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娜和刘翔的培养模式比较的研究
2015-12-05潘凤刘生杰
潘凤 刘生杰
(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近年来,“李娜现象”和“刘翔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举国体制”培养了刘翔并在2004年取得瞩目成绩,却在2008、2012年奥运会退赛,起伏较大。李娜2008年脱离“举国体制”,走职业化道路并在2011年获得好成绩,虽在2012年有所下降,总体成绩提高。此情况下,有人疑虑“举国体制”的乏力,有人看好“单飞”路径,对两种培养体制评价褒贬不一。该文将对两种培养模式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李娜现象”和“刘翔现象”,并对后备人才选择运动项目及培养体制提供帮助。
1 对不同培养模式的审视
1.1 “举国体制”下的刘翔
“举国体制”始于计划经济期,以政府为主导集中国家力量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对运动员进行“一揽子”服务,包揽除运动员衣食住行外,让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最终以为国家争取荣誉为目的的一套高水平运动管理系统。该体制是以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石,看重事物的政治作用。
200 8年刘翔退赛后,有报道总结到中国人以失去体育大国的名誉为代价换取刘翔的成功也是甘愿的。虽然这种报道有所失真,但反映中国竞技体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国家不惜代价为运动员提供优越条件,让运动员出成绩,而所得奖牌数与资金投入比是相当惊人的。体制如此,决定刘翔是国家的人,国家对其享有产权,首先表现为为国争光,其次是商业活动所得利益。
1.2 “单飞”模式的李娜
李娜于2008年走上职业化道路,即她的运动生涯与职业化、市场化相结合,以运动员个人利益为主。运动员需自己聘请教练员、理疗师、营养师、心理辅导员及经纪人等,改变国家队一对多状态,使训练更具针对性、品牌定位更准确,整个团队运营更有保障。但运动员每年须向网管中心以奖金的8%和商业收入的12%交税,并在国家召回时,无条件的代表国家参赛。
网球职业化体制形成早,商业化特点鲜明。每年44个比赛周要求运动员至少参加20多站比赛,才可能进入世界排名前50名。运动员依自身特质进行训练,依排名需求,竞技状态与对手情况等安排训练与比赛。但在享受自主性的同时要求“单飞”运动员必须学会处理本人事务,在没有国家的保障后,自己承担整个团队的开销或接受赞助商。
“单飞”不等同于“单干”。国家对“单飞”后的运动员还很关注,在事业的低潮期给予他们支持,而不加压。
2 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田径运动和网球运动
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体育系统中的两分支,最终结果是一致的。一项运动只有吸引更多人参与,坚实群众基础才能为竞技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竞技体育的成就,反过会赢得社会认同,从而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
2.1 田径运动的失落
首先,家长不愿让孩子从事体育训练,怕耽误学业。其次,教学没有受到学校重视,教学内容简单的重复,危险性高或开销大的项目基本没有。再次,田径运动不仅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不符。
据资料显示对福建大学一年级学生体育选课进行调查,田径运动在多个选项处于最不受欢迎的项目“在学校开设的9项公选课中,2001级全部2134个学生中,主动选修田径课程的只有2女9男,共11人,选修人数不足总人数的1%,调查结果与其他学校的调查情况大致相同”[1]。
从田径运动自身特点和受喜爱程度来看,群众基础薄弱。刘翔的出现也只是昙花一现,不难理解中国田径运动金牌缺失的现象,而将“宝”全押在刘翔身上。因此中国田径运动员只能在“举国体制”庇护下才能有所建树。
2.2 网球运动的热浪
首先,网球运动以高雅、时尚的风格满足不同参与者健身娱乐需求。其次,网球热潮的掀起,带动我国网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再次,李娜的成功也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的热情。
“大学生对网球运动表示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2%,网球以其特有的锻炼价值和趣味性,以及高雅时尚的属性吸引多数大学生”[2]。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我国设置各种赛事;网球组织与制度也逐渐完善;且有固定频道播放网球比赛、新闻;网球类刊物发行,都推进网球运动的普及。
对抗性强、娱乐性强的网球运动群众厚实,且职业化体制成形较早的项目,赛事多,奖金数额大。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后备人才就有希望,有效的推动网球运动员“单飞”的体制。
3 从商业角度来进行分析
3.1 对刘翔商业价值的解读
“2004年刘翔在赢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金牌后,商业价值达4.61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10多家企业与刘翔签有代言合同”[3]。作为中国田径队的独苗,商家、田管中心都把刘翔视为“摇钱树”。国家培育了刘翔,为他投入巨大资金。因此,对他拥有管理权、收益权,而田管中心在利益的诱惑下,无论是刘翔是否愿意、有精力,甚至不惜打破原有训练计划,去做商业代言。
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与田管中心关系密切,让人质疑北京奥运会上刘翔是否是负伤上场,对外严格保密是与商业收入有关。2008年刘翔退赛后,身价迅速下跌,在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再次因伤退赛,连解说员都承认赛前就有刘翔受伤的消息,退赛的解说词都准备好了。为什么不赛前宣布呢?如今重伤的刘翔,不退役的消息发布,我们不惊又猜想是否又与商业有关。
刘翔是商家、媒体、田管中心的棋子,任他们安放。刘翔成功时,不切实际的吹捧他、神话他。并没有人真正关心刘翔,更无人给刘翔进行人生规划,只关心他一时的价值。归根到底与“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相关,它约束运动员的发展,服从上级是首要法则。加之田径运动赛事不多,观赏性差,奖金数额不高,使刘翔只能在原有的体制内生存。
3.2 对李娜商业价值的解读
李娜创造了亚洲网球界的奇迹,法网夺冠后,奖金收入不菲,而且世界排名飙升,当之无愧的摘得了WTA赛季奖金桂冠。“2011年李娜的代言‘全面开花’,……而且还成为继姚明在2003年被提名ESPY大奖后的第二位中国运动员”[4]。据业内人士计算李娜的商业代言年获利约达到2亿元。
有人疑问,商业活动是否会影响李娜的训练和比赛,比赛成绩告诉大家没有。“单飞”体制给予李娜充分自主权,她有权决定自己是该去参加比赛还是商业活动。李娜清楚的知道,有人会关注你,首先是因为过人的球技,然后才会关注其他事情。赞助商和球员之间注重长远计划中的相依相存的利益,所以运动队员成绩不佳,赞助商再多也体现不出运动员的价值。
李娜成功的幕后,离不开其高水平运作团队的支持。温网过后,李娜进入事业低迷期,仍有商家来咨询和李娜商业合作的事情,因为幕后的团队对李娜品牌做出定位及其事务做出详细的规划。
4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探析
4.1 背负全中国希望的刘翔
“举国体制”下的刘翔,首要任务是为国争光。作为中国田径队的“王牌”,寄托了全国人民的希冀。他的一举一动代表了中国,不符合国家利益会受到体育总局的处罚,全国人民的责骂。
刘翔成功时无限神话其形象,冠以民族英雄的美名。并将许多未知比赛的结果肯定化,说刘翔2008年正好达到运动高峰期,会再次夺金,这种说法给刘翔带来巨大压力,使他认定自己不能输,输不起。没有退路的刘翔,只有不顾训练规律加大负荷,造成伤病。两次大赛前明知有伤,还得顶着压力、伤痛上场。直到不能跑为止,因为他明白如果放弃了,会破没国人的希望,放弃的是民族尊严。他胸前的号码牌1356,似乎不无时无刻提醒他,全国的13亿人,56个民族都在看他。
13亿人的中华大地,田径的重担落在刘翔一个人身上。似乎刘翔等同于中国田径,中国田径就单只刘翔一人,亿万的青少年却只是看客。
4.2 零压力下的李娜
李娜虽失去“举国体制”的保障,但也脱离国家加于的沉重负担,祖国对于她来说是零压力。在事业的低迷期,祖国还无条件的给予支持。她拥有更多的自由,任何选择,首先考虑的是比赛,她可以直截了当的说她参赛是为自己而不是应国家要求。没有国家的束缚和压力,比赛更有趣和轻松。面对记者,她不再谨慎,放松的谈论家庭生活、退役后的人生规划等。最大的变化是,脱离“举国体制”后,心态更加平衡,在不利的局面下,还保持微笑。特别的是在2013年的澳网中两次摔倒,依然淡定。因为她明白的首要任务是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准,赢得比赛,争取奖金,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先。
4.3 正确对待“李娜现象”和“刘翔现象”
“刘翔现象”是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110m栏冠军,及2008年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因脚伤退赛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李娜现象”是李娜在2008年敢于突破原有的“举国体制”主动迎合国际发展趋势,积极走上职业化、市场化的路线,并在2011年后获得优异成绩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
对于不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他们所承担的任务及代表的角色不同,致使他们参赛心理上不同。刘翔承担的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无疑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如果他失败,会引起田管中心,甚至是国家政治上的“动荡”。李娜不同,她为自己参赛,成败只是关乎她自己。与刘翔相比她的压力很小的。对于不同社会角色的刘翔和李娜人们要客观分析理性对待。
5 结论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对田径运动和网球运动的群众性进行分析,只有群众性程度高的项目才有利于运动员职业化的发展,及两人商业价值的差距来说明刘翔和李娜所属的培养模式是合理性的。培养模式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主要看的是否与发展个体及项目相符。不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角色不同,责任不同。对于“李娜现象”和“刘翔现象”的褒贬不一的评价,要理性看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正处于多元化经济时期,经济上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培养后备人才体制的多元化,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运动员可以选择“举国体制”、“单飞”路径、选择两者协调统一,或选择丁俊晖的家庭培养模式,或胡凯的体教结合路径,关键是“运动会项目是否合适,运动员本身潜力如何,市场接受程度与奥运会金牌模式是否和谐,这些都是参考依据。网球,台球、高尔夫球这些高度职业化的个人项目,率先具备‘合理性’”[5]。而一些娱乐性不强和受伤率高的运动不仅没有群众基础,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参与性,在校园很难进行。“只有通过举国体制才能保障这些项目在有限的人才资源中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潜能”[6]。
运动员在选择培养模式时,首先要对自己从事的项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进而创造性选择最优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并不是一日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多数人的共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培养运动会员体制之路。
[1]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角透视与改革实践[J].体育科学,2011,51(3):78-82.
[2]戚玉楼.我国大众网球运动兴起的社会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11(10):67-71.
[3]石述思.刘翔的商业价值会一落千丈吗[N].工人日报,2012-08-12.
[4]雷佳哲,雷选培.“李娜”效应与品牌运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27(5):50-53.
[5]刘岩,曲可佳,吴继君.李娜法网夺冠的探因与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4):54-56.
[6]贺峰,周国海,周守友.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2007,19(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