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场舞快速发展的调查与分析①
2015-12-05郑雅洁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
郑雅洁(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北京 100875)
关于广场舞快速发展的调查与分析①
郑雅洁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步提高,广场舞就是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并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周边广场舞练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广场舞参与人群做了调查分析,结合部分专业教师的访谈,研究广场健身舞快速发展的原因,并考察健身舞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广场舞原因发展调查研究
广场舞是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锻炼形式。它是一种具有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多是以集体舞为主来表演的舞蹈形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广场舞发展特别迅速,从早到晚,从城市到乡村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城市、乡镇舞蹈。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该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周边4个广场的广场舞练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以及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检索系统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讨相关的内容、观点,对此进行分析整理。随机发放150份问卷给参加广场健身舞蹈锻炼的人们,收回有效问卷141份,问卷的有效率达94%。主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学原理的运用,使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并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性别
广场舞参与者的性别比例相差很大,女性有130人占总人数的92.2%,而男性仅有11人占7.8%。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女性已不同以往传统的女性,为了追求休闲时尚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女性加入到舞蹈的行列,而且女性本身就比男性更注重自己的体型,所以健身意识比男性强,而且大多数舞蹈类运动都要求有一定的协调性,比较符合女性特点;另一方面很多男性潜意识里觉得广场舞是女性的专利,而且大多数的性碍于面子,怕跳舞的时候遇到熟人,不愿意在公共场所表现自己;其次,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交际更为广泛,业余时间里应酬较多,或者下班后身体劳累想在家休息,不愿意参与锻炼活动。
2.2年龄
锻炼的人群中,中老年人数较多。19~39岁年龄段有10人占了7.1%左右,而40~60岁以上有106人则占了75.2%左右,大于60岁的有25人占了17.7%左右。40岁以上的人群,孩子已经长大或以成家,不需要再照顾孩子的起居开;有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他们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健康意识十分强烈,所以相对来她们参加健身舞锻炼的数量占了主流。60岁以上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参加广场舞。
2.3动机
在参与动机调查中,可以看出每个人参与舞蹈锻炼的目的不一,绝大多数人是为了强身健体而加入健身行列的,选择人数占了81.6%;选择减肥塑型的多为女性,当代女性永远离不开的话题就是减肥,选择健康而有效的体育健身舞锻炼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选择减肥塑型的人群占了62.4%;兴趣爱好、娱乐消遣、社会交往、提升气质、放松心情、增添魅力这几个因素也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说明参与者想通过广场舞蹈的锻炼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人缘魅力,让自己更享受生活,更爱生活。治疗疾病、消除孤独、缓解压力这些选项人数较少,说明锻炼者对健身舞的精神功能认识不够,广场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排除孤独、调整心绪,让人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和阳光。
2.4身体变化
经过长期的广场舞锻炼,多数活动参与者在心理方面和身体方面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在身体方面,坚持每天参加广场舞锻炼,有利于身体机能和素质的提高,抗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广场舞锻炼还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特别是一些有更年期症状的人体会更深刻一些。在心理方面,长期的广场舞锻炼,促使参与者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心情更加愉悦。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广场舞锻炼,可以充实参与者的业余生活,广泛地结识好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各种压力和负面的情绪,使其心理更为健康。但是,少数参与者在广场舞锻炼中并未获得太多的收获,身体和心理并没有较大的改进,究其原因,可能为锻炼的方法、次数和强度等不够,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从而没有达到广场舞锻炼的目的,此外,在锻炼的过程中,由于组织者或参与者的专业知识匮乏,加上内容设计的不合理和动作编排不恰当等原因,造成整个广场舞的单调和枯燥,进而影响了锻炼的效果和目的。
2.5参加时间
参与者每次参与锻炼的时长小于60 min有39人占27.6%,在60~90 min之间有89人占63.1%,大于90 min的有13人占9.2%。就调查结果而言,多数参与者均满足了锻炼身体的基本时长,完全达到了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目的。作为一项有氧运动项目,广场舞需要全身上下完全参与,因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机体脂肪燃烧,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能量消耗,但是,并非广场舞运动量越大越好,也不是锻炼时间越长越好,必须以自身身体情况为依据,加以科学安排,以实现愉悦身心的目的,特别对于老年人而言,必须注重量力而为。一旦运动量及运动时间超出了心脏负荷水平,会导致其心脏功能衰退,反而无益于健康。因此,就老年人而言,广场舞运动时间尽量不超过1h,而且,还应对这1h加以科学分配:前10 min进行热身运动,适当对肌肉和韧带进行拉伸,广场舞运动在40 min以内,运动强度以微汗为宜,运动结束后,进行整理运动。
2.6每周锻炼频率
广场舞是人们自由参与的一项运动,没有制度、规范的制约,受参与者的主观意识影响比较大。在问卷调查中,人数最多的是每天都跳的有11人占7.8%,每周锻炼3~5次的有121人,共占85.7%;每周锻炼l~2次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6.2%。通过调查得知,每周参与广场舞锻炼的次数主要取决于锻炼者的主观认识和余暇时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克服各种矛盾,积极参与到广场舞的锻炼之中,因此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占到绝大多数。
2.7场地情况
广场舞主要以集体参与的形式进行开展。在马路边锻炼的有27人占19.1%,公园有72人锻炼占51.1%,体育馆锻炼有32人占22.7%,随便一个地方锻炼的有10人占7.1%。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92.9%的调查对象拥有相对固定的健身场所和设施。但是,其中的广场、公园、社区等都没有相对封闭的室内场所,
群众参与广场舞活动目前还仅限于露天场地,受气候及天气影响很大。因此一旦遇到雨、雪、风、沙和其他恶劣天气,就没法在室外进行练习,这大大地降低了人们参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广场舞的发展和推广。
2.8参加方式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知:锻炼形式中结伴而行的占40.4%,社区组织的占37.5%,个人行动的只有9.2%。广场舞极具艺术观赏性,锻炼时伴随着时而轻柔、时而欢快的音乐,舞友们可以自然的畅谈或交流舞蹈心得,或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化解与邻里或与公司同事之间的矛盾或尴尬;而不熟悉的人在音乐的渲染中、在共同爱好的趋势下也极易变得亲近起来,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
3 结论与建议
3.1相关部门应加大科学锻炼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广场舞的认知程度
相关部门应利用现代化科技和多媒体工具,在中老年人群中进行广场舞宣传工作,开发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让他们了解广场舞锻炼的好处,提升广场舞的认知程度。另外,在一些老年大学和中老年社会机构进行宣传讲座,引导中老年人树立良好的锻炼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参于到广场舞中。
3.2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设立管理机构,增大经费投入力度
就任何一项运动项目而言,若想顺利开展,并不断发展,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力度。此外,组织活动也需要经费支持,若缺乏足够的经费,将导致所组织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所以,有关部门应增加对开展广场舞的经费投入。
3.3大力培养广场舞教练员或指导员,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不少,但在街道、社区等基层的指导员却是少数,加上这些基层的指导员专业素质较弱,严重阻碍了广场舞的推广和发展。所以,加大指导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改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最后,鼓励专业院校教师深入到街道、社区广场舞的指导工作中,将大大提升指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3.4完善户外广场舞锻炼的场地和设施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广场舞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老年人广场舞运动场地不足等情况,为中老年人广场舞的组织和开展提供条件。当然,如情况允许,还可适当开放某些社区,或周边学校运动场馆,以供中老年广场舞参与者练习。由于广场舞多在晚上进行,此时段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可将其对外开放,收取恰当的费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场馆的利用效率,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还解决了广场舞噪音扰民等问题,确保了中老年广场舞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左海燕.老年人参与广场舞健身运动风险意识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92-95.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S].国发〔2011〕5号)2011 (2).
[3]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S].体群字[2011]53号,2011(4).
作者简介:①郑雅洁,女,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2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b)-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