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

2015-12-05张岑黄幼飞熊德平

科技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金融发展

张岑 黄幼飞 熊德平

摘要:在着力发展海洋产业的时代背景下,梳理出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之间的作用机理,基于1997-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实证了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作用的省际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与海洋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并非正相关,对外开放作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因素,直接制约着金融要素作用的发挥。说明各省必须依照实际情况,三者协调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

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金融发展;对外开放;Panel 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5)04-0103-06

伴随着“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海洋经济日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海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104.43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54313亿元,年均增速达19.59%,其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4.9%上升到2013年的9.2%。根据“增长极”理论,产业首先集中的区域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周边经济增长。可见,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而产业发展的前提是集聚。纵观已有文献,对海洋产业集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差异,没有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内因进行探讨。金融发展为产业集聚提供资本支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沿海11省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出口、外资流入等因素会通过市场规模、技术溢出等效应作用于产业集聚。而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本身就不可分割,已有文献多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外开放作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因素,就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作用的机理与实证进行研究,以期了解我国沿海城市不同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对海洋产业集聚的省际差异影响,为各省海洋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托。

文章第二部分将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和机理分析,然后建立实证模型并解释其变量选取、数据来源,选用1997-2012年沿海11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anel Dat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文章第四部分是实证过程与结果,最后基于对实证结果的解释,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1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以及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贸易会增加外部融资的需求,为金融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加剧了资金的全球化流动,对一国的金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金融发展。因此,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机理作用共同于产业集聚的呢?纵观已有文献,本文总结如下。

1.1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

由于分析的角度和关注的内容不同,学者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马歇尔集聚论、韦伯区位集聚论基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强调了外部经济以及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而新贸易理论是假设市场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主要关注了要素禀赋差异对集聚的作用,而忽略了内生的劳动力等要素。新经济地理学在新贸易理论的假设基础之上加入地区间劳动力要素完全自由流动,注重外部经济的同时强调市场需求和产业专业化的重要性,在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下提出中心——外围模型。后2种理论都认识到对外开放对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并说明了对外开放条件下规模经济、外部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张萃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对外开放影响产业集聚的具体作用机制总结如下。

第一,市场规模效应。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已经成为产业集聚的现实基础。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交换引起分工,其受市场的限制,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和专业化越精细,分工可以促进效率提高和规模扩大。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开放有利于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厂商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开放地区产生专业化生产,导致关联企业集聚。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明确提出市场需求是产业集聚产生的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改变了封闭的市场条件,来自国外的需求扩大了商品市场,直接促进企业扩张以及国内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从而带来外部经济、规模经济,而这又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另外,市场扩张所带来的产业集聚又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劳动市场等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进一步吸引厂商集聚,产生循环累积效应。

第二,技术溢出效应。无论是早期的马歇尔外部性理论,还是新近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增长理论,都认为技术溢出是区域集聚的重要因素。而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已被大量研究所论证。首先,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示范效应,国内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2)竞争效应,跨国公司打破国内企业垄断地位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改变了市场结构提高市场效率;(3)人力资本效应,高技能人才从跨国公司流动到内资企业的同时可以带来其所需的新技术和管理技能;(4)产业关联效应,通过前向与后向关联即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来完善东道国产业链从而刺激企业发展;(5)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即FDI通过生产活动或者引人新兴产业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另外,对外贸易也是国际间技术扩散和转移的重要途径。

第三,制度变迁效应。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除了要素累积和技术溢出等因素外,制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制度安排可以对各种要素进行有效地配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拉坦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承认了开放可以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从而引起制度变迁。而制度转型的区域集聚效应已被很多学者所证实。Brusco、邱成利、邓宏图和康伟、霍丽和惠宁分别从制度创新导致企业交易成本降低、制度结构影响企业集群等角度分析了制度对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可见,对外开放增加了国家间制度的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开放区域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优化。而这种通过对外开放得以优化的制度体系又会成为这一地区吸引厂商的比较优势,导致产业集聚的产生。

通过市场规模、技术溢出、制度变迁3个方面,可以构建对外开放影响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对外开放有利于制度机制的转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由对外开放带来的外部经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创新还能通过循环累积机制不断发挥作用,为产业集聚提供源源不断地内在动力。

1.2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

金融发展理论按照流派可以分为4种:金融结构论、金融功能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这4种理论都认为完善的金融环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引导资金分配至高回报的项目,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莱文提出良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显著促进资本积累和提高技术外溢水平。拉詹通过对美国大型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出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完善企业外部融资环境,从而促进产业集聚的结论。施卫东、张小蒂和王永齐、戴志敏和郭露对我国部分省市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金融发展会通过一定中介联结效应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集聚。本文在周兵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金融发展影响产业集聚的具体作用机制总结如下。

第一,资本形成效应。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产业集聚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资金的筹措和配置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金融系统可以通过直接、间接融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解决企业货币需求;另一方面,金融工具可以通过选择结算币种、远期交易、套期保值等手段,来有效地分散和化解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产业生产或消费效率。最重要的是,只有经过金融市场的配置,才能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这是资本有效积累的源泉。首先,良好的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信用机制、降低储蓄成本等提高社会储蓄倾向,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有益的投资;其次,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引导储蓄自发流向高收益的投资,缩短储蓄——投资的周期,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第二,技术创新效应。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认为两者相互促进。而技术创新需要金融支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即技术研发。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是高新技术典型的特征,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一国金融市场有多样的融资渠道。(2)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即技术引进。这种创新模式需要资金购入机器设备、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员工技能等,因此外部融资必不可少。总之,在金融日渐一体化趋势下,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有力地扶持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产业集聚。

第三,人力资本转移效应。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内生动力,产业集聚的区域通常也是人力资本集中发展的地方。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金融发展对其能力的彰显有推动作用。熊彼特指出,金融市场为企业家提供资金促进企业革新从而有利于产业集聚。地区企业家出现的密度和产业集聚的规模伴随着当地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大。可见,如果一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融资困难,将直接导致企业家创新能力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流失。因此,高效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增强了产业集聚的动力。

因此,金融发展本身可以从资本形成、技术创新、人力资本转移3个方面促进海洋产业进行集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集聚的深化。

综合上述机制,可以构造一个关于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之间的机理系统,如图1所示。

2模型、数据与方法

为检验对外开放水平、其他各控制变量在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具体影响,以及我国11个沿海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的差异性,本文构建以下2个模型。

2.1模式解释

1)模型一。本文借鉴Feder、Greenwood、Murinde V的方法,在资源、技术和制度等要素既定条件下,将金融发展当作“要素投入”,构建实证金融发展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影响的基本模型:

2)对外开放变量(EO)。由于对外开放无非是以贸易和投资的方式进行的,本文借鉴应健、张国林(2002)的度量方法,公式如下:

EO=(Trade+FDI)/GDP。

其中:Trade表示货物进出口贸易额,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国进出口、FDI的数据是以美元衡量,把它乘以当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得到以人民币衡量的进出口与FDI值,然后除以当年各省GDP得到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指标。

3)金融发展变量(Fscale)。为全面考察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以及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借鉴熊德平等构造的金融总体发展水平指标,将“金融资产”分成信贷、股票和保险3个方面。具体说明如下:

Fscale=(Loan+Stock+Ins)/GDP。

其中:Loan为金融机构各类贷款余额,Stock为股票资产余额,本文以各地区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代替,Ins为保险机构金融资产,本文以保险业全部保费收入代替。选用(年初贷款余额+年末贷款余额)/2来计算贷款余额(Loan)的年均水平,股票市值(Stock)选择年平均市值,保费收入(Ins)采用全年总量计算,以解决用存量指与流量指标的可比性问题,进而再与当年GDP进行对比计算相关金融发展指标,弥补了金融发展论的不足。

4)主要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一系列可能影响海洋产业集聚的变量,本文借鉴已有文献,选用人均GDP占总人均GDP的比重(Pgdp)来消除经济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选用财政支出指标(Exp)即各省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来衡量政府支出水平。此外,选择物质资本投资指标(I)即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来控制整体经济投资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各省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来源于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以及保费收入来源于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各省股票年平均市值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

3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沿海十一省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其所引起的海洋产业集聚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先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沿海十一省市金融发展引起海洋产业集聚的省际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然后再考虑对外开放变量后,两者共同对海洋产业集聚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性差异。

首先要对模型进行识别,目前Eviews无法对截面成员特定系数进行随机影响模型估计,因此本文选用固定影响下的变系数模型,利用构造的模型一来检验金融发展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省际差异,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R2值为0.88,F统计量的P值为0.00,D.W为1.82,说明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对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表示经济发展水平(Pgdp)和政府财政支出(Exp)为正但是并不显著,而物质资本投资(I)显著为负。说明,在1997-2012年间,制约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因素中,物质资本投资发挥了抑制作用。

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见,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省际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上海、广西、海南系数为正但是并不显著,天津、江苏、福建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三省金融发展促进了海洋产业集聚,并且江苏、福建两省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河北、辽宁、浙江、山东、广东的系数为负,其中辽宁、山东、广东省的t检验不显著,而河北省系数显著且较大,说明河北省金融发展明显抑制了海洋产业的集聚,浙江省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金融发展是导致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集聚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如表2所示。

沿海省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但是每个省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有偏差。加入该制约因素后,运用模型二考察对外开放在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重点关注交互项。从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R2值为0.89,F统计量的P值为0.00,D.W为1.82,说明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检验结果表2显示,上海、江苏、山东、广东、辽宁五省的交叉系数为正,但只有上海市系数显著,说明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将促进上海市海洋产业集聚的形成。结合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指标系数来看,两者均为负,一方面可能因为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促进海洋产业集聚的门槛值,需大力提高;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影响集聚的因素众多,受其他因素制约,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有限,过高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反而起抑制作用。天津、浙江、广西的交叉系数为负,说明在这些省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反向抑制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金融结构和资金并没有支撑海洋产业发展,导致了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之间发挥的作用不协调。如天津市在模型一中金融发展的系数为正,加入对外开放因素后,系数稳定且取值变大,表明对外开放已经有效促进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但是由于其金融政策并没有向海洋产业倾协,而且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FDI流入可能会带来东道国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所以交叉项出现了为负的情况。河北、福建、海南省交叉项均为负且不显著,说明三省的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水平偏低,对海洋产业集聚的作用有限。

4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我国1997-2012年沿海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层面实证了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且引入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水平,考察了对外开放条件下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的省际差异影响较为显著。天津、江苏、福建三省金融发展促进了海洋产业集聚,并且江苏、福建两省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与之相比,河北省金融发展明显抑制了海洋产业的集聚,而浙江省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其他省市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充分说明,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并不是正相关,而是在其他因素作用下、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对区域海洋产业集聚产生正面作用。

2)在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的作用不明显,物质资本投资呈负向效应。对于沿海11省份来说,对外开放作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因素,直接制约着金融要素效果的发挥以及海洋产业集聚的形成。比如,上海市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将促进海洋产业集聚的形成;天津、福建、广西等由于海洋产业集聚程度与对外开放、金融发展水平不协调,导致抑制作用的产生。因此,对外开放在金融发展影响区域海洋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门槛效应,三者需协调和谐发展。

从政策角度来说,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力。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会抑制海洋产业,因此,各省应利用金融支持建立多元化海洋产业发展机制。但是,简单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地区海洋产业集聚的想法具有局限性。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开放程度需与金融水平相适应,两者才能有效地对海洋产业集聚起正向作用,若不相协调,将发生抑制作用。政府必须依据本身实际情况,从均衡发展的角度来合理规划金融格局和海洋产业。最后,不可否认发展海洋产业限制因素非局限于本文中所涉及,最重要的还是资源禀赋,综合多种要素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海洋集聚带的早日形成,实现“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空间布局。

[编辑:王劲松]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论金融的发展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