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中国的“圣经”

2015-12-02孙双金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圣经

孙双金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心中的偶像是谁呢?夏昆,你心中的偶像是昆虫吗?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是他的偶像。歌

唱得那么好,还能自己作词,自己作曲。

生:我的偶像是成龙。

师:成龙是他的偶像,武功高超。你是崇拜他的武功吗?

生:我还崇拜他经常给灾区捐款。

师:成龙不仅是功夫明星,还是慈善家,著名的慈善形象大使。德才兼备的成龙是他的偶像。你的偶像呢?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爱迪生。

师:为什么?你举几个例子说说,爱迪生发明过什么?

生:他发明过电灯。

师: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恐怕灯火辉煌的光明会推迟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们就会仍然生活在黑暗当中。他崇拜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生:我崇拜湖人队的科比。

师:科比?我不了解,你介绍一下。

生:他是湖人队的一名猛将,算是后卫。

师:他是什么明星?

生:篮球明星。

师:他崇拜科比。同学们,你们有的崇拜歌星,有的崇拜功夫明星,有的崇拜发明家,有的崇拜球星。今天啊,孙老师推荐一位你们必须崇拜的人,谁呢?

二、谈论孔子,聚焦人物

师:(板书:孔子)你了解孔子吗?为什么要崇拜孔子呢?你不了解他怎么崇拜他呢?

生:因为孔子在55岁时周游列国,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最出名的有72人。

师: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弟子,72位贤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要崇拜他。

生: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所以,我们要崇拜孔子。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孔子是个

思想家,他是全球十大思想家

之一。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思想家呢?就是他产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能影响一个民族,影响人类的发展进程。他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后人的行为。

师:正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和创始者,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孔子,崇拜孔子。从哪些渠道了解孔子呢?你们知道吗?孔子离我们那么遥远了,我们从什么渠道了解孔子呢?你说。

生:我们是从《论语》这本书里了解孔子的。

师:真好。《论语》这本书(手指屏幕)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就是记录了他的思想。2005年,我到英国去考察,住在旅馆里面,发现旅馆床头柜上有本厚厚的书,一看是《圣经》。问服务员,服务员说这本《圣经》是送给每一位住店的旅客的。西方人几乎每个人都读《圣经》。西方有《圣经》,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圣经”呀?有!我告诉你们,《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读我们自己的“圣经”。今天这堂课,孙校长就和同学一起走进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三、创设情境,学习“开学

典礼”

师: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孔子学院的杏树下,静静地等待他们的老师——孔子,来给他们做开学典礼的讲话。只见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们,向他们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眼睛看了看下面的弟子。有的弟子朝着孔子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意;有的弟子眉头紧锁,不理解老师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看到大家不同的表情,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回他的书房。弟子们等孔子走了,就纷纷议论起来。一个叫子禽的弟子问子贡:“子贡呀,老师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子贡也问他的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这三句话。跟老师读这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起。(课件出示这三句话)

生:(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请男同学读一遍,子

曰,起。

(男生齐读)

师:这三句话的意思,你们懂吗?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相互讨论)

师: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三句话的?谁来交流?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是,学习以后温习,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第一句,这是他的理解。第二句呢?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师:“志同道合”这个词说得真好!第三句呢?你来。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做法吗?

师:说得真好!三句话理解得很好。我们再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子曰,起。

(生齐声朗读)

师:古代的“学”字和我们今天的“学”字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看看古代的“学”字怎么写。(板书:■)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手,这两个叉代表知识和智慧。一个长长的东西把下面遮住了,遮住的是什么呢?你们看看,下面像什么?

生:像一个在读书的人。

师:像一个儿童。孩子的头呀都是大大的,告诉我们什么呢?小孩子生下来,是有东西把他盖住了,蒙蔽住了,所以我们讲小时候的儿童叫蒙童,小学教育叫启蒙教育。要教孩子们学什么呢?要教孩子们一只手伸出来去接受知识、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一只手学着把盖着的东西掀掉。这就是古人之“学”。(一边指着板书做手势,一边讲解。)古人把学哪些东西都称为“学”呢?你猜猜看。

生:古人不仅学知识,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你不知道的,都是学。

师:生下来,学吃饭是学,学走路是学,学做人是学,学骑车是学,学游泳是学,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学语文,学数学,对不对呀?所以这个“学”,是广义的学。我们读一读。

生:(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他的弟子子禽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书房和孔子探讨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学习是很快乐很喜悦的。可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子禽认为,经常学习、经常温习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同意孔子的观点还是同意子禽的观点呢?你们讨论讨论,看谁能说服谁。

(生相互交流)

生:我觉得孔子说得对。因为学习完了就复习,这样考试的成绩就能提高,自己能够扎实地学到知识。

生:我的观点是孔子说得对,我们学习后按时温习,长大了就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生:我的观点是孔子说得对。我们可以联系到一句话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之后,你就懂得第二层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学习之后的复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师:哎呀!(脸上略带笑意)这真是个小孔子。他把这句话和后面一句话联系起来了,为什么学习经常温习很快乐呢?因为温故而知新,能够知道新的东西,能够做老师了,就是很快乐的。快乐在哪里呢?我们接下去看第二句。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赶来,就感到特别快乐呢?说给我们听听。

生:有朋友从远方来,有共同话题,就可以共同讨论、共同交流,这是很快乐的事。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会跟你交流什么呢?

生:交流一些自己生活上的问题,学习上的事情。

生:既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他们两人的习惯是一样的,他们交流的是同一个话题。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说习惯一样,是什么一样?

生: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生:性格比较相同。

师:还有什么相同?最重要的相同是什么相同?

生:他们的志向相同。

师:等你有了学问之后,你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那么远的远方赶来和你交流。如果你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要学习啊!学习是快乐的,他会给你带来朋友。第三句,女同学齐读。

(女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是比较难理解的,是什么?

生:愠。

师:“愠”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比较难懂。

生:我觉得“愠”是生气的

意思。

生:我觉得“愠”是怨恨的

意思。

师:那“不愠”呢?

生:“不愠”是不生气。

师:心中生气,心中怨恨。所以它是什么偏旁?(板书:愠)

生:竖心旁。

师:温习的“温”,三点水改为竖心旁。跟人的心情有关系,心中生气,心中怨恨别人,叫“愠”。前一句中的“说”,同今天的“悦”,(板书:悦)“喜悦”的“悦”一样,也是竖心旁。学习是个人的事,心中喜悦,都是反映人的心情的,所以是竖心旁。

师:哎呀!子禽又去问孔子了。“老师,你整天叫我们学呀学呀,我们学得有本事了,学了一身的学问了,可是人家不用我们。你游历了多少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君主都不用你,都不懂你,都不理解你,你还叫我们心中不生气,不怨恨人家,我做不到。人家不了解我,人家不重用我,我就要生气。”你同意谁的

观点?

生:我同意孔子的观点。

师:说说理由。

生:最后一句“不亦君子

乎”,意思是“不也是君子的做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就是君子的做法。

师:如果生气呢?

生:如果生气了就不是君

子了。

师:如果生气的话,就还没达到君子的境界。一个君子,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仍然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不生气,不怨恨,这是君子的境界。很高很高的,一般人都做不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向往之,追求之。我们一起把第三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看到了吗?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喜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生气,也是要内心平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快乐。(板书:乐)这三句话都是教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生:这三句话是教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

师:说得好!

生:我觉得这三句话是教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

生:我觉得是教我们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生:教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师:正直的、快乐的、乐观的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要教我们学习做人。他没有讲语文,没有讲数学,他讲要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快乐的君子,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才是儒家文化最根本之所在。大家背一背,好好体会体会。

(生放开声各自背诵并齐声背诵)

师:我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不仅讲要做怎样的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的这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这三句话都很

精练。

师:精练!这是孔子语言的一大特点。你真了不起,你能看出精练,我能看出你内心思想精辟,精练!真棒!一句话顶一百句,这就是孔子的语言。

生:孔子的语言很押韵。

师:呀?你从哪里能看出

押韵?

生:“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你真了不起呀!“说乎、乐乎、君子乎”,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你的乐感特好,你读给大家听听,把这个韵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多好啊,有音乐感!孔子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生:孔子的语言对仗,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

师:从哪里能看出对仗呢?

生:“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以及他的结尾“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这是孔子语言的特点。(板书:不亦……乎)“不亦……乎”,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不也是君子吗?都是什么句式?反问的句式,排比的句式,语言多么富有文采,读起来特别容易记住。你发现还有什么特点?

生:孔子的语言结尾常常加上“乎”“也”等字。

师:古人的话有“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语气词,所以讲话时,用上一个语气词,能加重你的情感。《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口语化的语言很有生命力哦!我们再一起读读,把孔子的语言一起读出来。

(生齐声朗读)

四、对话交流,体悟“学习

之道”

师:是呀,孔子的开学典礼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球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中国的“圣经”!

师: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又响起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开始了,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孔子来给他们上课。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入教室,走到讲台前,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板书:学习之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都是来干吗的呢?都是来向我求学问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学习呢?今天第一堂课就和你们讲学习的道理、学问的

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五句话。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这五句话都是围绕着“学习的道理”来讲的。你对哪一句话特别有体会?

生:我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理解。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们班有49个学生,48个同学都是我的老师,他们各有各的优点,我要吸取他们的优点,改掉自身的

缺点。

师: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名字告诉大家。

生:我叫赵润澜。

师:润澜,润澜,当代的孔子,小孔子。(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这叫三人行。润澜,他叫什么名字?(指着其中一生问)

生:他叫查博诚。

师:他身上有什么优点可以让他做你的老师?

生: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

师: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对呀?

生:是的。

师:他叫什么名字?(又指着另一生问)

生:他叫缪景昊。他的奥数学得非常好,有一股钻研的

精神。

师:奥数好,有股钻研精神,这一点可以做你的老师?

生:是的。

师:他们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呢?有没有“不善者”值得你反省和改正的呢?

生:我觉得缪景昊有一点调皮,我有时也调皮。

师:这一点要“其不善者而改之”。查博诚呢?

生:查博诚有时候粗心大意,我有时候也会。

师:她从别人身上看到了优点和缺点,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板书:择)润澜,当代的小孔子,掌声送给他们。(师生齐鼓掌)

师:真好!对孔子的语言领会得那么深刻。我们把润澜有体会的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润澜对这句话有感受,你对哪句话有感受呢?

生:我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受。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学习了不思考那我不就危险了吗?思考了不学习,脑袋也危险了。

师:“罔”是什么意思?

生:迷惘。

师:迷惘,糊涂,学习了但你不思考,那不就稀里糊涂吗?只思考不学习,你的脑子变得怎么样了?

生:变得危险。

师:为什么只思考不学习就变得危险呢?

生:我们会容易受骗。

师:整天在家想啊,翻过来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转过去也在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整天在思考天掉下来怎么办?你们说天会掉下来吗?

生:(齐)不会。

师:这叫杞人忧天。为什么他会担心天会掉下来呢?因为他没有知识,他不学习,对不对?所以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得危险了,就会杞人忧天。学和思要结合,缺一不可。(板书:思)

生:我对最后一句话有感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子贡问老师,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呢?您是天才吗?孔子说:“非也,非也。”不是,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好古”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古代的文化。

师:“敏以求之”呢?

生:敏捷而勤奋地学习。

师:子贡懂了,原来他的老师“好古”,(板书:好古)喜欢古代的文化,所以才那么有文化思想。你是“好古“还是“好今”呢?(板书:今)

生:我认为两个都要喜欢。

师:请讲理由。

生:要了解古代的也要适应现代的。

师:他和孔子一样的经典、精辟。要了解古代,也要喜欢

现代。

生:要“好古”,古代文化是传承下来的,是经历过历史风霜的,是不朽的东西,所以要“好古”。

师:古代的文化是大浪淘

沙,留下来的全是精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考验,怎能不“好古”呢?你是“好古”派的小孔子。

生:我“好今”,但也“好古”。“好古”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礼仪之邦,现代有些人没礼貌。我“好今”,就是要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做一个既有礼仪又有知识的现代人。

生:我们通过古代的文学,了解许多古人的经验;也要“好今”,我们要与时俱进。

师:你还喜欢哪句呢?

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到知识要温习一下,才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

师了。

师:你能举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例子吗?

生: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复习,一边复习,一边还要理解老师没有讲解到的知识。

师: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可以领略新知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你也可以做老师了。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论语》,今天我们再学叫“温故”。小的时候我们学过的知识,到了大学之后再去学,这叫“温故而知新”。这样,你就可以做我的老师了。(板书:温)把剩下的最后一句读一下。

生:(齐)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师:你们尝试一下“不耻下问”。

生:“是以谓之文也”的“谓”是什么意思?

师:“谓”是称呼的意思。

生:“耻”是什么意思?

生:耻辱的意思。

生:“敏”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好学的意思。

师:“是以谓之文也”,“文”是什么意思?

生:是有文化的人。

生:“文”是一个人的称号,那个人叫孔文子,是孔子的学生。

师:(脸上略带欣喜)哟,你懂得不少。有一个故事,魏国有一个大官,叫孔圉,他去世之后,后人给了他一个称号,称他为“文”。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叫“下问”。(板书:问)你有过“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过吗?

生:在体育课上我们学习跳远,男生比女生跳得好,女生向男生请教怎样能跳得远,有什么技巧可以告诉我们。

师:这叫“不耻下问”?还有没有?

生:四年级时,有一道数学题,别的同学都懂了,而我不懂。我问了杨宇凡同学,杨宇凡仔

细解答我的问题。这叫“不耻

下问”。

师:向同学问是“不耻下问”吗?也不是。向谁问是“不耻下问”呢?

生:平时我喜欢拼航模,我比弟弟拼得好,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怎么都没弟弟拼得好,于是我向他请教。

师:向弟弟问,向幼儿园小朋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样的请教一点都不感到难为情,一点都不感到羞耻,这样才叫“不耻下问”。这才是有学问的人,有品行的人。所以我也经常向同学们请教,因为你们“温故知新”,因为你们“三人行”中也有我的老师。孔子的语言真的要好好品味呀。

五、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师:孔子的语言、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他的语言化成了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语言变成了成

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具有思想魅力的语言,具有文采的语言,才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延续下去,孔子的话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经典的语言不要读吗?不要诵吗?大家来背一背,诵一诵。

(生先各自背诵,师生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师:今天学习了“学习之道”。学习要喜‘好,要有选‘择地学,学习要有‘思考地学,学习要经常‘温习,要不耻下‘问,要快‘乐地学习,这才是——学习之道。(边说边手指板书)孔子的语言穿越时空,孔子的语言温暖着我们,孔子的语言不仅要吟诵还要传唱。让我们在美妙的《论语》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让我们世世代代诵《论语》、唱《论语》吧。给大家听首歌。(课件出示歌词)

(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第二段生拍手跟着音乐唱。)

师:我们全球人都要做孔子的粉丝,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崇拜孔子,学习孔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下课。

【教后所思】

我在课前曾绞尽脑汁地想小学生的《论语》怎么上,踱过来踱过去地想——难!为什么?因为孔子和弟子的交流是只言片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深奥、久远。让孩子们学,孩子们觉得枯燥,觉得你在讲大道理。我也不可能像于丹那样站在讲台上讲《论语》故事,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那是成人学的,我不可能让孩子坐在下面听我讲40分钟,所以我教儿童学《论语》有这样几个理念:

1.教学一定要有情境。把孩子们带到远古的孔子学校情境当中去,所以我就创设了课堂上的“当当当”的钟声,创设了“开学典礼的情境”,创设了“孔子第一堂课——学习之道的情境”。把孩子们带到情境当中,孩子们就不觉得枯燥了。

2.要让孩子和孔子对话,和《论语》对话。教育专家崔兰老师说,新课标当中有个理念就是“对话”理念,文本对话就像是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所以要让孩子们向老师提问、探讨、辩论。对话过程中是“好古”还是“好今”呀?有“三人行”上台表演的对话,还有问题式的对话,这种对话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多种形式的对话,让他们和孔子对起话来,这样的教学他们才感兴趣。

3.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论语》课不能上得像讲大道理的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语言文字上的推敲和品味。例如:“不亦说乎?”“说”和“乐”的区别在哪里呢?“说”是内心的喜悦,“乐”是由内而外的快乐。有朋友来了,脸上要表现出快乐的神情,老朋友来了,握手,拥抱,请到我家里做客,要快乐。“愠”是什么呢?“愠”是内心的怨气、内心的怨恨,一个君子,不仅内心没有怨恨,外在的也没有怨恨,这才是君子。孔子的语言“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中这种“不亦……不亦……不亦……”是口语化,就像和孔子面对面对话一般。《论语》是把孔子的对话记录下来,把孔子精练、经典的口语化语言记录下来。

为什么我要上《论语》课?现在我们说的词汇是谁给我们的?我们的先人——孔子。“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孔子给我们的语言,我们可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宗啊!不能忘记中国文化的源头啊!源头在哪里?在《论语》,在《道德经》,在孔子、老子。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栏目叫《清明》,什么叫“清明”?天明地清叫“清明”,标题叫“慎终追源,热爱生命”。前年,中央电视台还有一档节目是用老子的《道德经》来贯穿中国文化的魅力,只要有人存在,老子、孔子的语言将代代相传。我们今天不仅要“好今”也要“好古”,回到语言的源头,学习那么经典、那么美妙、那么温暖的语言。

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是什么?是把我们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从《论语》传起,从孔子传起。

孔子是中国的符号,《论语》是中国的“圣经”。如果中国人不懂《论语》,那不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果语文教师不懂《论语》,那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师。这就是我教《论语》的一点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圣经》中的食品伦理研究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
《圣经》及其文学影响综述
再出埃及—— 《愤怒的萄萄》的《圣经》元素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