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方式变迁中溱潼会船民俗的困境与抉择

2015-12-05卢兆振谢正义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变迁民俗村民

卢兆振 谢正义 江 宇

(南京晓庄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溱潼镇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隶属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地处泰州、兴化和东台三市交界处。溱潼会船民俗相传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溱潼会船的确切起源已无从考证,目前流传最广的是岳飞抗金说。每年清明节第二天,溱潼周边四乡八镇、数百上千条篙船便云集溱潼,前来祭祀那些为国捐躯的抗金民族英雄。祭祀完毕后,篙手们便撑船竞速,以决雌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溱潼会船民俗。在历经了自发阶段(1949 年以前)、日渐式微阶段(1950-1965 年)和沉寂蛰伏阶段(1966-1983 年)后,上世纪八十年初,溱潼周边村民冲破重重阻力率先恢复了会船民俗,政府对待会船的态度也由一开始的严令禁止到默许,再到后来的积极倡导,会船民俗所特有的价值与功能被逐渐认可,会船民俗的生存空间也越发宽松。近年来,当地政府确立了民俗体育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对溱潼会船民俗进行了改造与保护,古老的会船民俗不断的被注入新鲜血液,焕发了旺盛的生命力。迄今为止,当地政府已经连续举办了近二十届“溱潼会船节”,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溱潼会船节”现已成为泰州市的一张旅游名片。

伴随着溱潼地区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变迁。在这一生活方式变迁中,原本孕育、发展、服务于统农耕社会的会船民俗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与影响。那么这种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于溱潼会船民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溱潼会船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中是否面临着困惑与危机?如何缓解因生活方式变迁而对民俗体育所带来的冲击?笔者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溱潼会船民俗简介

会船风俗主要流行于姜堰、东台及兴化一带水乡,另在邻近的江都及高邮地区也有零星的村庄参与。溱潼会船节在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举行,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篙船是会船节上的主角,负有祭祀、护圣(护卫供船)、比赛的任务,除篙船外,还有专门负责文娱表演的其他船只,如:划船、花船、供船、龙船、拐妇船(一种滑稽逗笑的小品)等。在参加会船节前,所有船只都要经过适当的装饰与美化,各村为了在会船节上取得佳绩,赛出威风,都会提前组织“试水”(训练)。

清明节第二天凌晨,篙手们便撑着会船,带着“六只眼”(公鸡、鲤鱼、猪头)、“水饭”等祭品争先恐后去祭祀村庄周围的那些无主荒坟,安抚孤魂野鬼,祈求风调雨顺,祭祀完毕后,四乡八镇的会船都会赶往溱潼,参与一年一度的会船盛会。会船节期间,会场两岸便会自发的形成露天会船集市,商贩的叫卖声与观众的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过去的会船节,篙船与篙船比,划船与划船比,不分篙手人数,也不论船只大小,只要船首对齐,以锣为号即可开始比赛,直到前船明显超过后船为胜。如果有其他不服的会船,也可来挑战胜者,就这样重复的比,反复的赛,不断的把会船节气氛推向高潮。除了会船竞速外,其他文娱表演的会船也竞相登场、展开浑身解数吸引观众,会船表演一般持续到下午4 点钟左右才渐渐散去。

会船回到村里后,篙子们还要举行一场送头篙仪式。所谓头篙,就是船头篙手所持的那根系着红绿布条的竹篙,当地人认为得到头篙的人家会生男孩,所以婚后多年未育或想生“小伙”(男孩)的人家都会提前和会头取得联系。如果第二年,这户人家真的生了“小伙”,则要负责买一船新竹篙送给会头,客气的人家还会在小孩满月或百日这天宴请全体篙手,以示谢意。按照惯例,会船节当晚,全体参与会船的村民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顿饭。附近的村民也会过来讨一碗饭菜,据说老人小孩吃了后会长命百岁。有的村庄会船满三年后会举行法事,宣告功德圆满,也有些实力雄厚的村庄会在会船节当晚请戏班子进村唱戏助兴,以示本村人丁兴旺。

2 生活方式变迁中会船民俗的困境

“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是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1]。溱潼会船民俗生动地折射出溱潼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生活方式的变迁又从不同侧面对会船民俗造成了冲击与影响。本文将从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五个方面剖析,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科学研究,可以从逻辑上把人的不同生活活动领域划分开来进行研究”[2],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方式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2.1 劳动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首先,随着劳动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日益宽松,这些条件为会船民俗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劳动方式的变迁造成农业劳动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占比不断下降,降低了当地农民对土地、对农业生产的依赖,也使得孕育传统会船民俗的社会土壤不断流失。此外陆路交通的发达和失地农民的增多,使得原本非常重要的船只失去了用武之地,现在许多年轻的村民既不会撑船也不会划船。再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挂桨机出现,机械动力取代了人力撑船。过去村民们一天撑下来,运动强度非常大,往往要两三天才能恢复体力,而现在除了会船竞赛外,其他时间都靠挂桨机拖行,大大降低了会船运动的强度。另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在指导耕耘、收获谷物、处理危难时,父辈的经验被视为不可背离的经典法则。然而,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这些生存法则变得不再有效。在社会转型加速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发展不但表现出量的急剧增加,而且呈现出质的更新与嬗变”。[3]在这场劳动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过程中,老年人的经验、阅历不仅没有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反而成为了他们学习新生事物的阻碍,老年人逐渐失去了在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威信与地位。这种情况导致了溱潼地方上的经济能人、村干部、知识精英等逐步取代了老年人的地位,成为现代会船民俗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最后,在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中,有的因为工作忙或不好请假而放弃参与会船节,有的即使参加,也只能来去匆匆、速战速决,而不能全程参与整个会船仪式,导致了现在会船参与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参与率越来越低,有的村因为人手不足而不得不花钱雇人参加会船节表演和比赛,以完成政府指派的会船任务。

2.2 消费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消费生活方式,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需要消耗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活动方式总和”。[4]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溱潼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温饱型消费升级为现代小康型消费。在会船服装方面,过去篙手穿就是平日里穿的服装,如:白小卦,青布裤子,白绑腿,下穿一双草鞋,当地人戏称为“喜鹊服”。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篙手们的着装告别了四大主色调((灰、绿、蓝、白)),开始追求五颜六色、彰显个性的穿着风格。时代流行的服饰和时尚元素都会体现在当年会船节上,如:黑墨镜、喇叭裤、牛仔服、运动服、休闲装等。在会船开销方面,过去大家凑在一起图的是个热闹,有啥吃啥不讲究,而现在的会船节,村里不仅要发误工补贴,而且还要好烟好酒款待参加会船的村民,否则有些人就不愿意参加。在会船装饰方面,过去会船的装饰很朴素,简单的用芦苇轧制,然后用绸布装饰一下即可,而现代会船的装饰程度越来越高,村民们综合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对会船进行精心的改造,务必使会船显得光彩夺目、美轮美奂。

现代的喷绘、电子伴奏等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人,造成手工艺人和歌舞艺人黯然失色,在会船节上无用武之地,不利于溱潼地区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次,不断上涨的会船消费使经济条件欠佳的村集体不堪重负,另外受农村礼仪性人情消费不断攀升的影响,礼物馈赠对于被送头篙的人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回赠少了脸面上过不去,回赠多了又心疼,所以有的人家干脆就不要头篙了。最后,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淡化了会船节的物资交流功能,特别是近年来把会船节举办地点搬迁到远离古镇的溱湖风景区,造成会船赛场与会船集市的分离,降低了会船节对本地民众的吸引力。

2.3 闲暇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溱潼地处里下河腹地,历史上地少人多,再加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落后,村民们只能通过精耕细作式、繁重的体力劳动,来从事过密化的农业生产,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农忙之余,赶集、打牌、串门构成了村民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日常生活枯燥乏味,而一年一度的会船节,则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种难得的闲暇娱乐机会。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逐渐打破,城乡之间交流不断加快,村民们的闲暇生活方式日趋城市化,休闲娱乐的方式日趋丰富多彩,如:棋牌、看电视、上网、看报刊杂志、体育健身、跳广场舞、外出旅游、K 歌、收藏等。在众多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传统会船民俗所具有的吸引力、娱乐性已显得相形见绌,现代娱乐方式不仅占据了村民们的大部分闲暇时间,而且也瓦解着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集体娱乐方式,一些年轻村民,宁愿选择在家上网、看电视、打麻将也不愿意参加会船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会船民俗的娱乐性与吸引力,不利于溱潼会船民俗的可持续发展。

2.4 交往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交往生活方式是指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即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交往表现着主体自身会船民俗作为一项需要动员全村人参与的公共祭祀仪式,促进了村内、村际之间交流与合作,维持了溱潼乡土社会的团结与整合。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交往的对象不再局限与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逐渐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村民们交往的动机多趋向功利性与互惠性。从人们交往的手段来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现代化通讯手段,如:固定电话、手机、网络、邮件、短息等。从交通工具上来看,过去溱潼地区沟汊纵横,船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溱潼陆路交通日益发达,公交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这种变化,一方面促进了村民们的社会支持网络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村域范围内的地方共同体观念不断淡化。首先,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使传统上具有重要社会支持功能的亲戚、邻里、同乡等初级群体地位逐渐下降,进而也使会船民俗作为一种交流平台在维系村落共同体、整合人际关系方面功能的淡化。其次,陆路交通的发达也削弱了溱潼镇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东台、兴化等外地会船也不再将溱潼镇视为非来不可的会船圣地,近年来悄然崛起的神童关会船、茅山会船等都对溱潼会船节展开了强有力的竞争与冲击。

2.5 家庭婚姻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执行,溱潼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人数最少、家庭关系最简单,结构最单一,它不同于以往的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联合大家庭,其重心已由过去的老年人(长辈)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亲子关系成为联系家庭、夫妻关系最重要的链接点,孩子成为父母生活、工作围绕的焦点,是家庭的中心。”[6]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心地位导致了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着大量的心血,寄托着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父母们在生活上对子女百般呵护,包办一切,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专注于学习,希望子女能通过升学来跳出龙门,以摆脱父辈们终生务农的命运。这种情况导致了独生子女家务劳动参与率和生产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会撑船或划船的独生子女显得凤毛麟角。此外,碰到不孕不育时,村民们更多的是求助于现代医学,而不再迷信“送头篙”等生殖崇拜巫术。近年来,有些村庄连续几年都没有送成头篙,会船民俗仪式流程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使会船民俗的人文性、趣味性降低。

3 建 议

1)加大溱潼会船民俗起源、历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激发起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豪感。并在会船节中不断增加民俗体育、大众体育的元素,增强当地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进而实现溱潼农村体育工作的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部分恢复会船民俗的原生态,使之成为民间手工艺、民间歌舞艺术的展演平台,实行会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并对之提供适当的资金补助、荣誉奖励,在保持原生态的原则下,不断创新会船民俗的内容、形式,加入契合时代需求的流行元素和时尚元素,以增加对年轻村民的吸引力。

2)将会船集市地点转移到风景区会船比赛现场,恢复传统溱潼会船节“水上庙会”的本质属性,提升会船节的人气,促进地方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采取“民办官助”的管理方式,成立民间“会船协会”,实现“还俗于民”,真正的将会船民俗的组织权、管理权交给村民,恢复会船民俗的文化持有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创新能力。

3)不断规范会船竞赛的比赛规则,定期开展群众性会船训练、竞赛工作,并将会船民俗作为校本化课程进入溱潼当地中小学,组织中小学生现场观看会船节竞赛盛况(或电视转播),培养广大学生对家乡会船民俗的认知与情感。

4)打破行政区属的狭隘观念,恢复会船民俗文化圈的完整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兴化、东台等地会船参赛,激发不同区域之间的良性竞争,以扩大溱潼会船民俗的交流范围,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

[2]王玉波.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157.

[3]王培刚,张登国.农村家庭中的文化反哺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07 年(3):51-54.

[4]田珍.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式演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3):15-19.

[5]汪业周.论生活方式的蕴涵与结构[J].理论学刊,2002(1):90-93.

[6]黄润龙.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结构及风险[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10.

猜你喜欢

变迁民俗村民
冬季民俗节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民俗中的“牛”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民俗节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