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

2015-12-04贾晓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协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

贾晓慧

摘要:在分析高职“民航运输”专业和本科“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和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突破专本衔接困局的有效路径是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33-02

一、引言

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飞机和机场的投产运营,还表现在更多大型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这就需要大量能够娴熟驾驭新系统的一线高级技术操作人员,除此之外,还需要大批一线管理者等高质化知识技能性职业劳动力。作为民航地面运输服务岗位群的传统对口专业,民航运输专业高职教育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民航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亟待民航高职院校进行制度创新,以多种方式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由于现有民航高职专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阶段,升格为本科的条件尚未成熟,若在短期内将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很有可能出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滑坡或高职教育体系上新的断层。此时,民航高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人才成为民航高职专科院校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最优选择。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与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民航运输专业/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1.5+0.5)”协同培养工作,各项调研及理论研究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为了达到在原有教育层次基础上有效衔接并高质量培养民航运输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两层次院校进行认真的探索论证。确立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高职专科与本科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

1.高职专科“民航运输”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民航运输专业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培养目标是围绕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地面服务、民航货物运输服务等民航地面运输服务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培养具备扎实职业能力,服务于机场、航空公司、旅行社、航空快递公司等民航相关企业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民航运输专业校企合作建成了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货运实训中心等5个校内模拟性生产实训室,还与南方航空公司、广州白云机场等22家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与实训设备功能齐全,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0%以上。校企合作制定了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民航计算机订座》1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提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目前学生实训课时达到60%以上。同时,学校还大力推动“双证书”制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活动,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这种学校文化的影响下,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6%以上。

2.本科“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科学方法,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民航运输企业现实问题实践能力等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对口在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业从事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等管理工作,或在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相关院校从事科研及教学等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是本科学科型课程,学术型倾向明显,与高职专科以工作过程为引导开发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显著不同。虽然“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也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也有一定量的实验、实训时间,但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基本仍属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该专业教师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上的理解还处于“浅层次”,相关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培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三、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才培養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显著差异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以上对高职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专业以“民航企业一线操作岗位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思路更加清晰,培养目标更加具有“职业性”,大量运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多年来民航运输专业为民航地面运输服务一线业务岗位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毕业生大都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岗位工作,有少数通过努力已经成为基层业务主管甚至中层管理人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高职专科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得绝大多数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向管理层迁移的能力可能处于相对劣势。另一方面,由于“民航运输”专业带有典型的职业特征,其毕业生如果想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往往很难找到对口本科及研究生专业,从而无法实现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梦想。“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虽然以“民航企业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由于民航企业的管理岗位倾向于招聘211、985高校的毕业生,导致该专业学生近年来绝大多数流向民航地面运输服务一线业务操作岗位。因此,“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目前人才培养的实际规格和社会实际需求脱钩,其人才培养定位一直在“理论学术型”和“实用技术型”这两个类型中左右徘徊,处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性的夹缝之间。

2.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二。由于目前高职专科和本科协同培养的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标准各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也存在重复和脱节现象,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本科专业部分课程在高职专科阶段已有涉及,只不过课程名称略有差异而已,相关的专业实践训练也有与专科阶段重复现象。例如,本科阶段的“订座系统上机实验”总共只有1周20课时,占1学分,专科阶段同类课程“计算机订座”共20周60课时,占2.5学分,全程都在订座实训室进行,高职专科的授课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订座业务技能。

四、如何破解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困局

1.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实现统一。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为了顺应民航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趋势,“民航运输”专业亟须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为民航企业培养大批地面运输一线岗位需要的管理者和能够实时驾驭新系统的高级技术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民航企业近年来岗位招聘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从原来的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转变。联办专业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逐步实现统一,具体来说,在高职专科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达到相应工种初级技能等级标准,例如民航售票员(初级)、民航客运员(初级)和民航货运员(初级)。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达到相应工种中级及高级等级技能标准。无论高职专科还是本科阶段,课程标准都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走技术学范式,开发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在技能成长过程中丰富知识和涵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专科与本科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2.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就目前两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和师资状况来看,要完成课程一体化设计,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在分段培养课程设置上,根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定位,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课程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分层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根据高职和本科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将原有高职、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序调整课程内容,接口实践课程的配置,更加突出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在开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可遵循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三大步骤,逐层分析推进,确定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的区分点。为了顺应学生多样化的職业发展需求,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等公共选修课程和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引入“学分制”柔性化教学管理模式,实现高职与本科顺利衔接。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既满足了不同培养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又没有脱离职业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03):18-23.

[2]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03,(1):19-23.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64-180.

[4]孙华林,苏宝莉.“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下):157-159.

猜你喜欢

协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生涯规划 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思考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分层教学改革研究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校理科专业协同培养通用技术师资人才的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分析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