眼而手、腰、足,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同时有些动作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协调与平衡能力,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和均衡性加强。

3.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分解变为可吸收成分,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吸收和利用。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改善消化器官的功能有着比较显著的效果。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拳势要以“腰为轴”,这使得膈肌不断的上下运动和腹壁肌不断运动,对胃、肝、肠、胰等起到了一定的按摩作用[11],从而促使肝内的血液循环,加强了肠胃的蠕动,使消化腺大量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得到比较完全的消化。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能够很好的预防和治疗肠胃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肠胃炎等疾病。

3.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氧,以满足机体的需要[9]。太极拳运动对呼吸具有很好的效。首先,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动作有开有合,有虚有实,并与呼吸相结合,使得呼吸变得深、长、细、匀、缓。保持深而长的呼吸,这样能够使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有效的增强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太极拳动作轻柔圆缓,全身放松,可使肺毛细血管扩张,肺部血流量增多,气血通畅,血液循环加强[12]。通过练习太极拳,能够提高人体对氧的利用率,增强机体氧化代谢能力和能量储存。同时,能够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对肺炎、肺结核等各种慢性肺部疾病有很好的医疗效果。

4 结论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由于太极拳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文化内涵,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呈现出夺目的奇光异彩,有人称她为“哲拳”和“东方芭蕾”,有人称她是“用东方特有的运动方式诠释着一种神秘”。它源自中国属于世界,这一古老的东方文明和优秀民族文化代表,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它与中医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宏大、缜密的中医学理论对太极拳的发展影响深远。“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术谚语是对这种精神的精辟概括。太极拳养生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提倡精神、形体、道德的修炼,进而追求延年益寿。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无论是从传统养生还是从现代养生角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9-180.

[2]武冬.太极拳普及套路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2-10.

[3]李卫民.太极拳养生机理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33-34.

[4]庞军,杨扬,唐宏亮,等.浅析太极拳运动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J].四川中医,2007,25(10):46-47.

[5]赵进喜.《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1.

[6]张家锡,王承平,马维骐.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32-48.

[7]韩衍金,梁广辉.中医经络学视角下的太极拳养生观论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2,9(3):32-34.

[8]赵峰.论太极拳与现代养生[J].搏击•武术科学,2007,4(8):41-42.

[9]肖毅.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1992,18(1):56-57.

[10]徐德正.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方法与特点[C]//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武术研究(第一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52-657.

[11]梁永文.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肺机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1 (7):64-65.

[12]赵秋菊.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健身作用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1):56-59.

作者简介:①王雪香(1991—),女,汉,河北唐山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b)-0184-02

猜你喜欢

阴阳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