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格尔体育哲学思想研究

2015-12-05王顺熙李丹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主人

王顺熙 李丹梅

(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广东 广州 510642)

今日驰骋体育场上的选手,其拼赢争胜的心态,夺标求冠的企图,更是争取承认(不仅仅对手承认,还是诸多竞争者的承认,乃至全场观众与场外各地、国度甚至全球的承认)与发挥个人独立自主不受他人牵绊的表现,是故黑格尔承认说与主奴说有其哲学上、理论上的真理,更具现世上、实践上的意义,值得检讨与思考。

1 黑格尔承认说和主奴说对体育运动的启发

黑格尔认为人认识自己,了解世界所靠的本事是认知和知识,但认知和知识都是静定的、观察的、冥想的和思辨的,谈不到人对自身与外界的干涉或改变,也就是说,无非是思想的、理论的,非行动的、实践的[1]。人要有所行动,要进行活动,都要从欲望出发,人的欲望是对别人欲望的理解和占有,是欲望的欲望,这种欲望的欲望所追求的对象不限于外界可以触到、摸到的食物、衣服、房舍等等具体的事物,也包括摸不到、看不到,却是维持生命永续、种族绵延不可或缺的抽象价值,包括安全、爱情、友谊、德性、名誉、尊严等等,在追求这些价值中,作为人类个体的我,不仅拥有空间上的身躯,更拥有时间过程中的自我,这个具有自由、自主,而又兼具历史向度的我,便在对待自己与面对他人时展现出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发展到人的主体意识,亦即在欲望驱使下产生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活动,把客体的事物转化为主体所吸收、内化之物[2]。人克服大自然敌对、陌生、残害的异己性,把这部分的自然转化为人主体的构成部分,维持主体生命的养料,但这种主体的意识在碰触到另一个主体的意识时,由于天生上人的不平等与对立,使原初社会相互接触的两个个体不懂合作、不懂团结,而只知对抗、只想决斗。在决斗中只要有一方认输、降服,他方的优势、胜利便自动浮现、得到承认,决战便告停止,从而胜利者成为主人,失败者成为奴仆,主奴关系从此建立。

决战中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认输的一方成为奴仆,主人保有绝对的自我,也是拥有发号施令、保有自主的我一方[3]。奴仆不但丧失自主,连其自我也要屈服于主人的自我之下,奴仆的意识变成要听命于主人的意识,变成类同事物形式之意识,于是在斗争结束后的承认(失败者对胜利者优势的承认)基础上,出现了自主的意识(主人的意识)对抗依赖的意识(奴仆的意识)。因此,这种意识乃是自己的意识,这种情况反应了在己的存有。而主人的自主意识却是为己的意识,他所展现的现实、实在就是为己之存有,主人所拥有的意识是一种为它(意识)的存在而产生的意识,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下之意识,而是真正的、真实的意识,原因是它的存在靠别人(奴仆)意识之中介、之承认,换言之,奴仆在承认主人的尊严与实在之际,来服侍主人、满足主人的需求,是故主人对其身分的确定性、确定感,不单纯是主体上的感受或直接的感觉,而是间接地受到奴仆的言行之中介来证实的[4]。

事实上,主人握有权力以支配给定的存有,在决斗中他甘冒丧失生命的危险来面对外界(包括命运),因之,这个给定对主人而言只是否定的单位(可被改变、破坏、消失的单位——把食物原状破坏,人才能填饱肚子,食物的变形、消失,就是食物原来之给定的破坏、否定)。既然主人控制、统摄给定的存有,而给定的存有又变成控制、统摄奴仆(主人之外的他人)的力量,那么主人驾驭、宰制奴仆成为必然的推理结果。透过对奴仆的控制,主人又间接(中介)地控制外界(人以外)的事物,原因是人与外界事物的折腾或过招(利用厚生)并非主人直接的参与(主人从不亲自耕田、织布、打猎、钓鱼、开矿、筑屋等等),而是在主人发号施令下,由奴仆去应付、去操作。奴仆也破坏自然的给定(既存性质的样貌),把外界事物加以否定(破坏、改变),才能产生满足他与主人的衣食住行等民生用品[5]。

主人利用奴仆来解决他对事物的依赖,是故自主与依赖表面上展示主人的发号施令、逍遥自由,以及奴仆的卑躬屈膝、俯首听命,但在对待奴仆辛劳的成果上,主人所享受的客体(食物),却不是他自己亲身操劳的东西,主人反而要依赖奴仆的辛勤工作(服侍),这下子使一向自主自由的主人,变成仰赖别人劳动的倚赖者。奴仆对外界客体(食物)的制作过程,让他认识事物成形的本质与转型的方式,使他不但见识深广、技巧纯熟,而且懂得应付外界的变迁,成为事物的驾驭者、操纵者、主持者,而享有对待事物的自主权、自主性[6]。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四章中讨论的不只是冒死决斗中的原始两个个人,而是由于承认说使准备战斗至死的一方赢得主人的身分,而畏死怯战的他方只好在生死斗争中投降认输,而承认前者的优势、领导、主宰,也就是他为了保命(和保种)而放弃继续战斗,承认对方为主人,本身降为奴仆,这种由承认说而衍生的主仆关系,正是自主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也是统治与奴役严格区分的开端。开始时由于奴仆对主人的承认,突显了主人的优势地位,与自由自主的权威,但后来长期的演变,主仆关系却发生辩证的变化,主人完全要仰赖奴仆的服侍劳作,主人失去与自然以及他人、他物的直接接触,主人不再投入直接生产,就在这种生产过程中,被视为不独立、不自主的奴仆,反而成为开辟天地,维持与延长生命的生产者、实践者。黑格尔视人的特征在于人能意识、能够自我意识,也就是人拥有精神,人是具有精神性的生物,人在进行生死决斗时,置亡身的危险于度外,就是表示人追求社会公认的荣誉大于身家生命的价值,不过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决斗这个短暂的活动里,靠斗败者的承认来持续生活下去。

2 黑格尔哲学对当代体育观的冲击

黑格尔视人的特征在于人能意识、能够自我意识,也就是人拥有精神,人是具有精神性的生物,每个人都是主观的精神,人与人合起来造成的社会,特别是形成社会的典章制度,这就是客观精神。当人类能够掌握天文地理、社会人事之后,精神表现在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的上面,亦即形成天人合一,人掌握内外整体,一变为多、多合为一之际,人类才会达致绝对精神的境界,精神的本质在于能够超越人的生物学本性(兽性),而且比自然的环境还优越[7]。人比起自然界的万物还优秀,是由于人的行动表示出来,这个行动便是前面提到人为着获得别人的承认,不惜冒生冒死进行决斗,是故承认的取得,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除了承认之外,作为劳动动物的人类,他还有别的动物所不曾拥有的特质,劳动不但改变自然、造成社会,还是人创意、原动力的表现,人在进行生死决斗时,置亡身的危险于度外,就是表示人追求社会公认的荣誉大于身家生命的价值,不过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决斗这个短暂的活动里,靠斗败者的承认来持续生活下去,人把自然的、相异的、外化的样式取掉,换上人本身的、特殊的形貌,这才显示人对自然界的优越[8]。透过劳动,人塑造了外面自然的事物,也把人的内部能力转化为外头的产物,对于人自制的产物,人不再以异样、陌生、敌对的眼光来看待它。反之,视这些人造的产物为个人(或与他人)心血的结晶,亦即内在能力凝聚的成就,这便是黑格尔视人为劳动动物的因由。

黑格尔有关人在生死搏斗时,争取对手承认的说法以及人是劳动动物的人性观,对青年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首先马克思也认为人活在世上不只是维持生理上、身体上的继续存在,而是像亚理士多德所言,把与生俱来人的潜势力、潜能依其走向、趋势、目标,展现在外头的世界上,发展成看得见的才华、能力。要把潜能转变为能力,就要应用黑格尔外化的说词,也就是主体不仅认识外面的客体,还因为欲求需要满足,而采取行动,改变外头的世界的对象物与主体陌生、敌对的事物为可供人(主体)使用、满足的客体物。这种对象物转化为客体物的动作,不只是在搏斗中求取别人的承认而已(一时的承认,最多是敌手下半生的承认),而是人利用外界的自然物满足自己欲求的工作与劳动。作为劳动动物的人遂把自己的能力、潜能表现在对外界的控制、利用之上,从而把自己改造之物、创造外物当成人的精神之表现,而赢得别人(不只敌手一人而已)可长可久的承认[9]。

在人的文化领域中,处处潜藏乌托邦的能量,哲学史尤其透露乌托邦的蓬勃生机。在这一意义下,马克思的学说不该如恩格斯所言,从乌托邦(空想)的社会主义迈向科学的社会主义,刚好相反,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哲学的共产主义,是把天堂移回人间的乌托邦思想,这点显示马克思不像之前欧洲哲学的传统,把眼光投向过去,大力解释过去的现象。人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改变、历史的变迁而逐步提高,但满足人需要的才华与能力(科技)也跟着水涨船高,于是需要与能力的比赛竞逐、攀爬升高,就是一种辩证的互动,最终人的潜在能力(潜能)终于在历史的尽头(尾端、终极)完全显现出来[10]。

此外,这种主奴关系还产生了其后马克思对阶级的看法。他认为凡在生产活动中拥有生产资料(资金、土地、人力、管理技术者)的人群,自动形成资产阶级。反之,不拥有生产资料,或至多只拥有劳动力(劳心与劳力)者之群众变成普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普劳阶级的剥削关系是造成阶级的经济标准。在阶级斗争中阶级可能由在己阶级转变为为己阶级,从经济阶级转化为政治阶级,此外,人的社会性和凝聚性,也使具有相同背景、文化与价值的人群结合成一个群体,这被西马与新马理论家所强调: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新兴阶级(管理层阶级)借对生产过程与结果的控制而获得相对性的自主,进而造成现状的继续、资本主义体制的维持,目前的资本主义体制是历史的非常态性、偶然性的因素造成了资产阶级,也导致资产阶级与普劳阶级的对立。是故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只在说明未来理想社会的出现之前瞻,更是新人类(无阶级、无剥削、无异化、无疏离)变成真人的愿景[11]。

3 黑格尔承认说对体育制胜心理的应用与解析

黑格尔的生死斗争中产生的承认说对运动员在赛场上求胜争雄的动机不但有常识上的应用性,更可说在学术上提供了深度的心理分析。当然原始人、自然人求生保种的生死斗争和文明人、历史人的公平竞争、争取荣誉不可划上等号,但两者所追求的仍旧是别人对自己的承认,是故把两者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做一个比较,有助于体育哲学核心问题——体育动机、竞赛心态、求胜精神的进一步理解。在相同的方面,是指无论是原始人、自然人(猿人、类人猿、部落成立之前单打独斗的半兽半人),还是文明人、历史人(拥有过去的记忆,对当前的意识、对未来的瞻望、憧景的、古往今来之人类),其行动的来源都是欲求,欲求需要满足,这无异是中国古哲学家荀子所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礼伦〉篇)的翻版,无论是为生存为保种而进行的生死斗争,还是体育场上的竞赛,都是在满足承认与尊重(胜出)的欲求[12]。当这项对方的承认,或公众的承认成为可能之后,人际关系才由仇视、敌对、紧张的心态转变为主奴或竞争者之间的和平共处。无论是原始人还是文明人,每个人的体力与心态都有强弱、坚柔的差异,而且每个人的耐力、毅力也有厚薄、久暂之分别,不过参与搏斗、竞赛的双方人员一开始都有赢取胜利的信心。这是他们投入决斗、赛局、游戏、竞争的因由,盖如没有这个基本决斗或竞赛的信心,则一开头就没有两人生死决斗或诸人比赛的出现。

原始人的竞争只为个人躯体的保全、种族的绵延,是史前人的动作,也是动物性存活的条件,但相争的结果却产生两人主奴关系,导致原始人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关系)互动,由斗争而进入和平共处的历史之开端[13]。主奴之间的自主与依赖关系也从开始主人的自满到其对立面,成为主人要倚赖奴仆,而奴仆的勤劳、直接与自然和社会交往,反而成为自然与人事的变造者。这种主奴之间的自主与倚赖关系的辩证发展,无法出现在现代体育场、体育室的竞赛者身上。不过竞赛中失败者赢取下轮胜利的心态,依稀可以看出他打败对方,赢取公众承认的决心与毅力,这也是导致他转败为胜的契机,也是承认说的反复运用。无可否认的事实,有史以来人类在体育、游戏、娱乐与其他日常生活的诸种场所中呈现的不只是体力的优势,也是意志的贯彻、求胜的渴望与精神的昂扬,而这种竞赛心态、取胜精神无非是公众的承认、记录的突破,为人类的体能创造新高,另一方面超越生理极限、创造新的体能纪录,何尝不是求取新的乌托邦之梦想,由是证实黑格尔的承认说无疑是直窥竞赛心态的内在面向与深层结构的透视镜[14]。

4 结语

黑格尔的承认说和其相关的主奴说,不但影响到马克思的人性观(直接从事生产的人改造自然、营构社群、追求解放、创造历史)、社会观(阶级对立、阶级斗争)、历史观(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之典章制度、社会意识;阶级斗争造成历史发展;自然状态下的历史阶段,文明与社会开始之前的通俗说法的最终获得自由;为人撰写其后真正历史的开端),更对西马和新马的思想家、理论家有深刻的影响。即便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也在两性平等的相互承认之基础上,寻求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父权社会和种族差别的社会之不同阶级的鸿沟进行深入的解剖与新意的诠释。至于现代体育选手争胜求冠、打破纪录、缔造新绩的表现,无一不是在获取竞争对手与一般观众的承认。这点更可以看出黑格尔意识与精神学说对后世的冲击之大,应用之广,值得进一步检讨与省思。

[1]李力研.体育,希腊人的自由——读黑格尔《历史哲学》片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6.

[2]詹祥粉.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哲学基础及其发展——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为研究视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3):7-12.

[3]刘欣然,黎霞芳.历史的脚步: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寻找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J].体育与科学,2010,31(6):27-32.

[4]唐永干,王正伦.自由——体育文化之“根”——读黑格尔《历史哲学》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4,(1):78-80.

[5]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239-242.

[6]李力研.康德的“补丁”——人类困境与体育运动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1-6.

[7]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3):1-6.

[8]黄璐.李力研体育学术精神追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336-338.

[9]李力研.论体育游戏——透析西方主要游戏理论的体育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5.

[10]唐永干,王正伦.自由—体育文化之“根”—读黑格尔《历史哲学》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6-29.

[11]罗伯特·法恩,山小琪.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一种新阐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23-26.

[12]周炽成.逆性与顺性——苟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J].孔子研究,2003(1):54-60.

[13](德)黑格尔(G·W·Hegel)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37.

[14]胡旭忠,汤卫东.论体育法的社会法属性——基于黑格外交活动法哲学的体育法本质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16-19.

猜你喜欢

黑格尔哲学主人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菱的哲学
主人有的我也有
小包哲学
弓的主人
主人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