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的精彩命名

2015-12-02成尚荣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建构教材

成尚荣

任何事物都需要命名。命名其实是诞生一个新的概念,而新的概念的诞生则意味着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和理论建构的开始。命名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一个相当精彩的命名,是对语文、对语文教育的深刻认知和深度建构。命名者是特级教师孙双金和他的团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12岁以前的语文”闪烁着语文和语文教育的理想光芒,洋溢着对儿童、对儿童母语学习的无限情怀,以及命名者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还有那可贵的才情和创造精神。

我总觉得,我们应当对“12岁以前的语文”致以深深的敬意,并报以真诚的掌声。尽管它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但它似乎是一扇新大门的开启,那新鲜的空气涌来,那灿烂的阳光以新的方式又一次照射在语文世界里。

“12岁以前的语文”究竟怎么理解?它的价值、意义究竟在哪里?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文化启示和教育启迪?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这一组文章解读得还是比较准确的,也是比较清晰的。

其一,“12岁以前的语文”是语文教育的理念和主张——真正的儿童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真正的“儿童语文”。儿童期,是人生中最为生动、最为精彩的一个阶段。活泼泼的生命、多姿多彩的梦想、抑制不住的伟大的可能性,还有那幼稚中的深刻、可笑中的智慧,以及对母语的好奇和渴望,对于这些,我们的教育是否深悟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与他们的童年相契合,相连接,相融入了?回答是,我们关注了,但不深入;我们努力了,但方向还不够准确;我们开始改变了,但方式还不够灵活。这一切的一切,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是“语文课程地位性的缺失”“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语言习得规律性的缺失”。如果再往深处讲,是儿童学习母语规律的缺失,是儿童的缺席。儿童不在场,小学还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小学语文还是“小学”语文吗?还是语文吗?

基于对小学语文教育对象——儿童的追问,“12岁以前的语文”把小学语文罗盘的指针牢牢指向儿童,让儿童在整个语文教育的坐标体系中处在核心地位,让儿童站在母语教育的中央。“12岁以前的语文”追求的是真正的儿童自己的语文。不仅如此,“12岁以前的语文”突出“12岁以前”,所强调的是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定规律和认知风格,必须关注儿童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关注必然会使小学语文教育更注重科学性,从经验层面向科学理论层面,也就是孙双金所说的,从“技”的层面向“道”的层面的改革。这正是“12岁以前的语文”的核心理念,正是孙双金和他的团队的语文教育主张,他们把对语文的追求投射到语文课程的建设中去,闪烁着他们一颗闪亮的童心。

其二,“12岁以前的语文”是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考和综合设计——贯通、衔接的语文课程。

所有课程到了学校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学校课程。同样的,国家规定的、国家审查的语文教材,到了学校,就成为学校语文课程建设,它必须前后打通,呈现一个开放的状态,形成儿童语文教育的大格局。大格局的语文,才会让儿童语文学习有大视野、大梦想、大追求。小学语文其实不小,这就需要我们有战略思维,进行整体思考和综合设计,建构学校语文课程体系。“12岁以前的语文”体现的就是这样的语文课程体系观。

首先,“12岁以前的语文”是儿童期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0~3岁,3~6岁,6~12岁。“12岁以前的语文”跳出了小学语文这一框架,在前瞻终身的语文学习,关注衔接。而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功能:0~3岁,建构基于倾听的家庭语文学习,让儿童健康度过语言发展的储备期;3~6岁,建构基于游戏的伙伴语文学习,让儿童在语言发展敏感期获得更好的发展;6~12岁,建构基于语言交往的学校语文学习,让儿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的语言学习得到优化。家庭语文学习、伙伴语文学习、学校语文学习,三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有了不同的名称;基于倾听、基于游戏、基于语言交往,三个阶段有了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表述仍可继续完善,但有了比较清晰的划分。显然,这是一种体系的建构。

其次,“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三种不同形态的语文。“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一个大概念,国家所规定的、所审定的语文教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它还包括其他两个部分:一是校本语文课程,一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语文课程。这样,国家语文课程、校本语文课程、教师开发的语文课程,三种课程形态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之所以建构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为了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形成学校语文教育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满足学生更丰富的语文学习和发展需要,改变一本语文书支撑语文教育界的格局,让三根支柱共同支撑起语文教育的广阔天空。这也体现了北京东路小学教师宏阔的视野。

再次,“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三块基石所组成的语文。这三块基石是:国学经典、古典诗歌、儿童文学。之所以称为基石,是因为它们是儿童语文学习、儿童语文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基础。无疑,国学经典是为了在语文教育中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语文教育有根、有魂,让仓颉造字的灵感不灭,让美丽的中文永远不老,让每一个汉字都讲述一个中国故事。无疑,古典诗歌教学是为了弘扬中华诗教的传统,当然不是为了培养小诗人,而是为了让儿童有诗意,一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一定要做诗。”包括儿童文学在内,这三块基石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让儿童有美的生活、美的人生。康德所言之“美非功利而愉悦,非概念而普遍,无目的而合目的”大概正是“12岁以前的语文”所追求的。

其三,“12岁以前的语文“是语文教材的优化以及所构建起来的教学范式——以自主学习为核心。

学校语文体系的建构少不了教材的建设。“12岁以前的语文”开始了语文教材的变革。0~3岁、3~6岁的语文课程教材正在酝酿中,6~12岁的语文教材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是整合,将国家课程教材与其他形态的课程教材打通,整合文本的核心内容,凸显文本的表达方式,突破单独教学,同时跨越单元前后的界限。二是把其中的校本课程教材形成自己的组织方式,由导读、经典选文、延展阅读三个模块组成。这样的组织方式,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是让教材活起来,把阅读和活动相结合,“娃娃国学院”成立了,小诗人走来了,好书漂流起来了,小作家诞生了等活动,让生活成了活化的教材。

教材编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这些教学方式的背后是与“12岁以前的语文”相适应的理念:不求甚解的国学诵读,广泛积累的诗词背诵,剧本表演的儿童小说阅读,仿创式的现代诗歌阅读,多种媒体互动式阅读……而这一切都是以儿童自主学语文为核心,以儿童快乐学语文为境界。

“12岁以前的语文”还只是在探索、完善的阶段,不过,它已显现了一种新的曙光,给它以高度的评价并不为过,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价值不只是在于语文本身,还在于它锻造了语文教师的品质:即强烈的课程意识、可贵的创新勇气和精神、较强的开发能力,以及建构的智慧。学生发展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这就是“12岁以前的语文”最大的成功。

在我看来,北京东路小学的语文教师都是“12岁以前的儿童”,可爱,可敬,可学。

(作者系著名教育专家)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建构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