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顽固性问题的思考
2015-12-05段廷进
林 辉 段廷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22)
1 前言
武术是国学、是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她“被属于”体育项目,但她的文化范畴却远远超出了体育的内涵。在她体育的外衣下,掩藏着全息的中国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她不是世界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却是世界体育大家庭中的一支奇葩。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武术就被纳入我国各级教育,到现在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与古代相比,武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国内外的其它体育项目,武术的发展却大大落后,并且日趋异化,各级各类的武术教育都存在着诸多的严重问题,发展令人堪忧,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虽处于武术教育的终端,却不能秉承各级学校武术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进而普及到社会各界。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不能在学校和社会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武术普及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因此,从20 世纪末起,各级各类的武术教育改革,特别是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钟声被不断地敲响。文献显示,在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问题上,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就不断有文章见诸报端,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其中有几个“顽固性”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阻碍着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顽固性问题
2.1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教材陈旧、有悖传统、不成体系
很多文献指出,教材陈旧、老化、缺乏创新、缺乏文化内涵、套路和散打分崩离析等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崔浩澜的《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1],王军的《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2],王建华、周庆杰的《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3]等。现行的普通高校武术教材基本都是上世纪50 年代国家为普及武术教育,统一编制的大、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为初级拳术、初级刀术、初级剑术、初级棍术、初级枪术、少年拳、青年拳、24 式简化太极拳、32 式简化太极剑等,只不过不同的普通高校选择的内容不同而已。这些教材不但过于陈旧,而且与中小学的武术课程内容相重复,没有新颖之处,再加上其表演和防身应用价值都不高,很难引起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少有学生在课外用来锻炼身体,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健身的价值。随着改革的呼声,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变化,部分普通高校增加了散打、功法、42 式太极拳、42 式太极剑等,情况虽有好转,但远远不能从整体上解决教材内容老化的问题。
2.1.2 理论课程比例小、内容单一、脱离传统文化理论支撑
资料显示: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一个学期多为32 ~36 个学时,大部分普通高校武术理论课安排2—4 个学时,很少有普通高校安排4 学时以上,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高校不安排武术理论的课时。在武术理论课程的内容上,有的是安排一些武术基本常识、基本理论,有的是安排一些武术图解知识、武术发展简史、武术人物或裁判法等,内容比较浅陋、粗略、单一与武术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传统哲学理论,如整体观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较少甚至没有开设;相关支撑健身、养生、祛病的中医基础理论如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也很少提及;蕴含武术本质的技击理论、训练理论、体用理论等更是远离教材,真正的、本源的文化理论内容的严重缺失和技术理论支撑的空白,使武术仅仅成为一种锻炼身体的、形而下的“术”,而失去了提升道德、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的、形而上的“学”,对武术的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武术文化知识的传播都是不利的[4],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对武术理论的深刻认识,进而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不利于引导大学生日后利用武术运动作为终身身体锻炼的手段,更不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地形成。另外,武德文化体系的教育功能,在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武术课中也被忽视,导致武德文化无法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服务,也是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大遗憾。
2.2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
2.2.1 在师资力量上
普通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师与其它体育专业的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有研究表明:普通高校中50%没有专业武术教师[5],即使是在北京,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在李君华调查的部分普通高校中,“武术教师在体育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2.3%”[6]。宋强针对辽宁省的相关研究结果也不容乐观,21 所高校体育教师共计552 人,其中武术专项教师43 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7.8%[7]。并且,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有一大部分是非武术专业的,由其它体育项目教师兼任或“半路出家”转行而来,武术专业出身的仅占一小部分。浏览一下各普通高校用人招聘信息,也能看到武术专业技术用人和其它体育专业技术用人的比例差距,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专业的人数要大大高于武术专业的人数。这样分配到社会、高校教育等各工作岗位上,势必出现武术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况且,现在武术专业本科生招生门槛不断降低,硕士、博士招生又重理论轻技术,武术专业教师的比例虽有所提高,但是教学整体水平仍然提升较慢,教学效果改观不大。
2.2.2 在场馆建设上
赵少聪的《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关文博的《高校武术教学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及马传浩、周建新的《高校武术教学如何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都明确指出高校武术课的教学、训练场馆严重不足[8-10]。每逢武术课,大多数都是在篮球场、田径场、校园林荫或闲置的平坦场地上上课,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给人一种“寄人篱下”、“很不正规”的感觉,久而久之,会使选修武术课的学生失去归属感,感觉武术就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街头卖艺、老土低俗的体育运动。
2.3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教学教法存在的问题
2.3.1 教其形而不教其实与教其实无其源
从现阶段的武术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教育已经发展成套路教学和散打教学两种形式,而大部分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又以套路教学为主,散打次之。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教法存在的问题中,套路教学缺乏套路动作技法的拆分运用、实战讲解与训练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而散打教学则缺乏传统文化、传统武术理念、武德思想、传承的套路和文化载体支撑。武术的本质属性就是技击,严格来说,离开了技击本质属性的武术就不再是武术。而散打教学在技术传授上刚好和套路教学相反,只注重搏击技巧的学习与运用。看似解决了武术传授的本质问题,但是却看不到武术本该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理念、技击思想、武德思想以及技术和理论的套路载体。在技术上,虽然有中国武术的技术元素,但又过于压缩,有国外技击项目的技击元素,但又有区别。从而给同学们一种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感觉,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
2.3.2 教法陈旧需要革新
一直以来,武术课堂上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在“教师示范讲解——领做——学生练习——教师纠正”的旧有模式下进行的,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动作灌输中记忆动作和纠正错误,完全处于被动局面,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一旦在主观上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目标,课堂学习也就会变得更加被动,从而让武术课堂的技术动作教学形成一个“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更会使学生失去自我学习和练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在课外,学生们不会用“失去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日常体育锻炼的手段,更不可能由此培养出终身体育意识[11]。
3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各级教育及相关主管部门存在的原因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为了实现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想,以及武术能够进入奥运会的宏伟蓝图,党和国家及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武术的发展,特别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举国体制的地步。奥运计划、金牌战略的发展方针使全国各省、市迅速组建了竞技武术队,在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指导下,武术形成了“高、难、美、新”[12]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理念和“快、准、巧、狠”的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理念。从此,使武术发展成寓武术、舞蹈、体操、健美操于一体、失去武术“本真”的竞技产物,成了只有少数人才可以参与的精英运动。
竞技武术作为武术事业的龙头,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宣传、革新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但其缺失的文化内涵、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和常人无法企及的动作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相关部门对竞技武术的高度重视、急于求成、金牌至上的思想,导致了对学校武术教育、大众武术教育的忽视。紧盯竞技武术业绩的各级部门,对与学校武术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专家、学者的呼吁等无暇考虑,以至于使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顽固性”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妥善地解决。
3.2 普通高校自身存在的原因
3.2.1 普通高校教育自身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体育经费不足,资金来源单一”[13]是主要的原因。在普通高校教育发展中,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学科只不过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而已,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体育总是排在其它学科之后,资金方面的投入也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科。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载体,即健康的身体,只有具备健康的体质,才能够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3.2.2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学科中对武术学科不够重视
武术学科在体育学科中的命运就像体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命运一样,位居其后。普通高校体育经费不足,到了武术教育这块儿就显得更加不足,体育场馆建设、器材设施、人才引进、师资培养等硬件设施的改善方面,都是其它体育项目优先考虑,武术次之,以至于在各项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上武术都是处于薄弱环节,甚至严重不足。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有其它体育项目教学训练的专门场地,而没有武术项目教学训练专门场地的普通高校有很多,却没有一所普通高校会只有武术教学训练的专门场地而没有其它体育项目教学训练的专门场地[14]。
3.3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
3.3.1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多为半路转行或其它项目教师兼任,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套路教师技术动作不规范,对套路拆分、技法运用不理解;散打教师不会套路,不懂传统武术文化和理论;平时自己不练、不自学又不向他人学习;在课堂上无法给学生们讲解明白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技法根源,无法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对传统武术理论进行深刻地理解,也不能突出武术课的本质特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不了自身的期望值,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2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
由于武术教学教法缺乏改革,导致了多年来大多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一直沿用“教师示范讲解——领做——学生练习——教师纠正”的老一套“技能掌握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效果,大多数武术教师们不主动查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不主动从其它学科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到武术课堂教学中,甚至是妄自菲薄,认为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本身就是过时的,发展不好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而不是人为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形式一直缺乏创新,方法、手段单一的局面。
3.3.3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足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责任心不够强,上课不够认真,认为上体育课无非就是让学生锻炼一下身体,甚至以“快乐体育”为借口,让学生随便玩痛快就行;而武术课也同样,本身就是一门“喜欢选而不喜欢练”的课,不需要太认真,更不需要玩些什么改革的花样,照本宣科,基本完成课堂任务就行了。还有些武术教师关注于自我经济收益,身兼数职,在上课期间“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关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不会主动地去要求参加学习和进修了。
4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调整和完善普通高校武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4.1.1 各级相关部门转变思路,制定系统合理的教材
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应走出单一发展竞技武术模式的思路,高度重视学校武术和社会大众武术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出台有利于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1992 年颁布,自2002 年修订颁布后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武术项目只在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中被一笔带过,建议再次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加强对武术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一套新颖实用,打、练、养结合,文化内涵丰富,能适用大中小学不同武术教育,内容不同、层次分明、衔接合理的教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地区优势,选择本地的特色拳种制定相应系统的地方特色自编教材。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内容丰富的武术拳种流派,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而且可以对地方优秀的濒危拳种起到一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作用。
4.1.2 丰富教材内容,加强理论和文化内涵支撑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对理论课的规定时数,提高内容要求,特别是武术项目,从基本理论常识到图解裁判,从人物传记到历史发展,从行为礼仪到武德规范,从养生医学到传统哲学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充实、完善,武术的传承和传授都不是单纯的动作技术传授,也不是单纯健身手段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感受、感悟、熏陶和传播。武术文化是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息载体,她蕴藏着深奥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精气神、整体观等传统哲理,彰显着儒、道、佛、医、兵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武术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有助于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武德教育也是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人格修养是习武人的终极追求目标”[15]。在现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武德教育可以作为一股坚强的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如此内容新颖实用、理论完整、文化彰显、德艺双修的武术课程设置,必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体质健康、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4.2 改善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硬件设施
4.2.1 提高师资力量
上级主管部门要建立武术教师的再教育培训机制,每年定期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进行技术、教学和科研培训;各普通高校也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教师进行再教育培训的制度,鼓励现有武术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还可以为普通高校教师进行知识和业务交流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交流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师资引进上,各普通高校应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引进技术和理论“双全”的武术人才,充实到武术教师的队伍中。在各级武术人才培养上,各大体育院校和具备培养资质的高校在本、硕、博等武术人才的招生和培养上严把质量关,杜绝金钱交易、人情关系,切实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各级合格武术人才。
4.2.2 完善场馆设施
增建足够的现代化武术训练场馆和辅助器材,为学生提供宽敞、优雅的学习和训练环境。纵观全国的大小高等学府,可以说无论哪个学校都有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却不是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场馆,即使有,也远不够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之用,改变以往武术训练场馆和其它体育训练场馆相比严重不足的局面势在必行。在基础设施上,“让学生走出‘寄人篱下’的心理阴影,使武术课风雨无阻”[16],为提高学生训练热情和上课愿望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4.3 改进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教法
4.3.1 教师自身的武术践行是前提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科研水平。拳谚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教师长期不注重自身日常练功,只把自身锻炼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的示范和领做上,时间一久自身功夫就会消散,必然出现动作不规范,劲力不充足,缺乏精气神,技法运用不熟练,甚至遗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引起学生注意、兴趣和学习愿望的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徒然。作为武术教师坚持练功,不但可以巩固和提高自身技术,修身养性,同时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理论上,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科研水平,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3.2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是关键
第一,普通高校的武术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上来,教学方法要从“以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的方法上来,由“过去的传统教法”转到“开发学生智力和兴趣”上来,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转到“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上来[17]。第二,适当启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授课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或目标,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认知的需要,在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前提下,教师再逐步引导,以示范、讲解、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18]。第三,增加动作技术的技击运用讲解,组织学生多练习有实际技击价值的动作技法,并进行模拟或实战演练,把武术课从根本上与其它体育课区别开来。第四,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自觉抵制外界经济利益的诱惑,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5 结论
1)在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课程设置、硬件设施、教学教法这三大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年来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的顽固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与各级教育及相关主管部门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忽视、普通高校自身的轻视、以及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改革精神和敬业精神欠缺有关。
2)各级领导改变思路,制定内容新颖实用、打练结合、理论完整、文化彰显、德艺双修、能适用大中小学不同武术教育,内容不同、层次分明、衔接合理的教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地区优势,选择本地的特色拳种制定相应系统的地方特色自编教材。从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场馆和器材建设上改变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硬件设施。普通高校武术教师首先应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从文化传承的理念出发,以身作则,践行武术固有的终身体育观念;在课堂上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武术教学教法等是解决这些顽固性问题的途径。
3)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处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终端,能秉承各级学校武术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进而普及到社会各界。文章本身是针对高校武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详实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浅见,但对社会武术发展的研究也是一个启迪,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进一步深入进行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研究,必将对社会武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中坚支持,对武术向世界的发展和传播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2-104.
[2]王军.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67-169.
[3]王建华,周庆杰.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39-241.
[4]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4(3):15-23.
[5]谢宗皖.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改革途径[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2):173-174.
[6]李君华.对北京地区高校武术类课程基本教学条件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3):110-114.
[7]宋强.文化同质化背景下辽宁高校武术教育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116-119.
[8]赵少聪.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1):1003-1004.
[9]关文博.高校武术教学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J].商情,2010(8):149-150.
[10]马传浩,周建新.高校武术教学如何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6):122-124.
[11]李启迪,兰双,卢闻君,等.王国维体育教育观及其启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98-104.
[12]肖红征,马敏卿,曾于久.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79-82.
[13]夏会国.关于新形势下加快高校体育经费投融资发展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69-71.
[14]段廷进.我国高校武术发展滞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79-82.
[15]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二)[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0-14.
[16]段廷进.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兴趣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75-81.
[17]王新雷,张晓丽.浅析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79-80.
[18]杨建营,邱丕相.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教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