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员流动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5-12-05辛松和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竞技流动运动员

辛松和

(韩山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体,其合理流动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运动员流动及其研究的发展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紧密相伴,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的培养、选拔与流动等都是在举国体制下进行,运动员流动的总体模式比较单一,以垂直流动为主,国际流动是以运动队的形式流向其他国家,职业变动表现在运动员退役后在系统内从教等形式,从现有的资料看,对这一时期运动员流动的专门研究文献较少。改革开放时期,开始逐渐出现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平行流动现象,同时,出现了跨行业流动的职业变动,经商等职业流动逐渐增加,国际流动方面主要是运动员退役后到国外留学等,该时期运动员流动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对各省运动员参加全运动会的流动情况进行研究,“海外乒团”等国际流动也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市场经济时期,原国家体委特许运动员在国内各省(市)间流动时可不转换户口,这一政策给因名额限制打不上比赛的运动员和运动员人力资源缺乏的省(市)都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自竞技体育职业化以来,与以前阶段不同的是,运动员在各省市之间由原来的租借、互换等形式发展到以“转会”为主要形式的流动,表现出流动速度快、流动人数多、成本大,经济效益高但风险大等特点,另外,引进外援、归化运动员等运动员国际流动也逐年增多,有关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之,有关运动员流动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我国运动员流动的有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我国运动员流动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1.1 运动员流动阶段划分的研究

我国运动员流动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早在20世纪80 年代初,国内不同省内的一些单位已经开始出现了“运动员交流”,形成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的流动,伴随着国家出台的一些有关运动员流动的政策法规,如1994 年国家体委正式推出《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代表资格注册制度》,1995 年首次在沈阳召开了体育人才交流大会,1996 年正式出台了《全国体育运动员交流暂行规定》,2003 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试行)》等。运动员流动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时期到职业化进程的转变。国内学界对于运动员流动的阶段划分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较为认可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运动员流动划分为起步时期(1978-1986 年)、活跃时期(1986-1992 年)、发展时期(1992-至今)[1];第二种观点把运动员流动划分为萌芽阶段(1980-1987)、培育阶段(1987-1997)和发展完善阶段(1997 年至今)[2]。

1.2 运动员流动形式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运动员流动形式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多数学者认为平行流动和垂直流动是运动员流动的主要形式,但不同发展时期,运动员的流动形式会略有差异。如钟秉枢[3]通过研究认为运动员流动分为地位流动、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际流动、代内流动等运动员流动形式,这种界定主要从运动员社会流动视角进行。罗普磷[4]等把运动员流动界定为狭义的人才流动和广义的人才流动,认为我国运动员人才交流形式有自愿或免费交流、协作互换交流、优劣人才搭配交流、有偿服务性交流等。杨成波[5]把运动员流动分为体育内流动和体育外流动两种类型,认为体育内的流动主要有协议交流、租借、买断、互换或改变俱乐部性质等流动,体育外流动有从政、经商、学习进修等形式的流动。宋全征[2]则把运动员流动归结为互换、租借、一次性买断、共同培养、签约代培、协议交流、自主择业等7 种不同形式。

1.3 运动员流动问题的研究

学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运动员流动实践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员流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杨成波[5]指出我国运动员在流动过程中存在流动机制如退出评估机制、利益表达及决策机制等存在问题,杨小帆[6]等对我国优秀足球人才分布及流动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方面存在足球优秀人才资源稀缺和匮乏,另一方面现有资源又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同时,还存在人才资源的流动性相对静止或流动性泛滥等问题,苏新荣[7]认为人才流失问题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也是制约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界对运动员流动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制定运动员流动相关政策法规,指导运动员流动实践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4 运动员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了解把握运动员的流动现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运动员流动的发展对策。在不同项目运动员流动现状方面,学者们对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运动员流动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如苗磊[8]对我国排球联赛的运动员流动现状进行调查,指出我国排球联赛运动员流动处于发展阶段,流动人数少,与国外联赛开展较好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存在运动员流动不通畅,法规不健全等,建议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加速排球产业升级,健全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制度等。还有不少学者从整体上对运动员流动现状进行研究,黄平波[9]则认为目前国内运动员流动不合理,应该制定合理的运动员流动政策法规、建立后备人才市场、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加强物质和情感投入等建议。

1.5 运动员流动特征的研究

大多研究结果认为垂直流动是运动员流动的主要形式,不同时期平行流动、国际流动、职业变动有着不同的特征,随着职业化进程的发展,平行流动中“转会”已成为主要的流动形式,运动员转会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王存忠[10]等对运动员转会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袁野[11]等对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转会投资效应进行了研究,贾文彤[12]等则从个案研究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转会。在运动员的国际流动中,引进外援、归化运动员等运动员国际流动特征也已经引起关注,还有学者从地域特征对运动员流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多是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1.6 运动员流动影响的研究

我国学者在运动员流动影响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有学者认为运动员的归属权问题是影响运动员流动顺畅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转会经纪制度的完善会有利于运动员的合理流动,有学者则认为“功利性”交流行为有碍竟技体育的发展,不支持专门为“利益”而进行的运动员流动,还有学者借用其他学科理论对运动员流动影响进行研究,如张世林[13]等用“马太效应”理论对运动员流动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运动员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这种配置追求的是效率,而运动员流动正是运动员追求自身最大效率的过程,因此,运动员流动效应符合“马太效应”,其结果最终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李留东[14]使用社会分层理论对运动员的社会流动进行研究,认为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社会阶层结构等都会对运动员的社会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张运亮[15]等运用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对运动员的流动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国家体育总局强制性权力、利益分配和人性等因素影响着运动员的流动,陈静[16]等则认为注册优先权、转会制度不完善等是影响运动员流动的主要因素。

2 我国运动员流动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2.1 系统方面研究

总体而言,纵观国内有关我国运动员流动的研究,系统性研究显得较为不足。从研究内容看,由于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流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又存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看显得较为零散,与目前大数据时代所提出的数据大而系统的要求不相称,系统地研究运动员流动将是末来研究的一种趋势。

2.2 综合方面研究

以上所综述的研究多属一般性的研究,即多数研究体现一般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从运动员流动历史演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据此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在综合性方面显得有些不足。无疑,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则应是我国运动员流动研究的一种指向。如果能够从运动员流动历史演化视角来加强综合性方面的研究,将更有利于全面把握运动员流动的基本规律,对有效指导运动员流动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意义。

2.3 微观方面研究

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过于笼统,过于宏观,不够细化,从而使得其操作层面的针对性不强,很多研究落入“加强政府管理、扩大宣传、合理制定政策、规范法规”等俗套之中,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实践层面不易于操作。因此,从微观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应是末来我国运动员流动研究的方向之一。

2.4 多样方面研究

从已有关于运动员流动的研究成果整体上看,多样性的研究比较欠缺,一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但随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如在研究职业运动员转会时采用交易费用、利益集团等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会更有利于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研究范式也相对单一,大多数研究都是“就事论事”,而忽视了“运动员”这一主体,运动员流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没有在研究中体现出来,另外,多数均是囿于体育学科而言,而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度和运用度不够。因此,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对运动员流动进行研究将是一个趋势。

2.5 实践方面研究

对以往的运动员流动研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大多数研究缺乏对一些实践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已有研究多属于理论性方面的研究,多采用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实地调查,访问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偏少,采用实验进行的研究更显缺乏。随着竞技体育发展步伐的加快,运动员流动方面的改革亦应与其保持一致,而在运动员流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之中,要不断完善运动员流动的结构体系,无疑会出现一些实践性的问题,目前已有研究对于这些问题关注度不够,因此,有必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对运动员流动进行研究。

[1]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6-10.

[2]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7.

[3]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8.

[4]罗普磷,蒋志学,权德庆.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现状的调查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12(3):24-26.

[5]杨成波.竞技体育人才流动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16-20.

[6]杨小帆,张鲲,史兵.我国足球优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1):70-74.

[7]苏新荣.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91-93.

[8]苗磊.我国排球联赛运动员流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9]黄平波,王郓.构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策略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109-110.

[10]王存忠.对运动员转会行为的法律调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12(32):16-18.

[11]袁野,魏亮.对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转会投资效应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16-20.

[12]贾文彤,张振芳.对我国职业足球转会纠纷个案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23-25.

[13]张世林,张辉.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马太效应”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9(2):1-6.

[14]李留东.浙江省专业运动员家庭社会阶层背景与社会流动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15]张运亮,戴群,姚家新.激励相容:我国优秀运动员流动机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200-203.

[16]陈静,姚家新,戴群.基于混合策略博弈的我国优秀运动员流动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2(7):67-70.

猜你喜欢

竞技流动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流动的画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