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岁以前的语文”——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2015-12-02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传统

记者:孙老师,您好。您是怎么想到“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个概念的呢?

孙双金:这个说来话长了,我简单说一下吧。好几年前,我们就一直想编写一套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阅读和资料准备工作,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和王丽女士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我就校本教材的名称提出了几种意见,例如“情智语文校本教材”“13岁以前的语文”“童年的语文”,等等。参加座谈会的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著名学者成尚荣先生特别赞同用“13岁以前的语文”做书名。他说:“这个书名好,它站在人的生命成长历程角度,充满了生命关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更坚定了我们用这个书名的决心。“13岁以前的语文”这个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我在2009年第21期《人民教育》发表文章时,用的标题是《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到了2011年我们正式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校本教材时,才改名为《12岁以前的语文》。为什么把“13岁”改为“12岁”?主要是为了照顾大众文化心理,另外也是为了和12岁是小学生的毕业年龄统一起来。

记者:那么,“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一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双金:“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它是文化童子功;是积累的语文,在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间应重积累;是种子语文,这样的语文是在人生底色上播种,将来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是经典的语文,唯有经典才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好读书,不求甚解”应是童年语文学习的规律;是逐步反刍的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去体味,去消化,去品悟;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记者:为什么是在“12岁以前”呢?

孙双金:为什么是“12岁以前”呢?理由有二。一是小学生毕业年龄为12岁,12岁以前就是童年期。二是借鉴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对教育的划分。卢梭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1.幼儿期(0~2岁)。他认为幼儿期主要进行体育,发展幼儿感官,促进儿童身体健康。2.儿童期(2~12岁)。他认为儿童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他称该阶段的儿童为“理智睡眠期”,不要对他们直接进行智育。3.少年期(12~15岁)。他认为少年期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4.青年期(15~20岁)。他认为青年期主要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发展他们的价值观。“12岁以前的语文”的提出就是借鉴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阶段划分的合理要素。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感觉到您的语文观好像不是传统的那样一种课程,更像是大语文的人文教育。

孙双金:近几十年来的语文教育实践让社会对语文教育十分不满,吕叔湘先生曾就认为“语文教育少、慢、差、费”。1998年王丽女士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掀起了全国上下对语文教育的大讨伐。可是风过水静,十几年过去了,语文教育仍然我行我素,“涛声依旧”。

中国的文化是重批判轻建构的文化,批判谁都会,可建构就难了。但有担当有良知的教育人绝不会满足那痛快淋漓的批判,更渴望富有成果的建设。

我在几十年的语文实践中,越来越感到语文之路越走越窄,深切地感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课堂改革。课程建设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好比到菜市场上去买菜,一定要买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蔬菜。而课堂改革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好比是把菜买回家怎么搭配、怎么烹制。以前几十年一味在讨论如何炒菜,而忽视了买什么菜回来更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假如你买回的尽是过时菜、垃圾菜,叫人怎么烧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均衡的菜肴呢?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啊!

我在系统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深地感到语文是个大概念。它既包含《论语》《老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又包括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和近代优秀儿童诗歌,还包括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叶圣陶童话》这样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可以这样说,一切古今中外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化经典均可纳入儿童语文的大概念之中。

记者:您觉得在当下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孙双金:课改十多年以来,大家激情已过,普遍进入了高原期、心理疲惫期,课改也进入了低谷期。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当下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的意义如下:第一,重新激发人们的课程意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第二,从语文教学重课文分析、轻背诵阅读积累的老路上闯出一条新路,走上语文教育重传统、重积累、重阅读的金光大道。第三,回到经典,回到传统,寻找到中国语文教育的基因,回归中国语文之道、语文之规律。第四,提醒中国语文界:建设胜过摧毁,建构胜过批判。我们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创编出更多更好的语文教材。

记者: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人好像对传统文化不太感兴趣,认为糟粕较多,您会不会被戴上“复古”的帽子?

孙双金:的确,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开启了中国现代文明之门,功不可没。但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发视它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其实,即使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健将,哪一个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呢?

当下,中国正走在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上。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当你研究世界文明史后会发现,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皆已消亡,只有中华文明在今天仍焕发出勃勃生机。你能说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大于精华吗?其实当下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甚少,却盲目武断地全盘否定。只有走近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之后,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它。

其实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它是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了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儿童阅读的经典,国学经典仅是其中之一罢了。

记者:目前,对于这套教材学校的试行情况如何?

孙双金:我们学校使用这套教材已经三四年了。从使用情况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要让教师从原先烦琐的内容分析中走出来,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地方教师坚决不讲,这样两课时的文章一课时甚至半课时就能完成。其次,要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对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好多年轻教师普遍要补上这一课,因此,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补充、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都没有读过《论语》,怎么指导学生学习《论语》选段呢?再次,要以考促教,把校本教材纳入学校语文考试范围。学校只有考试检查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才能真正重视起来。我们刚开始是把校本教材内容纳入期末口试范围,一年后纳入考卷附加题范围。两年后,校本教材内容占语文考卷的30%,当然考试只考最基本的内容。(完)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