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①

2015-12-05李翠百色学院体育系广西百色533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时保健

李翠(百色学院体育系  广西百色  533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①

李翠
(百色学院体育系 广西百色 533000)

摘 要:为了使体育保健学课程实施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保健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传统体育保健学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时多,实验课时少;实验考核方法简单;体育保健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程度较差;部分体育保健学教师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等。针对这些情况,大胆提出改革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例;改革考核方式;加强体育保健学实验室建设;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

1 背景

2014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实现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关键在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问题式、任务驱动式等符合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收集有关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并针对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改革问题访谈相关的专家、体育保健学教师、学生,并实地走访了多所高校,了解日前体育保健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 结果

3.1体育保健学课程特点及开设情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它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并在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科学[1]。体育保健学研究领域广阔,具有多学科集成、协作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1]。早在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中便明确提出《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院系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条之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应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林建华(2001)[2]对上海、南京、北京等10个省市的22所本科院校进行调查发现,59.3%的高等院校设有体育保健课程,有40.7%的学校没有设置体育保健课。但赵咏梅(2009)[3]对云南省12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可见体育保健学开课率在不同省份差异较大,偏远地区学校开课率较低。这首先与学校相关部门对此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其次宣传力度、教学条件、是否有系统教材及专业教师对体育保健学的开设有着重大关联。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部分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认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性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传统的教师权威、强制灌输、照本宣科、一刀切的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内容空泛、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不注重培养或者不懂得如何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改变单一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已经迫不及待,应增加课堂提问、讨论的比例,应积极探索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模仿式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按照“理论—技术—能力”三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便更好的贴近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以适应大众健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3改革体育保健学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例

高校实验室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基地,是创新活力的源头,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可以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4]。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学习的体验性和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内化运用性[5]。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学时较少。有的教师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验课,有的教师在理论课授课结束后集中安排实验。以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体育保健学总学时为85学时,其中理论课为69学时,实验只有16学时。而体育保健学实验内容有体格检查、营养膳食、运动伤害的急救、运动损伤的检查与处理、运动处方的制定、运动按摩等多个模块,因此许多实验内容由于学时的限制而无法开设或者某些实验的时间被压缩导致学生没能完全掌握实验技能时便已草草结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三条课程目标中指出“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和“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传统的实验课时设置只有较少的学生能达到目标。如果将实验学时增加一倍或将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开设,这样将为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为学生更好掌握实验技能指导运动实践提供保障。

3.4改革体育保健学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体育保健学理论考核以试卷形式呈现,实验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呈现,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者更低。以百色学院为例,2010年前,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报告成绩按作业成绩计算,加上其他作业一共只占总成绩的10%,这种考核办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又因为实验报告几乎千篇一律,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学生实验技能的好坏,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所以考核标准改革已势在必行。2010年后系部逐渐加大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断探

索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考核成绩标准为:考核成绩(100%)=期末考试成绩x70%(期末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x70%+实验成绩x30%)+平时成绩x30%。其中,平时成绩=课堂笔记x33.3%+平时作业x33.4%+课堂表现x33.3%。新的考核标准中加大了实验分数的比例,但对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没有具体要求。青岛师范大学李宁宁[6]提议实验考核方法为:平时表现10%,实验设计20%,实验技术30%,实验报告40%。实行实验课学分制或增加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同时增加考试细则如规定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有一项不合格则总成绩不合格等方法。改革单一的评分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掌握实验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验并重,才能培养出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应用型体育类专业人才。

3.5加强体育保健学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做实验,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部分高校体育院系只有运动解剖实验室或运动生理实验室或一个综合实验室,辅助负责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专门设体育保健实验室。也有一些院校刚建成体育保健实验室1~2年,资金短缺,实验设备不齐全,甚至不能满足体育保健学的上课要求。还有部分院校体育保健实验室设备只能满足教学需求,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开展的其他实验,学生不能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师在实验室研究课题则更加受限。所以,学校领导、体育院系领导应加大对体育保健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另外,在不影响正常授课的情况下,加大实验室开放率、设备利用率,如在晚上和周末开放实验室,使运动训练或参加完比赛的学生可以进实验室进行放松、推拿、理疗等,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3.6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途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课水平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则会有误人子弟的可能。经过对广西多所新建本科院校走访调查发现体育保健学课程多是由之前未升本时的老教师承担,或是由同时承担技术课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的教师承担,专业的保健学专业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十分稀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很多保健康复手段或技术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保健学实验课内容也应及时更新。例如近年肌内校布贴在康复市场的应用,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教学应加入贴扎内容。再如在2010年前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ABC,即先开放气道(airway),再人工呼吸(breathing),最后胸外按压(compression),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幅度为胸骨下陷4~5 cm。但在2010年新指南对心肺复苏的操作和要求发生了变化,基本步骤更改为CBA,即先胸外按压,然后开放气道,最后人工呼吸,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频率更改为至少100次/分,按压幅度为胸骨下陷至少5 cm。但多数学校的体育保健学心肺复苏实验授课仍采用老指南方法去做。由此可见,陈旧知识不但害己,还有可能延误他人生命的救治。所以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或同时采用柔性引进和外聘兼职等方式,提升教师总体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4 结语

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部门多方面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地进行。需要学校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有个引导他们知识转化成技能的场所;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养,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系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各课程的学时分配和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转型;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真正使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地区行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44-46.

[3]赵咏梅.云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现状[D].导师:姚蕾.北京体育大学,2009.

[4]谭军.浅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创新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91.

[5]徐苗,赵志鹏《.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3):65-66.

[6]李宁宁.体育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74-76.

作者简介:①李翠(1988—),女,河南省安阳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80-02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时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