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2015-12-05李杉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运动

李杉

(成都十陵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运动弱势学生是指:由于个体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机能水平等原因,导致体育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学生本身患有不适宜体育运动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或者是学生身体有残疾;第二类是学生本身体质不能适应常规的体育锻炼,如:体重超标、体格偏瘦等,体重超标是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常见现象。另一类是因为疾病住院还未恢复的学生群体,如:心肌炎,阑尾炎等疾病。这些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运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学生。

1 现代体育教育的现状

对于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一般高校采取的措施就是不采取措施,运动弱势学生和正常学生一起上课体育课,他们往往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非常吃力,对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感到异常艰难,体育成绩也有可能不及格,因此,运动弱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了厌倦与畏惧心理。部分学校采取照顾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即只要学生持有医院开出相关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的证明,学生便可以不参加体育课强度大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看似是照顾了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但实质上是完全扼杀了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运动弱势学生本来就对体育锻炼充满了畏惧心理,学校允许学生免修体育,助长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逃避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另有部分学校采取为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课程主要内容是关于运动损伤、运动处方等,由于任课老师多为兼职老师,而非专业老师,课程内容也就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仅仅只是为获得学分,而在身体素质提高方面并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限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尝试。这三种方式方法,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实施,综合这三种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发展,导致了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与普通学生接受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渐渐地,运动弱势学生们与普通学生之间体育运动能力差距扩大,他们也渐渐的被放置在体育教育的边缘,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实现教育公平还有一定距离。

2 实现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措施。

2.1 重新订立体育考核标准,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树立信心

在我国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都有涉及对运动弱势群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体育课程的条例,如:在《纲要》中就有“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育中,国家提倡人文关怀的特点日益明显。体育教育要与实现教育公平的大目标接近。当前,对大学弱势群体预开设的体育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教学对象需做出严格的界定,在教学内容上,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标准,制定出一套适合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考核模式,必要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成功经验、相关的评价标准,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使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体育锻炼中的进步和潜能,以关爱和鼓励的方式,引导运动弱势学生群体重新回到体育教学课程中来。考核标准要尽量细化,做到“因人制宜”、“量人裁衣”。

2.2 价值引导、心理疏导,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对自身和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要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体育运动中,转变畏惧和逃避心理。在面对体育场所时,心里是欢快的而不是充满恐惧。其次,要引导运动弱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身的身体缺陷,面对体育器材,敢于尝试。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面对普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欢乐的笑脸、面对由于自身肢体残疾而不能使用体育器材的打击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他们常常比其他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从客观的角度上讲,要直观面对自己身体缺陷、积极面对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也是心理上的挑战。高校要对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参与体育教学课程前,专业人员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体育老师也应该给他们普及相应的体育知识,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和减轻心理负担。高校在课程设置及评价上,要最大程度上体现人文关怀,促进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从身体功能的缺失转变为现存的运动机能潜力的挖掘。对运动弱势学生价值的引导、心理的疏导是大学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之一。

2.3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有对体育锻炼的动力

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普遍内心比较脆弱、自卑,严重者还会伴有自闭、自残现象。体育运动多半是在公共场所进行,运动弱势群体在极大程度上的接受来自陌生人的眼光,扩大了与外界的交际面,因此,良好的校园氛围极为重要。运动弱势群体对体育教学课程有畏惧和逃避心理,一部分也是由于害怕接触他人复杂的眼神。高校要营造对弱势学生群体关爱的氛围。首先,要在普通学生心中营造:除了身体有残疾,他们在其他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应该用平常心和平常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此外,学校要大力提倡关爱弱势群体,培养普通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使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在大学里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态度。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为学校师生普及关爱残障人士的小知识,鼓励普通学生与身体存在缺陷学生进行积极交流,使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形成一种平常心和关爱心。另外,普通学生与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交流,不仅可以使普通学生对生命、身体、时间更加珍惜爱护,也能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尽快从自闭、自卑状态中走出来。校园内的建筑也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以便于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读书学习、生活。

2.4 教育资源均等化、满足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运动的条件。

高校要加强对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力度,使他们接受的体育教育的教学条件与普通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资源均等。如: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成套的教学器材、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优良的教育环境等。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是从源头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康复技能、运动处方管理等能力,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勇于改变原来体育教育模式的魄力,以便使运动弱势学生接受较适宜的体育教学课程。学校专业体育教师资源的获得,可以把从外校引进与培养本校优秀教师结合起来,保证专业师资的供应。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要保证有专门资金来保证教学设施的供应与更换,结合学生情况,来决定教学器材的种类与数量。学校要考虑到教具、康复体疗器材的采购,以适应特殊器材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有特殊康复治疗学生的需要。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要有专门供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春天要注意教学场所的空气流动,夏天要注意运动弱势学生们的避暑,秋天要注意室内空气流动和温度保持,冬天要注意运动弱势学生们的保暖问题。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的下降。大学生出现肥胖、瘦弱、高度近视、身体出现缺陷、疾病现象也在增加,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成为体育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使体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呈现了不可避免性。对运动弱势学生们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体育教育方式的改革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使体育教育充满人文关怀,符合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但在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要使体育教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体育课程设计体现人文关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探索出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体育教学模式,还需要有勇于改革、善于管理的人才出现。

[1]王健,曹烃.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改革的时代诉求[J].体育科学,2014,34(3):39-46.

[2]孔庆梅,张元厚,李明浩.本科高校运动弱势学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9):87-88.

[3]陈品.普通高校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即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91-94.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运动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不正经运动范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多元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方式浅谈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