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本细读 成就有效课堂

2015-12-04蒋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音读诗歌文本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本等因素应精心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本文内所有的意义。在语文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文本细读概念借鉴与活用,服务于阅读教学,具体指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进而对作品进行细致和精确地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准确和透辟的理解。那么,如何达到用文本说话,让学生汲取文本中丰富的营养,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激活课堂教学呢?

一、预透文本细读的“本”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如果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甚至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或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想象。这时恐怕只有几个好的学生能附和老师几下,而大部分学生会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什么呢?因为此文章篇幅长,对于刚迈入初中两三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连这篇课文的有些字音都还没读准,句子都还没读通顺,词语都还没理解,那还怎么去和文本发生交流。更谈不上交流的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了。所以课堂就只剩下老师和文本的对话,而学生的参与情况,思维状态,情感体验,学习效果,课堂气氛都会很不好,那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了。

二、读透文本细读的“读”

语文不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表演,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语文课堂关注文本进行细读品味鉴赏,从中体会语言的真善美。如《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就可以将此课定位为诗歌的朗读指导,但我们都知道诗歌的朗读绝不是架空文本的,而是应将诗歌的语言品析和朗读指导完美的结合起来,带着学生在品中读,在读中品。所以可以用三读文本教学,第一次读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之后用“天上的街市是……的,因为……”的句式说话,通过让学生找到“明亮”、“美丽富足”、“幸福”这样的词语来达到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这一读仅仅是粗读。第二次读是让学生在小组的讨论研读中,将需要重读或拖长音读的词记录下来。而我们知道诗歌中需要重读或拖长音读的词往往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这次我就带着学生逐步探究值得品味的字和词,并且用了这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来耐心引导,细致指导,仔细推敲像“世上没有”这些需重读的词的妙处,经过这样的细品细读后,学生的朗读效果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第三次读是我在介绍了此诗的背景之后,带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拿天上与人间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归纳出与第一次读形成鲜明对照的词,如“黑暗”、“丑恶贫困”、“凄惨悲凉”等。同时我还让学生找出诗中哪些词句能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哪些词句能表现诗人的信心?这三读紧扣文本,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从语言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主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钻透文本细读的“细”

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王崧舟老师曾指出: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的确,有些文本粗看似乎很为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深刻内涵。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但实际上,不是没什么好教,也不是没什么好学,而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往往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

蒋竞,教师,现居江苏扬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读诗歌文本
Short A Sounds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言文“四读”教学法之浅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关于日本人人名读音的量化分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