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推力与文化强势: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缺失的再认识
2015-12-05程雪峰
程雪峰
媒介推力与文化强势: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缺失的再认识
程雪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及近些年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中国运动员遭遇不公正判罚的事件屡屡出现,有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打破单纯从竞技体育“本体”出发的研究方法,从体育话语权的内涵界定、话语权生成的支配性结构及其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拓展了对体育话语权的认识空间,对于转型时期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增强及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体育;话语权;媒介;支配性结构
体育全球化时代,国际体育事务中出现的问题和事件纷繁复杂。面对众多国际体育事务,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共同促进世界体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个成员不仅要有接近权和知情权,还应有平等的体育话语权。
在西方体育导控下的世界体育发展过程中,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缺乏体育话语权。2012年,美国学者彼得·马蒂斯在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发表的《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文指出, 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人越发对缺少话语权感到忧虑[3]。这并不是偶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我国运动员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人认为,中国运动员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在于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话语权的缺失。然而,在体育全球化的发展中,体育话语权的内涵构成是复杂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全面理解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反思中国体育话语权缺失的问题,进而寻找到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路径,这是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和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需要。
1 媒介化形态:体育话语权基本内涵的时代考量
一般认为,体育话语权是指对国际体育事务的解释权、对各种国际体育标准和体育项目规则的制订权及对是非对错的评议权、裁判权。显然,那些拥有体育话语权的机构和人具有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处理问题的主动权和导控力。从体育的“本体层面”上说,这种界定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但从体育全球化、体育媒介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看,体育话语权的内涵有拓展性,主流文化的强势输出与媒介垄断,甚至意识形态等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1.1 全球传播视阈中的体育话语权
21世纪,体育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呈现典型的媒介化形态,在研究体育话语权时无法抛开媒介因素。在古希腊,角力冠军的名字会被镌刻在羊皮卷上,羊皮卷作为体育传播的古老形式,见证着人类文明传承中体育与传播媒介的关联。当今世界,随着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体育信息、传承体育文化、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功能。但由于世界传播格局的不均衡性,特别是由西方体育强国主控的全球体育传播体系,在现代体育传播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育媒介话语权”。“体育媒介话语权”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面:1)媒介传播的体育文化信息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2)媒介传播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
在国际体育界,所谓的体育话语权实际上是体育“本体话语权”与“体育媒介话语权”的复合体,是两种权力行为体的一种重构。在体育媒介化时代,体育本体话语权与体育媒介话语权是一个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的问题,很难将两者割裂开来。讨论体育话语(体育“本体”)无法摆脱传播媒介的作用,谈体育媒介话语也无法抛开体育运动的本体话语影响力。这个问题有些类似于新闻事实真实与新闻文本真实的关系。一般来说,体育本体话语权(纯粹体育层面)与体育媒介话语权成正相关,体育本体话语权越强,媒介话语声音越响,媒介话语声音越响,体育本体话语权更强,两者的合力作用使体育话语权得到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媒介话语权不必寄生和依附于具体有形的权力机制,它时常可能游离于体育本体话语权之外,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如传媒专业话语、传媒发展产业及传媒市场等领域)产生作用,并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掩映出媒体操控者的文化支配力。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权力和支配的关系,美国等西方体育强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以这种话语方式,来表征其他处于传播弱势地位民族的体育文化。
1.2 说话的资格和产生效力的空间和机制
对体育话语权中的话语的认知,决不能简单地看成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话语权不仅体现为说话、发出声音的资格,同时,要保证说话者拥有一种说话有效的空间和机制,让众多“听者”信服、认同,而一些“听者”不认同也得“接受”。虽然人人都有说话和发表观点的权利,但声音分贝产生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掌握着某种社会稀缺资源,占据某垄断行业,话语分量就重。
由于体育、媒介与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体育本体话语权与体育媒介话语权都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也会很大程度地反映在体育本体话语权与体育媒介话语权上。也就是说,体育话语权展现的是传媒的传播力和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掌握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就会占据话语权的制高点,进而操控舆论导向。美国等西方体育强国具有传播技术、资源和传播体系的垄断性优势,同时,西方体育对世界体育发展起着导控作用,其体育文化影响力也表现出一种“权威性”与“合法性”。这两方面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并构成西方体育话语权生成的基础。这里,研究者尝试给“体育话语权”做出界定,即体育话语权是指在体育传播全球化背景下,针对国际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和事件,参与讨论、表达观点的资格及产生影响的权威性。
在全球体育界,各国家(地区)都力求掌握体育话语权,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体育话语权。体育话语权实际上是随着体育实力、传播力和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显然,这种变化的周期是极其漫长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应为不断发展本国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为追求平等的体育话语权而努力。
2 支配性结构:西方体育话语权依托的基础
社会结构化理论认为,权力依托于支配性结构的存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凭借这种结构得以流通和运行。支撑支配性结构的资源有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2个方面[1]。前者主要是指物质、技术和依靠这些物质、技术生产的产品,而后者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等。讨论体育话语权的问题,仅从体育的“本体”出发,无法解释影响体育话语权的一些复杂因素,也无法将研究深入下去,毕竟现代体育发展与文化、传媒密切相关。如果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其全球传播体系进行文化渗透的背景中,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体育文化的“支配性结构”及其“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进而对西方体育话语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1 意识形态与文化强势的宰制力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指出,“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实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实际上,体育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反映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宰制力。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战略诉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毫无疑问,意识形态与文化是美国全球文化输出战略的“权威性资源”。
意识形态与权力压制密不可分,这种“权力”在文化控制中织成一种无处不在的网络,支配着处于文化弱势的一方。这种强势文化渗透表现得不留痕迹,给人的感觉甚至是无意识的,特别是由于现代体育运动具有亲和性和休闲性等特质,发展中国家民众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崇尚往往也表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显然,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表现出的同化力、感召力和规制力。
美国职业篮球联盟(以下简称“美职篮”)在全球体育中的扩张策略基本上源自美职篮在美国发展的经验,但具体方式有些不同。美职篮并不是直接取代其他国家(地区)的篮球运动,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利用媒体、公共关系和美职篮商品的促销,引领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由于通过他们所垄断的配置性资源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运作,进而无法避免地反映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美国是非传统意义上的足球国家,但美国媒体却不惜巨资大规模购买重大足球赛事的转播权,一方面体现出美国配置性资源的优势,同时也渗透着美国的中心主义,也可以说是权威性资源作用的一种表现。
美国体育文化传播体现出强烈的“劝服效应”,其企业和媒体精心打造的美职篮乔丹奇观和科比奇观,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渗透以普通人通过努力可实现自我价值为 “软包装”,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硬内核”的典型策略。乔丹和科比既是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世界大众文化的符码。美职篮使体育成为一种消费形态,打造出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产,使偶像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到战略层面。
2.2 配置性资源不断推动话语平台升级
讨论文化等“权威性资源”,不能脱离传播媒介等“配置性资源”。费耶什认为,在权力体系中,传播媒介的作用极为重要,权力须依赖媒介才能维系这个体系,而传播媒介具有技术和结构上的优势[2]。
体育传播全球化时代,美国等西方体育强国垄断了国际传媒资源,控制了全球传播体系,在世界体育的话语体系里具有“配置性资源”的优势。西方体育传播的价值取向、组织体系、市场规则及职业准则被视为全球体育媒介的圭臬,在当今的世界体育传播中,西方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美国等西方体育强国“配置性资源”的优势与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权威性资源”互融互动,使财富聚敛速度加快,说话的音量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体育话语权的平台得以不断拓展。在现代体育传播中,电视转播权是重大体育赛事的主要经济来源,这在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能购买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转播权,买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赛会中的某些事务,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的确,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产业,也是美国利润最丰厚的行业之一。“今天的媒体几乎就意味着金钱。那么,从市场和经济的观点来观察媒体和权力,并不是庸俗化了的经济决定论,也不会否定媒体在政治社会中的深刻影响力。毕竟,存在决定意识。[4]”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已经把“文化经济”作为整个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不仅是精神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是资本全球运作的一部分。体育全球化时代,体育传播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同样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美职篮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通过直播或录播等方式,传播美国的职业篮球文化和体育理念,不仅使篮球成为青年人极为迷恋的一项运动,同时也推进了美职篮这种体育商业运作模式对体育文化输入国财富的攫取。1995年中国创立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职篮),即是借鉴了美职篮的管理和运作模式;1992年创立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沿袭了欧洲职业足球联赛的运作方式。
21世纪的体育传播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西方体育强国利用新媒体发展的资源优势,全方位输出体育文化,不断拓展体育话语权的平台。
2.3 体育话语权本体层面的“传统基因”
如果从体育话语权本体层面上看,美国等西方体育强国具有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双重优势。在配置性资源方面,体育设施、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得最明显。从权威性资源层面看,目前,国际奥委会和单项国际体育组织等体育机构体现出组织化、制度化的特征。规则、裁判及仲裁强调对等和公平,不承认除身体、心理和技术之外的任何不平等。由于西方国家是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具有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优势,当今世界体育的发展必然受西方体育话语的制约和导控。
1.西方体育具有项目归属感形成的心理优势。 一般认为,话语权是靠继承而来,它应包含自身的历史传统、时代演进的精髓和人类的普遍意志。在国际体育组织的管理层,来自西方国家的管理人员占多数。但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的优势项目也能带来某个“时段”的话语权。虽然英国人发明了乒乓球运动,但2012年8月5日伦敦奥组委官方宣布,为满足中国国内观众收看比赛直播的需要,同意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要求,推迟乒乓球女团半决赛中国与韩国队的比赛。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如在乒乓球运动规则的改革上,却很少考虑乒乓大国中国的意见。
2.国际体育组织管理层高端人士的话语权威性。国际体育组织总部90%设在欧洲和北美,而其负责人60%也来自欧、美体育强国,目前,国际体育规则的制定和发布也由欧、美人控制。
3.西方体育界精英的攻关效应。国际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多为各国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属于复合型高级人才,有很强的专业积淀及国际交流能力。中国不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但他们却很少能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官员。客观上,国际各单项体育组织也不倾向于选择中国人加入组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体育的影响力还不够。
3 发展的策略:体育文化的自省与传播的自觉
目前,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向国际话语体系升级是重要一环,也是体育文化和软实力发展的战略要求。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增强不能简单的以获得金牌的数量为衡量尺度,关键是中国体育发展应真正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与世界接轨,为世人接受。这就需要在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做出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战略调整。体育话语权的取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中国体育界沉下心来,定好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反思、创新和传播。
3.1 体育文化发展应增强反思、利他和包容意识
习得性的弱势心理经常会左右人们的判断,在是非面前把自己想象成弱者,进而会强化不公平、存在阴谋的认知。在国际体育交流中,这种心理会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话语权缺失感。这种弱势心理往往表现出一种感性思维和片面思维,忽略了对事情的全面了解,更多地去寻找支撑自己看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在争取体育话语权的进程中,应注意不断调整心态。
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于利他行为而非自我定位。话语权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中国体育文化缺乏普世话语,难以放弃“自我”,缺乏利他关怀。国际话语权意味着对人类价值普世性的诉求,强调文化自觉、自信,不是去一味否定价值的普世性。目前,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正处于一种“自信不足”与“自觉不够”这样一个状态。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一直不顺利,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不情愿调整背后的价值体系,简化且统一规则以适应世界,特别是适应西方体育的竞技理念。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始终面临一个悖论,即自我表达,太中国化;用人家语言表达,又他者化,似乎太强调实用性,缺乏永恒诉求。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过于经世济用,在充满中国情结的同时,如能结合普遍、恒定的人类理想,就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近些年来,中国体育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大了,因为注重了包容他者和利他性,如对乒乓球运动发展和普及所做的贡献。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自我宣示和自我认同层面,而是要抓住世界发展全球化的时代机遇,其出发点是从利我诉求到利他诉求,从民族视角到全球视角,从历史经验到放眼未来,进而实现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发展的利益共赢、权力共生、责任共担和价值共享。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要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运作方法上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又要有国际大局观。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增强也取决于中国能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的体育文化产品。
3.2 融入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并打造自身文化特色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体育要提高世界影响力,拥有更多话语权,势必要在主流项目上不断突破,同时,发展自己的体育文化特色,并积极融入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
中国体育发展在大力发展主流体育项目的同时,要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创新工作,开掘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拓展在全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形态。体育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增强我国体育文化融合力、打造自身特色主要体现3个方面的诉求:1)要坚持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理念,开掘体育文化的新内涵,同时,要顺应体育全球化的主体性特征,不断实现体育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群众性与竞技性的融合;2)中国体育文化媒介形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媒介形态的融合;3)体育科学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的融合。
3.3 建立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播媒介的互动机制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在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借鉴西方体育强国的经验,增强两者的互融互动。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战略层面的“短缺性”,应尽快构建体育传播的文化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运动与大众传媒应强化文化诉求的战略一体性,建立体育文化传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互动机制。
近年,国内传播学界对中国体育传播的研究多局限于传播现象及技术层面,无意识地沿袭了西方体育文化传播的范式。体育学术界的研究者往往难以跳出竞技体育的本体框架,即便涉及体育文化,也只是从国内某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切入,没有从“大体育文化”传播的视野予以观照和把握,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从体育学层面研究体育文化的思维模式。这必然导致体育传媒的体育文化传播取向不明,而体育界又深感传播推力及传播平台的不足。显然,中国体育与媒体还缺少有效的对接和互动。中国体育发展应牢牢把握住体育文化这个主线,加强体育传媒和体育文化的互渗互动,进而重构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和运作的新机制。
在实践层面,作为配置性资源,体育传媒在强化中国体育传播文化诉求的同时,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加大媒介融合力度,推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传媒集团,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自信和自觉。中国国内媒体包括各大体育专业媒体,对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报道和推介力度明显不足。
体育全球化时代,西方体育文化已处于强势传播的地位,这里有受众市场和收视率的问题,但这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媒体忽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理由,中国的媒体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宣传和推介工作,这也是媒体的一种“文化自律”。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报道和传播的相关规定。只有媒体与体育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推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体育在世界才更具影响力,中国体育的话语权必然逐渐提升。
[1]金小红.权力分析的特点与文化分析的缺失——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一点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7,(7):89-93.
[2]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3.
[3]新华网.美媒解析中国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2-10/22/c_131922063.htm.
[4]张巨岩.权力的声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232.
Media Thrust and Culture Mighty:Reconsideration on the Loss of China Sports Discourse Power
CHENG Xue-feng
In the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 and some world significant events in recent years,Chinese athletes often received unfair treatments.Some professional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e lack of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 sports.In this paper,research methods not only simply analyzed from the "body" of competitive sports,but also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discourse power,dominant structure of its generation,allocative resources and authoritative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cognitive space of sports discourse power,to enhance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 sports and to develop China sports culture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sports;discoursepower;media;dominantstructure
2014-11-09;
2015-06-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TY002)。
程雪峰(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和新闻传播,E-mail:wlwcxf@163.com。
烟台大学 新闻系,山东 烟台264005 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1002-9826(2015)05-0123-04
10.16470/j.csst.201505018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