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进展与前瞻
2015-03-07卢志成
卢志成
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进展与前瞻
卢志成
采用统计学及文献计量分析学对1994—2013年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研究表明,20年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进展与议题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8年):研究者及成果均少;发展阶段(1999—2004年):研究者与成果明显增加,研究议题拓展,主要有现状调查、国外介绍、培训与培养、管理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活跃阶段(2005—2013年):研究者与成果大幅增长,研究议题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主要特点是现状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国内外研究从介绍转向比较、培养与培训研究关注质量及制度建构、素质能力研究趋向量化测量、制度与管理研究分歧与共识并存。未来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基本趋势是:深化理论研究、聚焦组织研究、深入政策研究、关注服务研究、重视案例研究。
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进展;前瞻;文献计量学
1 引言
自原国家体委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下文简称《等级制度》)以来,经过20年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一支由体育教师、公务员、私营企业主、都市白领、退休人员、退役及在役运动员、教练员等社会各阶层、各职业人员组成,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据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至2014年8月,我国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2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对于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总体而言,当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不论与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还是国内其他领域志愿服务,亦或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在质量、数量方面均有一定差距。由此,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均将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理论研究不足是一重要原因。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3年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文献的梳理,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无特别说明,皆指“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未来发展及研究提供借鉴。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年代特征
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精确检索词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自1994年于善旭[49]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研究概述》一文率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来,截止到2013年12月,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文献共有373篇(已剔除重复、非论文、只在关键词或文中提及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无实质研究的文献)。从文献数量及研究议题变化的趋势来看,20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1994-1998年的初探阶段、1999-2004年的发展阶段和2005—2013年的活跃阶段(图1)。
20年来,学术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研究文献逐年增长,研究议题逐步拓展,从最初阶段主要探讨研究培养与培训问题,逐步拓展到现状与发展、国内、外对比、培训培养、素质能力、特点与功能、研究综述、管理与制度等各个方面(表1)。研究文献量的增长和研究议题的拓展,既说明理论与实践2个层面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也表明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较多、领域较宽。
表 1 本研究20年来不同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议题的变化一览表(篇)Table 1 The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Research Topic Chang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20 Years(chapter)
2.2 载文期刊特征
期刊作为展示研究文献价值的重要平台,载文量指标数据反映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类别刊物的读者群体定位,同时折射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载文量指标分析,有利于研究者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引用与检索。
1994-2013年,体育类期刊(体育学院学报与体育科技期刊)、非体育类普通院校学报、教育科技期刊及其他各类综合科技期刊等,共183种期刊刊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论文,年均载量为18.65篇,刊均载量2.04篇,篇均信息量为2.64页/篇(表2 )。总体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文献刊出较为分散,信息量较小。在各类期刊中,体育学院学报与体育科技期刊2种体育类期刊的载文量(合196篇,占52.55%)、载文密度(刊均载文量,4.37篇)、文献的篇均信息量(3.22页/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期刊。这表明体育类期刊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域研究信息集中交流与追踪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其文章的研究深度与质量要高于其他类期刊,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表 2 本研究相关期刊载文特征分析一览表Tabl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 Papers
2.3 作者结构特征
1994-2013年我国发表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期刊类文献的作者共309人(第一作者),个人发文数量在1~6篇之间,人均发文1.2篇(表3),其中,发文最多者2人(6篇),占总作者量的0.65%;发文1篇者264人,占总作者量的85.44%, 远高于 “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的“洛特卡定律”。通常,某一领域的高产作者称为核心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其公式为:M=0.749(Nmax)1/2。在其中M指的是核心作者发文量,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据此公式及表2中数据统计,发文2篇及以上者可界定为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45人,占总作者量的14.56%,共发文109篇,占总发文量的29.22%,较普莱斯(Price)所言“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论文总数的50%” (186.5篇)相距甚远。可见,在此方面研究的核心作者数量明显不足。发文较多的作者分别为于善旭(6篇)、戴俭慧(6篇)、李相如(5篇)、张楠(4篇)。总体而言,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缺乏后续研究的动力,无明确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未能将本领域的研究延伸与拓展。
表 3 本研究作者发文情况统计一览表Table 3 The Number Statistics of Authors Papers
随着学科知识体系更趋复杂、学科交叉日益深化,论文(研究成果)的合著情况已成为衡量学科交叉、作者智能粘合程度及论文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因素。文献计量学常用合著率(合著论文数/总论文数×100%)、合著指数(署名人数/总论文数)描述文献合著的情况。373篇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显示,合著论文182篇,参与作者637人;独撰论文比例超过50%。当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论文合著率48.8%和合著度1.7,明显低于体育科研论文的平均合著率59%和合著指数2.1的水平[2]。研究工作缺乏群体智能,一定程度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2.4 基金资助特征
鉴于科学基金资助的成果往往代表所在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与较高的水准,而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研究论文学术水平也相对较高,文献计量学推崇“基金论文的资助比例”和“篇均基金数”两项衡量指标[6]。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1994-2013年在373篇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论文中以上2项指标值较低,共19篇市(厅)级以上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资助率为5.1%(表4),篇均基金数0.05项。反映出我国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政府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
表 4 本研究各类别基金资助数量一览表(项)Table 4 The Number of Funds in Each Category Funding(item)
3 研究进展与议题变化
3.1 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8年):研究者及成果均少
随着《等级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向公众解释这一新兴事物即成首要问题。于善旭[49]率先对建立《等级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系统阐述了《等级制度》的形式结构与基本内容。不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培养问题即引起学者们的关心。冯张昌[11]在对参加北京市部分区、县社会体育指导员试点培训学员访谈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关键是制订计划、选择培训内容、考核及组织管理;陆亨伯[28]通过对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学员的调查研究认为,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安排、培训形式及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王素平(1996)、林向阳(1998)、齐占霞(1998)等则分别探讨了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齐占霞[37]认为,高校雄厚的体育师资力量、完善的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完备的体育设施与器材、能够严格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应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
3.2 发展阶段(1999-2004年):研究者与成果明显增加,研究议题拓展
至1999年,全国有约9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关注度也明显增加,研究议题拓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状调查。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等级结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指导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既有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也有省域与地(市)域性的。如李树怡等[20]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及等级结构抽样调查;李相如等[24](2002)在全国26个省份的全面调查;陈绍艳等[3]对中南地区鄂、粤、桂3省份的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张学纲[53]、朱寒笑等[58]、杨东等[46]、孙天明[40]分别对京、浙、沪、苏等各省市的调查;冯娟等[10]、李小燕[25]分别对珠三角、宜昌市城区的调查。这些调查显示,总量不足、高层级偏少、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指导薄弱是此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主要问题。
2.国外介绍。倪同云等[36]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社会休育指导员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及培训方法;黄胜[16]对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及资格认定制度进行了比较;李相如[21]介绍了日本体育指导员的类型、组织机构、分类与规模、指导性质与机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
3.培训与培养。虽然,此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大增,但与全民健身需求仍存差距。因此,加快其培养仍是学者们较为关心的话题。利用高校资源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仍然是学者们呼吁的主张,李小燕(2003),葛会欣(2002),舒为平(2004)等均对其进行了论述。其中,舒为平[38]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应建立以体育院校为主、各类院校参与的多样化培养体系、分级培训分级管理及持证上岗制度;邓星华[7]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除加强培训工作外,关键还要发挥其在社会体育中的作用。
4.管理与制度。此方面的研究宏观、微观层面均有涉及。宏观方面,倪同云等[35]在对京、辽、浙3省份中8个地级市分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与级别划分、培训及服务情况,并提出完善的条件与对策。随着人数的增长、成员的复杂、涉及内容的多样,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微观管理亦引起重视。李相如等[22]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3.3 活跃阶段(2005—2013年):研究者与成果大幅增长,研究议题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基于前一阶段《等级制度》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职业标准》)2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并行带来的困惑, 2005 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厘清了《等级制度》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同时也明确赋予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体系”中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不仅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得到了科学有序的发展,还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术研究引入活跃阶段,即研究成果开始大幅增长,研究视阈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与扩展。
1.现状调查研究不断深化
此阶段现状调查研究仍是关注重点,但研究对象与内容较前阶段更为广泛而深入。既有全国性的调查分析,也有深入对某一省、市、县范围内的调查;既有大城市的调查,也有深入对小城镇、农村或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调查;既有综合性调查,也有具体针对某一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如何敏学等[15]对全国12省份的深入调查;刘青健[27]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动态发展的分析;李双玲等[19]对黑龙江省 14个地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张宏伟等[52]对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袁国伟[48]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分析;成民铎等[5]、陈霞明[4]、孙卫华等[41]分别对太原市、泉州市、洛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调查;马永明[34]、邹瑜等[59]、仵晓民[45]分别对江苏阜宁县农村、赣西地区农村、陕西省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李彦龙等[26]对黑龙江省冰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调查。
上述现状调查研究涉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管理、等级、学历、年龄、职业、指导(服务)、动机等各个方面。研究显示,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均取得了显著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同时,研究也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总体数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均、管理机构有待完善、学历层次低、非体育专业比例大、指导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相对于大、中城市而言,小城市(镇)和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更少、保障(激励)更不足、晋升更难;在东北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存在地域性(特色性)不强的问题,如东北的冰雪项目、西部地区的民族体育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难以根据地域体育特色开展服务。
2.国内、外研究从介绍转向比较
对国外的研究此时已不再停留于介绍,更多转向国内、外比较(主要是与日本)。比较的内容涉及数量、结构、培训与制度。罗彭等[33]对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指出,日本的教材在内容方面图文并茂,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均强,我国的教材在此方面则有所欠缺;日本的教材在结构方面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科学性、系统性较强,而我国的教材则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偏少,且空洞缺乏系统性。张永龙等[54]认为,相对于日本,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管理粗放,只有级别划分而无具体类别和运动项目划分;培训内容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章赛清[56]指出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详细,有地域体育运动指导员、提高比赛力量的指导员等共10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而我国的分类过于粗糙,仅有“组织管理型”和“锻炼指导型”2类。
3.培养与培训研究关注质量及制度建构
此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培训仍是学者较为关心的话题,成果也较多。一方面,学者继续关注社会体育指导员量增长,研究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述了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必要性、优势及措施,如周红林[57]针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的问题,提出由地方院校为农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李亮[18]探讨了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重视数量增长的同时,研究者对提高培训质量予以了极大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宏观、中观及微观3个层面。郭亦农等[13]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须构建有效的培训体系,如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韩会君[14]基于广东省的调查,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要保证质量;金黄斌[17]基于云南省的调查分析,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应分级分类、培训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培训管理应建立专职管理机构;丁春琴[8]在比较公益和职业两类不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组织方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课时分配优劣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双轨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模式;王淑清[44]基于2010-2012年吉林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内容、考核情况的调查,认为吉林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既要注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也要考虑学员的差异性及体现东北地域特色;高斌[12]从实施目标、培训方案、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多个层面分析了淮安市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政策。
4.素质能力研究趋向量化测量
专业能力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核心素质,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稳步增长,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渐显,引起了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的探讨。芦金峰[30]提出,从政治思想、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5方面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孙锋等[39]对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指导、健身咨询、运动计划指导、组织管理、培训及社会体育研究等能力的调查显示,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除技能指导能力较强外,其他4项能力均有待提升;王美[43]在对苏、沪、浙3省份部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2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焉石等[47]以韩国学者金鉉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显示,性别、年龄、执教时间、执教项目的多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讲解指导、人际关系、行政能力均有较大的影响,学历只对讲解指导有较大影响。
5.制度与管理研究分歧与共识并存
基于现实中《等级制度》和《职业标准》2种制度并存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工作造成的困扰,学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研究者均认为必须完善现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但对于如何完善却有不同观点。李相如等[23]在阐述2种社会体育导员制度的背景与意义、区别与关系、学术界对其不同观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将2种制度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制度体系中;于善旭等[50]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统一协调与领导,分别规范管理,全方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的制度;赵灵峰[51]分析两者的理论基础、运行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应在 “双轨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学者还研究了以下议题:本质探讨,如薛玉行(2013)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实质为全民健身志愿者;法律研究,如尹贻伟(2011)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服务的法律性质,提出要逐步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的社会化和法制化;研究综述,如吕旭涛(2007)对1994-2007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梳理。
4 研究评述与展望
4.1 总体评价
综观2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有如下特点:研究成果数量稳步增长、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野陆续拓展,且在不同研究领域均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大量对国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纵深调查,使得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各层面对其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此方面的代表成果早有李树怡等(1999)《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对全国的抽样调查后指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初期数量、质量、等级结构均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后有李相如(2002)对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研究认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模及培养质量均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级别、类型、城乡、指导站、省域、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等7个方面的不平衡,滞后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总体进程。再后,研究者的调查则由面向点深入,转向省域、市(地)域、县域、甚至农村。代表成果主要有,李双玲等(2013)《黑龙江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研究》指出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增长虽快,但地域分布不均、服务单一及无特色;张贤松等(2011)《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现状研究——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分析了中小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低、晋升难、权利被忽视的问题;马永明(2011)《江苏阜宁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指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激励机制和组织保障。
2.对国外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介绍及与国内比较,一方面,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另一方面,也为实践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标尺。此方面的代表成果主要是:倪同云等(1999)《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对中、日社会休育指导员管理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跨文化比较和分析,指出完善管理体制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最迫切、最根本的问题。此后,罗彭等(2005)《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研究》从结构与内容2个方面对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深入与全面的比较,也颇具代表性。
3.素质与能力、培训与培养方面的研究,使得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素质与能力方面研究的代表成果有,芦金峰(2005)《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及素质的构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结构的论述;王美(2013)《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与实证研究》提出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焉石等(2012)《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与专业素养的相关关系》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同专业能力的测量与比较。
培训培养方面研究的代表成果有,齐占霞(1998)《高校应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戴俭慧(2000)《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舒为平(2004)《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优势及相应建议,郭亦农等(2009)《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考》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体系的建构,王淑清(2013)《吉林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要考虑学员的差异性及体现地域特色。
4.制度与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制度实施的优劣与影响,也为更科学地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方面的代表成果,较早有倪同云等(2002)《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的梳理;其后则有李相如等(2005)《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厘清了2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关系;再而是于善旭等(2007)《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有关重点问题探讨》在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宗旨与地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内容的基本思路、立法的大体构想,其后于善旭(2013)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立20年发展述略》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发展的前景是“规范化、制度化的法治状态”,任务是认真贯彻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
20年来,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成果,使得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不足:1)有研究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份”及工作性质缺乏准确的认识,以致有学者将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同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或认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计划经济产物,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市场经济产物;2)研究视野狭窄,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虽有部分研究涉及政策、制度层面,但大多研究尚停留在“就社会体育指导员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范围,未能将其拓展至整个社会生态视野之下,深入探讨其与社会生态的相互关系,且研究过多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阐释,着眼点不在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因而难以作出理论贡献。
4.2 研究展望
4.2.1 深化理论研究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但二者的身份、工作性质却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讲,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其根据市场规律提供社会所需服务,并获得劳动报酬。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的是自愿、利他与无偿服务,在本质上乃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就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虽然在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之初,只界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公益性,未明确其志愿者身份,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及学者们对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当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者身份在我国现行各类法规、文件中已有较明确的界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直接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活动冠之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定性;《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2011)明确指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志愿者。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一样都是志愿者,从志愿服务发展的高度俯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基本趋势。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习俗、民族、风尚、人口、宗教以及政治传统和观念等构成的社会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社会生态的发展而发展[31]。从国外志愿服务研究来看,学者极为重视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态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讨、揭示了二者间的密切关系。如Salamon[60], Putnam[29],Zieme[61]等人对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活、经济、民主与政治等关系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制度多元诉求而引发的一种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结构重组的结果。因此,聚集群体智慧,力争各级科研基金支持,将其置于社会生态系统之下建构符合中国国情及全民健身发展实践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理论架构体系,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
4.2.2 聚焦组织研究
从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来看,正式的志愿服务均以组织为载体开展活动。志愿组织的多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5]。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发展虽有20年,但长期依附于体育行政部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队伍”相称,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在2010年之前,全国只有上海市、长春市等少数地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协会,成立正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2011年,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出台及正式的全国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成立及在其推动下,各地方纷纷建立正式组织,至2014年8月,全国已建立了1 774个地方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虽然已大有发展,但作为一种正式的志愿组织,相较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国内发展较早的志愿组织,其在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方面仍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组织建设、组织管理及组织服务等3个方面内容[32]。对此,需要研究者长期、深入地探讨。
4.2.3 深入政策研究
综观世界各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均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亦是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发展而来,但也导致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存在创办者与监管者心态,几乎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所有活动都纳入到国家管理体制中来,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直接依附于体育行政部门,二者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政府的管理固然重要,但是服务更不可少。为此,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政策极为重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美国政府的政策核心是过拨款资助展现主动关怀,通过号召引导前瞻志愿服务发展思路,通过监督协调配合志愿事业良性发展;日本政府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可见,为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发展,政府不仅要有管理政策,更要有服务政策。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政策;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激励与权益保障政策;志愿文化培育政策及社会支持政策等。
虽然以上相关内容研究者在不同程度有所涉及,但均浅尝辄止。因此,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政策的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实践,系统、深入探讨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政策,进而使其从零星到系统、从欠缺到完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4.2.4 关注服务研究
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存在的逻辑起点。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提供服务不仅关系到公众的满意度,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自身存在的意义。因此,对服务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公众对于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从服务内容上看,可分为日常健身服务和群众性竞赛服务2大类,且各自又包涵了众多具体内容;从对象上看,则有社区居民、社区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等个人和团体。从层次上看,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志愿服务对象交互的程度与范围,可分为“大众型”与“个性型”;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定制水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初始型”与“专业型”。如何满足不同内容、层次与对象的服务需求是理论与实践均需解决的问题。
2.服务运作需要项目化。从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来看,为有效整合资源,对于规模较大的志愿服务活动,成熟的志愿组织往往采取项目化运作,这是现代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之一[1]。如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联合国志愿组织在中国的支教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参与或承接政府举办的大型的群众性竞赛、展示、表演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将是一种常态。如何以项目化运作大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亟需在理论上予以回答。
3.服务发展需要品牌化。诚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没有哪个组织能够逃避市场营销,非营利组织也是如此。”正是基于此,我国的一些志愿服务组织正致力于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例如,在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已涌现出“电子保姆 1411”、“赵广军志愿服务队”等594个服务品牌,有力地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形象,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42]。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域,也已有一些品牌出现,如武汉青山钢城志愿者水上救援服务队也正逐渐成为武汉市志愿服务的一个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如何创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4.2.5 重视案例研究
社会体育指导员虽是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发展,但中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服务)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尤其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社区)组织工作模式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既需通则式解释,也需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有双重目的,一为对个案做一广泛且深入的考察,一为发展一般性理论,以概括说明社会结构与过程[9]。”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在我国志愿服务研究领域也受到重视,并产生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谭建光等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志愿服务的“广东经验”》和“中国广东志愿服务研究丛书”以典型经验、志愿故事、研究报告、创新项目等形式,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要素、格局及途径,并结合实践回答了这一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及策略。
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与我国其他领域的志愿服务一样存在各种“志愿失灵”的问题,但同时也创造了众多先进的工作(服务)模式、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有第一个建立正式组织实现实体化运作的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融入社区志愿服务的武汉百步亭居委会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站、 “播撒科学健身种子”的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杨红等。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分析这些具体的人和事,对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理论,走出单一由政府主导、摸索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20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全民健身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20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文献虽有一定规模,但与全民健身其他服务(非志愿服务)、体育赛(会)志愿服务、国内其他领域志愿服务等研究的文献数量与成果质量相比,研究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及研究展望,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理论与实践的跨学科研究,进而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全民健身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学术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研究将持续升温。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186.
[2]曹烃.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CSSCI 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7(9):49-44.
[3]陈绍艳,蒋春笋,吴平,等.中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22-23.
[4]陈霞明.泉州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4):24-28.
[5]成民铎,苏红鹏.太原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48-51.
[6]党亚茹.基于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5-61.
[7]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1):30-32.
[8]丁春琴.社会体育指导员“双轨制”培养体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报,2011,(11):48-51.
[9]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0.
[10]冯娟,林昭绒,李文慧,等.珠江三角洲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4-26.
[11]冯张昌.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2):30-32.
[12]高斌.淮安市实施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的政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94-195.
[13]郭亦农,马艳红,邹本旭,等.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20-23.
[14]韩会君.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25-28.
[15]何敏学,都晓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33-35.
[16]黄胜.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及资格认定制度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0,(5):126-128.
[17]金黄斌.云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68-72.
[18]李亮.对高等体育院校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81.
[19]李双玲,朱宝峰,贾春佳,等.黑龙江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1):49-55.
[20]李树怡,朱越彤,曹玲,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1999,19(4):9-12.
[21]李相如.日本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概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12-14.
[22]李相如,侯令忠,沈林,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开发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28-30.
[23]李相如,刘国永.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J].体育科学,2005 ,25(3):78-80.
[24]李相如,展更豪,林洁,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4):27-30.
[25]李小燕.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26-29.
[26]李彦龙,周利民,黄颖胄,等.黑龙江省冰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5):12-16.
[27]刘青健.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动态发展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1-3.
[28]陆亨伯.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现状与效果[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28-30.
[29]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区[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7-56.
[30]芦金峰.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及素质的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05,(4):90-92.
[31]卢志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兴起的社会生态动因及展望[J].嘉应学院学报,2014,(2):81-85.
[32]卢志成,李建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21-24.
[33]罗彭,王强.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94.
[34]马永明.江苏阜宁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42-45.
[35]倪同云,白玲,陈琳,等.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7-40.
[36]倪同云,林显鹏,陈琳.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2):1-5.
[37]齐占霞.高校应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J].体育学刊,1998,(1):99-100.
[38]舒为平.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3-15.
[39]孙锋,羌霞.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0,(3):12-14.
[40]孙天明.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51-53.
[41]孙卫华,王新力.洛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7,(4):124-128.
[42]王春兰,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发展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69.
[43]王 美.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与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8):33-38.
[44]王淑清.吉林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3):42-44.
[45]仵晓民.陕西省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1):86-88.
[46]杨东,朱学雷.上海市徐汇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研,2000,(1):38-40.
[47]焉石,李尚滨,杨俊,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与专业素养的相关关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6):1-3.
[48]袁国伟.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73.
[49]于善旭.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研究概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1):1-8.
[50]于善旭,王旭光,李荣日,等.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有关重点问题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374-377.
[51]赵灵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发展路径[J].体育学刊,2010,(3):29-32.
[52]张宏伟,虞荣娟.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分析的实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6):24-27.
[53]张学纲.对北京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84-89.
[54]张永龙,储龙霞,赵先卿,等.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88-91.
[55]臧雷振.比较视域下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因应[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1):142-160.
[56]章赛清.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38-39.
[57]周红林.地方师院与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11):65-66.
[58]朱寒笑,余健.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12):26-29.
[59]邹瑜,毛海峰,谢军,等.赣西地区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考察[J].农业考古,2011,(6):75-77.
[60]SALAMON L M.The rise of nonprofit sector[J].Foreign Aff,1994,(3):109-122.
[61]ZIEMEK S.Economic analysis of volunteers’motiva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J Soc Econ,2006,(3):5.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Based o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f 20 Years
LU Zhi-cheng
This paper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literature related to research on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of 20 years (from 1994 to 2013) by using statistics and bibliometrics.The result shows that research progress and issues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20 yea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exploratory and preliminary stage (from1994 to 1998):there were a few researchers and results;development stage (from 1999 to 2004):researchers and resul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research topics were expanded,mainly including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introduction of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ults,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systems;actively stage (from 2005 to 2013):researchers and results have been increasing substantially and the research topics have been expanded and deepened further,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being deepened,comparison betwee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quality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riented in training research,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trend in research on quality and ability,coexistence of difference and agreement in research on systems and management.The basic trend of research on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the future is to deepen theoretical research,focus o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deepen policy research,pay attention to services research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case studies.
socialsportsinstructors;researchprogress;prospect;bibliometrics
2015-03-23;
2015-06-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3YJC890026)。
卢志成(1979-),男,福建南靖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Tel:(0753)2186835,E-mail:zhichen2928@sina.com。
嘉应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1002-9826(2015)05-0100-09
10.16470/j.csst.201505015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