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动漫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

2015-12-02余建平蒋乃鹏胡峰

日本问题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互动启示

余建平 蒋乃鹏 胡峰

摘 要:在深入剖析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与日本文化生产互动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必须从“精神”层面牢牢抓住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形体”层面充分利用全世界的文化资源,并且正确运用抽象化与具象化的方式加以生产。

关键词:日本动漫;日本文化;互动;中国动漫;启示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5)05-0064-09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动漫产业国,2007年其动漫产业年营业额已达23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上的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1]。在“文化立国”策略推动下,日本动漫界大师辈出,优秀作品携带着日本文化走向世界。

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动漫产业与本国文化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日本动漫产业的振兴正是来自其对日本文化的深刻挖掘,而日本动漫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广泛传播着日本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文章的研究主题是:日本动漫产业如何与日本文化进行互动?二者的互动对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一、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动漫产业

日本动漫产业兴起自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各个领域都被美国接管,原有的日本动漫产业面对以迪斯尼公司为首的美国动漫产业的冲击几无招架之力。日本动漫界深刻地认识到,技术上与美国动漫的巨大差距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赶超的,所以日本动漫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以期望通过本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获取一席生存之地[2]。事实证明,这一民族化的行为不仅成功地挽救了日本动漫产业,将日本推上了动漫霸主的位置,更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日本文化。

动漫产业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形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形体”是指文化在传承中所依附的承载物,更多的表现为各种各样有形的文化元素,它为动漫产业提供广泛的内容素材、艺术形式和视听效果。“精神”是指动画语言的表现手法、叙述方式与思想内涵,是无形的,需要观众依靠自身感觉感知。“形体”是日本文化的外显成分,比如樱花、武士、榻榻米、木屐、和服、茶道、艺伎、三味线、尺八等等。“精神”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如神道、武士道、悲剧心态、对精神力的崇尚、职人精神①等。动漫产业对日本民族文化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对“精神”层面的把握是重中之重,决定了一部动漫的文化内涵深度;而对“形体”层面的生产则能展示民族文化的具象美,是辅助“精神”层面生产的重要手段。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牢牢地抓住了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将其隐藏在各种形体元素当中,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形体元素皆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为表达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服务,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一)日本动漫产业对日本文化“精神”层面的挖掘

“精神”层面的文化生产使日本动漫在面临欧美动漫作品时具有了一份独属于东方的色彩。

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主要部分位于温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国1/3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这种气候最适宜原始时代的人类维持自然发生的生活,并直接孕育了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3]。正因为如此,日本民族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源泉,追求人与自然共生是日本民族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于是在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教的观念中,万物皆有灵,即凡是自然界的东西都有生灵佑护。这一观点在日本动漫中,尤其是宫崎骏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宫崎骏在作品《幽灵公主》中刻划了日本开始侵略山林的室町时代里,以麒麟兽为首的森林守护者和以幻姬为首的贫苦人们的对抗;在《龙猫》里,神奇的生物龙猫正是一只躲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而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更是创造了一个“神隐”的世界,在那里妖怪神灵粉墨登场,他们过着人类一般的生活。除此之外,以“百鬼夜行”为题材的《滑头鬼之孙》《夏目友人帐》和以阴阳师这种职业为题材的动漫《阴阳师》《少年阴阳师》等亦属于神道教文化在动漫中的创作。

神道教的教义中还包括对天皇的崇拜,这一观念经过后期与儒教、佛教的融合后成为了日本政治领域的核心内容。武士道正是此观念的产物,效忠天皇成为了武士道的核心精神,武士道所奉行的许多理念构成日本文化的元素,并展现在许多动漫作品当中。

武士道崇尚“勇”,不仅包括战争中的暴力美学,也包括竞技、冒险当中以输赢为目的的争斗。日本动漫热衷于表达这一理念,包括以战争为题材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天空战记》《机动战士高达》,以格斗为主题的《奥特曼》《浪客剑心》《火影忍者》,以及以竞技为背景的《灌篮高手》《棋魂》《TOUCH》等。这些作品,有的是对人与人直接的肢体接触的描写,有的是对人类集团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刻划,还有的是竞技场上对手之间紧张的较量,但它们背后隐藏的共同之处在于,动漫的视角都放在了对片中人物勇武的描述上,藉此突出人物内心的勇气与无畏。战斗是主人公们存在的意义,“强”被赋义为依靠力量的征服,这正是武士道对“勇”的定义。

在武士道的价值观中,只有强者才值得尊重,成为强者也是他们矢志追求的目标。于是,《灌篮高手》中的目标是“制霸全国”;《棋魂》中塔矢亮的目标是打败进藤光背后的佐为,而进藤光则以塔矢亮为目标追逐着;《七龙珠》中超级赛亚人的目标是“建立宇宙最强帝国”;《海贼王》的主角路飞对草帽的宣言是:“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不输给这些人的伙伴,并找到世界第一的大财宝,我要成为海贼王!”;《浪客剑心》中的剑心回忆自己接受训练的经历,自己站在瀑布下被师傅一次又一次打倒,摔得遍体鳞伤,而火男在训练时要在胃里放入油桶,这些地狱般的磨砺都是为了获得强者的力量。

武士的修行是成为强者的途径,修行的过程充满艰辛,忍耐与绝不放弃成为了他们欣赏的品格,也是日本动漫常常强调的。描述青春、励志和热血的日本动漫无不在强调精神力的重要性,顽强、执着、毅力是他们常用的名词。《七龙珠》里主张“天才战士无法战胜有毅力的战士”;《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对三井说:“比赛还没有结束,如果你放弃了,比赛就提前结束了!”;《火影忍者》里的主角漩涡鸣人大喊“我绝不放弃!”“我怎么可能会输!”……透过动漫人物的呐喊,观众在观看动漫时也会受到极大的震撼,从中能切实感受到他们的决心。因为存在这种意志力,日本动漫中一个屡见不鲜的桥段便是“敌人将主人公打到奄奄一息——主人公在危机关头通过回忆、外界刺激等手段激发顽强的斗志——主人公依靠高昂的斗志反败为胜”。

禅宗的引入使武士道有了精神上的归宿,其“生死一如”的观点让武士没有了对死亡的顾虑[4],而“顿悟”的成佛之道则为文化水准较低的武士打开了方便的皈依之门。佛家的生死观与武士道倡导的“荣誉”感令死成为消除耻辱、保全名节的手段,而岛国多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为日本国民的性格中烙印上了悲剧的色彩,日本传统美学倡导的物哀、空寂思想则使他们能平静地面对这一切,三者的结合造就了日本动漫里独有的末世情结。在大友克洋的作品里,东京这座城市在其动画作品中被数次摧毁,面对满目苍夷的城市,剧中人却喃喃自语:“真美!”[2]。动漫《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的结局里,主人公鲁路修为了恕罪,故意将矛盾引向自身,让最好的朋友结束自己的生命,甘愿背负一切死去,平静的赴死行为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动漫《死神》为人的死亡设置了一整套世界观,模糊了现实世界里生死的界线。

“物哀”作为日本独特的审美观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动漫的叙事氛围。地理环境孕育了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观,禅宗和武士道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培育了日本文化中悲戚、哀伤、幽雅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使得日本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淡淡的悲伤情怀,构成了日本民族的特有的“物哀”审美情趣。如同中华文化为“中国学派”的作品带来了讲究意境美的审美倾向,“物哀”也为日本动漫注入了对幽玄、闲寂与淡雅的艺术格调。“物哀”本身是文化“精神”层面的概念,并不是有形的实体,而是借助各种“形体”层面的元素来传达其内涵的。《天空之城》里幻境拉普达的消失是哀,《风之谷》和《幽灵公主》中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哀,《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残酷的战场是哀,《秒速5厘米》中少男少女之间美好感情的消逝也是哀……物哀美学使日本动漫在世界动漫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使其内涵更深刻、风格更鲜明,在保持了娱乐属性的同时,映射了社会现象,展现了人间百态,赋予了动画以新的属性特征。

(二)日本动漫产业对文化“形体”层面的挖掘

日本动漫对于“形体”层面的文化元素有着深厚的生产功力,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文化元素,在日本动漫制作者手中都能散发出日本的文化气息。

日本动漫从业人员不遗余力地在动漫中从各个角度展示本国文化的美好一面。日本动漫中最常见的服装即是和服,头盘发髻、身穿和服、脚蹬木屐几乎成为日本女子的标配;文人手持折扇,武士斜跨腰刀;寿司、拉面常作为动漫中的主食,学生的午饭便当则小巧而精致;各种节日、祭祀活动古色古香,人们盛装而行,有说有笑,女儿节、男孩节、樱花节等传统节日通过动漫传向全世界;还有插画、茶道、剑道、歌舞伎等艺术行为也在各类动漫中出现。

动漫人物生活的环境也多是依据日本真实景象描绘而成的。白雪皑皑的富士山经常出现在列车窗外,郁郁葱葱的森林中隐藏着一条幽径,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就能看到神社的鸟居①,简致的建筑、幽雅的庭院、溪水中的醒竹②经过动漫语言的修饰无不充满东方的神秘与幽雅气息。更有甚者,像宫崎骏与新海诚等人则经常直接将现实景观稍加改动融入作品当中。

日本动漫的音乐向来为动漫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动漫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动漫音乐与剧情无缝契合,对渲染氛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动漫音乐制作人为动漫作品奉献了许许多多优秀音乐,这些作品即便不依托动漫作品而单独拿出来播放也十分值得称道。很多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日本动漫的音乐制作人经常使用三味线、尺八、太鼓等日本传统乐器进行演奏,使得观众在听觉上立刻将这些音乐与日本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日本动漫配乐大师久石让在为宫崎骏的作品《龙猫》配乐时便选用了日本传统击打乐器——日本鼓,将全片空灵、清新的氛围烘托得更上一层楼;《幽灵公主》一片充满了浓郁的日本古代风情,所以在结尾《もののけ姫》中,米良美一(男)的假声独唱极具民族特色,清澈浑厚的声音就像一个妇人在讲述远古时期的传说一般[5]。当然,包括久石让在内的更多日本音乐制作者对西洋乐器的应用亦十分娴熟,如梶浦由记与菅野洋子二人的作曲风格皆是中西交融,蕴含有强烈的欧陆风情。

前文叙及的“物哀”美学正是通过对“形体”层面的生产而传达给观众的。日本人为樱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樱花常和武士联系在一起,樱花绚烂而易逝,正如武士的生命,因此大簇盛开的樱花虽然美丽,却也透露着哀戚、怨慕、幽雅以及预示着凋零之意。日本动漫牢牢抓住这一事物进行渲染,动漫中常出现残月、樱花凋零等宁谧凄凉的画面,借以烘托空寂、物哀、幽玄的意象;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与肢体语言表现出忧郁、凄凉、孤独的感情;动漫的结局并非美国式的大团圆,而带有破碎与不完整的遗憾。

作为日本“国民动画”的《樱桃小丸子》,通过对主人公小丸子的日常生活的刻画,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日本文化“形体”元素。剧中小丸子一家要准备除夕之夜的火锅,观众们可以通过这部分剧情了解到日式火锅的制作工艺及食材。小丸子一家观看电视节目时,所围坐的被炉是日本民众在冬日使用非常普遍的取暖工具。小丸子家人饭后享用柑橘的这一习惯亦有悠久历史,日本民间自古就有着吃柑橘的习俗,新年时更与年糕(日语为:镜饼)成为家家户户摆放在桌上作为供家人宾客食用的传统食物[6]。

日本动漫产业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文化生产绝不囿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形体”范围之内,而是充分利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文化“形体”元素,并将日本文化“精神”层面的理念隐藏在其中作为内核。即便故事背景的设定与日本丝毫无关,观众也能从动漫表达的主旨中获得“日本创作”的信息。至于思想已经达到人文高度的宫崎骏,我们也不难从其“浮世绘”画风的人物身上找到日本气息,这也是宫崎骏对“形体”层面文化的一个应用。

日本动漫制作者非常用心地雕琢动漫中的这些细节,是为了更好地为叙事服务。日本人立足自身文明,利用动漫为文化赋予了丰富的现实内容,这与动漫制作者高度敬业的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

二、日本动漫产业对日本文化的反作用

动漫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在传承文化和教化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文化外交的角度来讲,动漫产业的兴盛对内可以树立民族自尊心,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则能够实现文化输出,甚至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从日本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影响本国人民还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其动漫产业都很好地实现了这些功能。

(一)动漫产业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广泛传播

日本动漫在相关领域实现了文化传承和教化的作用。比如,动漫产业对围棋文化的弘扬就具有重大影响。围棋这项活动自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改造后发扬光大,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近些年来,日本的围棋人口逐渐趋向老龄化,出现年龄断层,棋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围棋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却成效不大。但据日本《棋周刊》于2001年8月发表的一份围棋白皮书声称,在漫画作品《棋魂》连载的几年间,日本围棋人口由390万人迅速回升至460万人,增加的几十万围棋人口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从而推断这部漫画对围棋人口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此外,在其它领域动漫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如以音乐为题材的动漫《交响情人梦》和《金色琴弦》引起观众了解日本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

日本动漫在实现其对本民族影响的同时,也在变相地通过这种媒介对外输出日本文化。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的麻生太郎提出了“动漫外交”的政策,该政策背后所折射的,是日本政府对本国动漫产业的文化传播作用的自信。日本学者樱井孝昌在其著作《动漫文化外交》一书中指出,动漫外交对日本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加强了世界对日本的理解与关心;其二,对日本经济的恢复有积极地作用;其三,注重了创意性交流;其四,有利于日语的普及;其五,有助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8]。如今,日本动漫产出占世界动漫总产出的60%,这些动漫作品裹挟着日本文化冲击着各国原有的文化观念,实现了日本文化的强势输出[9]。

日本动漫在跨文化渗透过程中善用“美学”力量来修饰国家文化形象。日本动漫大多画风精致细腻,人物美型,增加了受众的接受度。日本动漫依靠塑造的虚拟的形象为世人描述了团结、进取、无畏、互帮互助的日本人形象,同时将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从不同角度展现给世人。积雪的富士山,葱郁的山林,古朴的庙宇,悠长的小径,路边废弃的神龛,巨大的日式灯笼,新宿车站地砖花纹,等等。这些美丽的风光加以精细的画面使观众形成对日本风物的向往,对日本在世界中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观看日本动漫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因此不由自主地对日本国度产生向往,对空手道产生兴趣,开始关注茶道、插花等日本传统技艺,甚至产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利用日本动漫实现文化输出的策略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花结果。中国本土的连环画出版业,面对日本漫画的攻势溃不成军,迅速消亡;在动漫爱好者圈子内则受其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同人作品和动漫字幕组。中国台湾地区,在调查少年儿童对“日本”有什么印象方面,多数使用了“创新”“多变”“科技发达”等正面的字眼来形容对日本的印象。其中有70%的少年儿童表示这些日本印象主要来自于电视及动漫节目。受此影响,以至于70%的少年儿童希望进一步接触日本文化和学习日语等[10]。在全世界范围内,因日本动漫产业而兴起的Cosplay文化和动漫展文化如日中天,日本秋叶原更是因为动漫产业的兴起而成为全世界动漫爱好者的“圣地”。

(二)日本动漫产业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

动漫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新兴的教育语言。动漫媒介天然地对青少年具有亲和性,这使得动漫在叙事过程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甚至引发其行为上的模仿。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年纪,此时外界的价值观引导与教化显得尤为重要,动漫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本动漫隐含着日本文化的审美、处世、道德评判等元素,而受众多是青少年,从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动漫中所表达的团队合作、坚持的精神以及强调信念的强大作用都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许多日本动漫中所蕴含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着青少年的心灵。同时,日本动漫中对人性的揭示与刻画、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自身的内省会引发青少年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扩展了其视野与想象力,赋予了动漫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是日本动漫产业在推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创造的积极意义。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并非所有的日本动漫都是精品,内容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动漫产业所造成的影响也绝非仅仅表现在正向的方面,它给受众带来的消极影响也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显现出来。一些日本动漫作品以对死亡、杀戮、血腥和暴力的病态追求为美,引起了青少年对这些行为的渴望与思想犯罪,动漫虚拟文化的提倡与现实道德的要求不断碰撞激化,青少年成为矛盾交织的统一体,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出现多重性的道德人格或道德观念畸形。日本动漫不断追求的人物外型美也使得青少年的审美观发生改变,往往将人的外在美作为评判人物的第一标准,反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内在美,一部动漫作品中反派人物,不论其罪行多么罄竹难书,只要人物外表长相俊美,也总会有盲目追逐的青少年粉丝。此外,日本色情动漫的泛滥也在青少年成长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日本动漫产业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对中国的启示:以《棋魂》和《围棋少年》为例

总体而言,日本动漫与其文化的互动是成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动漫的振兴和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一衣带水,两者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具有相近的文化基因,又同属于高语境①文化,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借鉴隔阂较低。因此,日本动漫产业与日本文化的互动能为中国动漫产业与中华文化互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文章选取日本动漫《棋魂》和中国动漫《围棋少年》为例,说明日本动漫与文化互动的做法,以及对中国动漫发展的一些有益启示。两部动漫题材都是围棋,且两者在制作时间上差距不大,《棋魂》是日本在2001年—2003年间播放的作品,《围棋少年》(第一部)则是2005年中国国产动漫作品,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两者在叙事手法、故事风格、中心立意方面也能较好地代表两国动漫作品的实况,因此选择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是比较合适的。

两部动漫作品都体现了围棋文化的“形体”与“精神”两个层面。围棋文化的“形体”是指对围棋对局双方的落子进行具体刻画,可称之为“棋招”;“精神”指对对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或者人文情怀进行描摹,可谓之“棋意”。同时,按照对“形体”与“精神”的刻画是否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具象化”与“抽象化”两个维度:“具象化”是指具体地刻画人物个体的生命体验,对要表达的某一方面进行微观创作,使观众产生共鸣;“抽象化”是指刻意淡化某一方面的表达,而只进行宏观上的烘托。“棋招”“棋意”与“具象化”“抽象化”两个维度交叉组合形成四种动漫表达方式:第一,具象化棋招和棋意,第二,具象化棋招、抽象化棋意,第三,抽象化棋招、具象化棋意,第四,抽象化棋招和棋意。认真比较两部作品,发现它们选择的表现方式有一些差异。

首先,《棋魂》和《围棋少年》在对围棋“棋招”的表达方式不同。《棋魂》更多的是采取具象化的方式,而《围棋少年》则采用抽象化的方式。围棋是一种专业度较高的竞技活动,许多观众对这一活动仅仅停留在认识棋盘棋子水平上,因此对“棋招”的处理关系到动漫作品的定位。《棋魂》往往细致地展现了对弈中的每一手,而《围棋少年》几乎不涉及具体的对弈步骤,甚至经常连专有名词也基本不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两者的观众定位不同:《棋魂》主要定位于青少年,而《围棋少年》更倾向于儿童,但《围棋少年》的这种不解释的做法实际上更容易使观众迷惑,其行为与定位发生了冲突。在刻画棋手在面临困境的紧张时,《围棋少年》通常只用棋手满头大汗、手不停地抖动的画面来表现,而《棋魂》却能够细致表达棋手的内心活动、情绪状态,让这种情绪显得更真实。另外,《围棋少年》在主张“围棋是博大的心胸,是无限的智慧”这一观点的同时,却也在不断强调某个定式的重要性,比如强调“只有林心诚的‘天地大同式才能打败丈和的‘天魔大化式”,这样的引导并不是“精神”层面的塑造,而是对“形体”的突出,如同武侠小说中对某本武林秘籍的追捧一样,得之则天下无敌。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处理显然流于表面了。

其次,对围棋“棋意”的表现内容和手法上,存在较大区别。《棋魂》背后所隐藏的民族精神是日本人对胜负的执着、对围棋的热爱以及对目标不断追逐的精神,《围棋少年》则主张应当超越棋盘上的胜负、应追逐下棋的快乐以及一种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侠骨风范。从这一角度来看,两部作品基本都较好反映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日本人讲究拼搏精神,性格坚韧,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把别人的肯定视为荣光;中国的儒家讲究大局观,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追求以柔克刚,不争而胜,追求原始的美感。从表现手法来看,《棋魂》多以情动人,而《围棋少年》更侧重讲理服人;《棋魂》将人物的情感波动融入每一局的对弈中,借助对弈记录主角进藤光的成长,《围棋少年》中的对弈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道理在棋盘之外阐明,主角江流儿的成长更多源自棋坛上的恩怨情仇。

比如,《围棋少年》(第一部)第24集,主人公江流儿此时尚未参悟透他的师父留下的“天地大同式”,于是在瀑布旁摆棋苦苦思索。这时,武林高手妖刀王也在瀑布下研习“天地大同”刀法,水流在他的刀法下如龙卷般飞向天空,随后炸裂成雨幕,江流儿震惊于这一幕,脑中记起圆德和尚说过的话:“天地大同要的是对天地之道的领悟!”只见江流儿若有所思,喃喃自语:“对天地之道的领悟……我明白了!”随后他拈起一子,击在棋盘上,顿时棋子光芒四射。动漫制作者想在此处表达中国哲学中“万法归一”和“道法自然”的理念,借助“天地大同”的刀法来让江流儿感悟自然之道,从而领悟棋盘上的“天地大同式”,但问题在于,江流儿领悟了“天地大同式”,但观众并没能明白江流儿是如何领悟的。动漫只描述了结果,没有具体的过程。

《棋魂》中,主角进藤光原本只是替只有自己能看到的鬼魂棋士佐为下棋,后来在对手塔矢亮的追逐下(其实塔矢亮追逐的是他身后的佐为)逐步产生了要自己下棋的念头。在第25集中,已经成为院生的进藤光却发现最近自己一直输棋,但他又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十分苦恼。佐为作为千年前的天才棋士,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进藤光不能赢棋是他与自己下棋的缘故。

进藤光很迷惑,佐为进一步进行了解答:“是因为你在恐惧!”

进藤光问道:“恐惧?我恐惧什么?”

此时画面背景忽然变成了纵横交错的棋盘线,两人对面而立,佐为手持一把武士刀。佐为拔出刀来,瞬间刀锋直指进藤光:“恐惧我在棋盘上向你进攻的杀招!”画面外,佐为的手落下一子。进藤光震惊于他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佐为说:“过去你虽然棋力低微,一无所知,但现在你慢慢地能看清我的每一步,看到了我出鞘的剑锋,因此你开始恐惧了。”此时他的刀尖离进藤光只有寸许。

“这种恐惧使你犹豫不决,甚至开始茫然不知所措,这些都在平时的对局中表现了出来——回想一下你最近那些以微弱差距落败的棋局。你明白了吗?”画面中的进藤光神情由震惊转为坚定。“如果明白的话,就做你该做的事情去吧。看清对手的剑锋,竭尽全力地进攻!”

“看清对手……全力进攻……”进藤光这样低吟。佐为继续说道:“没错,塔矢一直是这样做的。”于是进藤光想起了塔矢亮对弈时坚定的神情。佐为持刀摆出进攻的姿势,鼓励他:“就像塔矢一样,把恐惧变成勇气!来吧!”进藤光备受鼓舞,高呼“好的!”持刀冲杀过来……

同样面临困境,同样有名师指导,同样的喃喃自语,但《棋魂》带给观众的叙事效果却与《围棋少年》迥然不同。佐为在引导进藤光的同时,也将克服困难的关键告诉了观众,因此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可。动漫将信息传递给了观众,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因此有了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种细致放大动漫人物内心成长的做法实现了动漫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是对情感真正的具象化表达。

这仅仅是两部动漫一个角度的比较,但已经高下立判。从整部作品来看,《围棋少年(第一部)》背后的价值观导向很有中国特色,但处理手法上却采取了抽象化的表达方式,角色没有与观众成功互动,给观众造成了说教的印象,没能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可。《棋魂》抓住了动漫所要传达的根本理念——热爱、追逐、不放弃,用细腻的情感感染观众,具象化表现日本精神,更容易得到认可。这也是为什么动漫迷们往往把《棋魂》列为经典作品,而《围棋少年》却很少被提及。

《围棋少年》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十分典型,在当下中国动漫作品中广泛存在。通过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动漫产业决不能丧失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日本从来没有在动漫产业中丢掉自身的文化传统,即便其动漫产业是在二战后美国的扶持下成长的,即便在美国的商业动漫模式已经十分成功的情况下,日本动漫产业也从来没有丢掉过自身的固守与坚持。日本人坚持走自己独特的漫画—电视动画—衍生品产业链,坚持在动漫中塑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坚持依靠动漫展现日本民族的风土人情与精神追求,并在3D化浪潮高涨的今天仍然故意选择2D手法表达。可以说,日本的动漫产业始终围绕着表现和弘扬日本文化而进行,一切为文化表达服务,不盲目追求他人新奇的手段,这与当前中国动漫产业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深刻挖掘民族文化不等于固守自身的文化。事实上,日本人非常擅长融合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利用自身文化加以改造并表达出来;日本人也总能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借助本民族的语言阐释超越民族性的问题,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材料和视角。宫崎骏用细腻的笔触在自己的动漫作品中勾勒了许多唯美的西欧风景,表达了他对工业革命下的欧洲景象的理解;庵野秀明与大友克洋等人则纷纷借用动漫作品表达了日本民族对于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人文的反思,他们的思考已经触及到了现代哲学的痛点;“日本动漫音乐界的四大才女”中,梶浦由记与菅野洋子二人的作曲风格皆是中西交融,蕴含有强烈的欧陆风情,梶浦的作品常含有“圣歌”的特点并常使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创作,菅野洋子则能根据作品需要横跨亚、欧、美洲风格创作。我们对“形体”的生产可以宏大,宏大到超越现实性;但对“精神”层面的刻画必须谨慎,谨慎到要固守自己的文化阵地。

第三,正确选择具象化和抽象化两种表达方式,精准把握具象化与抽象化的程度。中国动漫对“形体”和“精神”层面的把握有时难以到位。往往抽象化了“精神”层面的内涵,而突出了教化的作用,作品说教氛围浓重,让大龄孩子容易产生反感。一部成功的动漫作品,不仅要有足够的文化元素的呈现,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成功传递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动漫产业必须努力培养出一批既精于动漫制作又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动漫作品做到对文化“形体”和“精神”层面的准备表达。

[参考文献]

[1] 王英明.谈动漫产业对日本民国经济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15(17):225-227.

[2] 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3: 23.

[3]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

[4] 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M]. 张俊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 18.

[5] 秦艺娟, 许群. 日本优秀动漫音乐鉴赏(下)[J]. 电影文学, 2011(14): 43.

[6] 胡倩. 动漫与国家形象——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8: 43, 44.

[7] 高晶晶.《棋魂》的魅力——日本动、漫画《棋魂》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09: 5.

[8] 櫻井孝昌. アニメ文化外交[M]. 東京: 筑摩書房, 2009: 167-168.

[9] 龚娜. 软实力视阈下的日本动漫外交[J]. 日本问题研究,2014(1): 61-66.

[10] 李常庆. 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49, 195.

[责任编辑 孙 丽]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互动启示
浅析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