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叠加效应分析

2015-12-02郝从容席婷婷

生产力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相府皇城重阳节

郝从容,席婷婷

(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古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它们同根同脉、相辅相成,不仅反映着相同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观念,也是地域文化不可分隔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民俗活动、手工技艺还是节庆传统,都来源于农耕生活,解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以古村落居民原生态的生活为依据,所以说古村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和物质载体的功能。[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平台,古村落其所处的空间环境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人们在体验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和“古色古香”的过程中,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集体的共同努力。而古村落作为一种聚落形态,村民们就构成这样一个群体,参与者会产生相应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这些意识和心理感知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自然环境、建筑设施等是古村落的物质外壳,那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古村落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古村落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古村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居民思想、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是古村落静态、实体景观形成和存在的佐证。

作为古村落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大大丰富和深化古村落旅游的内涵。一方面,增加古村落旅游的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当地人留下来,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古村落“空壳化”或“景区化”趋势,有利于古村落的活态化保护。

二、古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

基于以上关系,有理由提出在旅游开发中将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的观点。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角度,刘桂兰、刘楠霞在研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时提出了“原生地融入”的旅游开发模式,贾鸿雁提出原生地静态开发、原生地活态开发、原生地综合开发等模式,罗春培提出了依托型模式,杨洪、袁开国认为可采取景区依托式(原生态开发),王荻认为,古镇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主题深入式以及附着扩展式。龙先琼、蒋小梅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2]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原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解读,认为东道主居民作为旅游主体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呈现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建构。[3]从古村落开发的角度,季诚迁的博士论文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重新审视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整体性保护,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4]

注意到古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这一过程充分融入到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中,进而更好地促进古村落旅游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古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叠加的效益如何?以下将通过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三、古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叠加效益

(一)皇城村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皇城村基本概况。皇城村位于太行、王屋两山之间的沁河岸畔,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一代名相——陈廷敬故里,以保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建筑群而闻名。[5]从1998年修复保护和开发皇城相府至今,皇城村建成了一个由皇城相府、九女仙湖、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庄园、皇城小康新村5个景点组成、集历史人文、自然山水、科技农业、休闲度假、新农村样板于一体的晋城市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曾先后获得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尊老爱幼模范村、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十大特色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等20多项国字号荣誉和100多项省、市、县荣誉。

2.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皇城村所在的晋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虽以农业为主,但当地人崇尚教育,素有“耕读传家”之民风,故名人辈出、文化发达。春秋时期冶铁业兴盛,南北朝起手工业发达,明清到民国时期是南北方商品货运集散地。扎根于这样丰厚的经济文化土壤,故而皇城村也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建筑群交相辉映。

3.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展情况。皇城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始于2005年,以皇城相府文工团成立为标志,2006年开始上演八音会,之后陆续开展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表演和参与活动[6],包括:

八音会表演:每天上午十点至十二点在皇城相府藏兵洞前进行表演,每半个小时一场。表演者大多是景区文工团的团员,演奏乐器主要包括鼓、锣、钹、笙、箫、笛、管等。

九九重阳庙会:每年重阳节皇城村都会举行重阳庙会并开展登高、赏菊、制作九层重阳花糕、文化晚会等活动。

中国冶铁发展史博物馆:在皇城相府建立了中国冶铁发展史博物馆,主要通过图片、文字、模具、实体铁炉等方式,展示了我国不同时期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具体冶炼技艺,重点展示了犁镜的特殊制作工艺及特征。

旱船:皇城相府每天都会举行跑旱船等民间社火活动。

高平刺绣:皇城相府开展了系列文化体验和观赏活动,游客可以穿越百年,重回明清,亲自动手体验刺绣艺术。

传统“八八宴席”:皇城相府开发出“八八水席”等地方特色餐饮,形成了独特的餐饮文化。

(二)皇城村古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习俗”开发利用的叠加效应

表1 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1.皇城村重阳节概况

皇城村自古就有九月初九过重阳的传统习俗。据文献资料记载与古代诗文佐证,该区域最早在魏晋时期即有很隆重的过重阳的习俗出现。唐宋已成为遍及乡间的民风习俗和固定节日。至明、清两代,九九重阳、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蔚然成风。自1982年以来,皇城村积极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与“重阳节”有关的古建筑、登高处、诗文曲词、风俗习惯等,对传统民族节日“九九重阳”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皇城村重阳习俗”从2008年开始申报,2009年获得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之后继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于2011年6月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皇城村在保护与“重阳节”有关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同时,积极促进重阳传统复苏和发展。村里每年都会举行重阳节庙会,召开“敬老爱老表彰会”,并开展登高、赏菊、制作九层重阳花糕、文化晚会、品尝纯蜂蜜酒、山茱萸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重阳节已成为广大村民及游客喜闻乐见的民俗节会。2014年百年难遇的“双重阳”,10月2日,十一牵手重阳节,11月1日喜逢第二个重阳,皇城相府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又做起了“闰重阳节”的文章。

2.皇城村古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习俗”叠加的经济效益分析

图1是皇城村自2006年以来历年重阳节当天的旅游接待人数比较。鉴于2008年、2011年、2014年(第一个)农历九月九日分别是阳历10月7日、10月5日、10月2日,所以其旅游接待人数会受到十一黄金周的影响,所以不列入其中。

图1 2006—2014年重阳节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

由图1可知,总体来看,从2006—2014年重阳节期间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旅游消费者对重阳习俗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从侧面反映出重阳节对于皇城相府的旅游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尤其是2011年皇城村重阳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大幅度增长,说明皇城村重阳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前往皇城相府游览观光,扩大了皇城相府在广大旅游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增加了皇城相府的旅游收入。

图2是2012年、2013年、2014(闰)年度农历九月六日至九月十二日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的变化情况。分析图2可知,2012年、2013年、2014(闰)年农历九月九日分别为阳历10月23日、10月13日、11月1日,正值十一旅游黄金周过去之际,旅游旺季逐渐淡去,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变化起伏不定,没有明显的上涨趋势,但是三条折线大致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在农历九月九日这天附近形成一个极大值(函数在某个极小区间内,存在自变量取值x,且存在比其大与比其小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均小于x对应的函数值。那么此函数值称为极大值),换句话说,即2012年、2013年、2014年度重阳节前后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在农历九月九日出现最大值,尤其以2013年表现最为明显,充分说明在很大程度上,皇城村重阳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皇城相府的旅游有积极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古村落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叠加效应显著。

图2 2012—2014年重阳节期间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

上面提到2014年11月1日喜逢马年第二个重阳,皇城相府开展了“闰重阳”活动,由图3柱体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2014年11月1日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比以往历年都多,从具体数值上看,2014年11月1日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次7 249人,是2013年同期旅游接待人次的大约1.7倍,和次高值2012年的5 028人相比也高出了将近45%,由此可见,皇城相府“闰重阳”活动确实为景区吸引增加了不少游客的关注,无论在门票还是知名度方面都为景区创造了利益,为景区带来了经济利益。

图3 2010—2014年阳历1 1月1日皇城相府旅游接待人数

由上述对三张图表的分析可知,古村落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叠加确实能够为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景区的的旅游收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皇城村古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习俗”叠加的社会效益分析

(1)问卷设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皇城村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习俗”的叠加的社会效益。调查问卷1主要针对太原居民及论文调查者的亲朋好友等,发放地点为旅行社、居民区、学校等,内容是关于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简单问答,包括1个多选和6个单选。为了方便后期统计和对比,笔者选取了去过和没有去过皇城村的旅游者的问卷各50份进行了统计;问卷2是调查皇城村居民及旅游者对于皇城村重阳活动的感知程度,分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中立、反对和非常反对五个等级,发放问卷45份(调查问卷内容见附录)。

(2)问卷统计分析。问卷1统计了去过和没有去过皇城村旅游者对于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答题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问答正确率对比

第1题为多选题,正确答案是全选,按勾选三个以上选项的人数统计,由图可见去过的人数答对的比例远高于没去过的,2-8题为单选题,其柱体的高度显示,去过皇城村的应答者答对2-8题的人数比例总体高于未去过的人数比例,尤以第4题最为明显,高出47%,说明皇城村确实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此外,2、3、4、5、7题中涉及的非遗项目为皇城村近年推出的体验活动,6、8、9题为未开展活动的项目。由图4可知,两种类型的应答者答对开展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题目的比例相差较大,去过的明显高于未去过的,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确实可以促进游客真正了解、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古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叠加社会效益明显。第10题的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去皇城村的目的是参观皇城,较少的人表达想去看表演,两种目的兼有的较多,说明皇城相府的非遗表演和体验已经开始影响游客的出行决策,成为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

针对问卷2,先对其中的8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分别算出赞同率(包括“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中立率和反对率(包括“非常反对”和“比较反对”)(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整体上旅游者对于皇城村重阳活动的正面感知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有80%的旅游者认为“皇城村重阳活动的开展有必要”,而且调查者中没有人反对开展此项活动,充分体现出旅游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兴趣和喜爱,说明皇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进一步开发具有市场潜力;此外有60%以上的旅游者认为重阳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促进了重阳文化的进一步发掘和发展”、“提升了皇城村的知名度、竞争力”、“丰富了旅游者的精神活动”。对这几项持中立态度的旅游者比例都在25%~30%之间,反对率在7%~10%之间,说明重阳活动的开展为皇城村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75%左右的旅游者表示愿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朋友或游客”,表明皇城村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机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创新和再造[7],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和传承主体。

由此可见,重拾重阳习俗有助于皇城村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氛围,对内可以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下而上地提高该遗产的自觉保护,引发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对外可以提升皇城相府知名度、竞争力,社会地位与文化地位,使旅游者最大程度地领略重阳节文化,丰富旅游者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真正地了解、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从而树立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结语

古村落建筑遗产与赋存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叠加效益,古村落传统建筑景观是吸引游客参观的先入因素,而在叠加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后,这些物质景观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潜在因素,与古村落结合后,这种潜因成为推动古村落保护和古村落旅游的合力。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决定了其联合开发的必要性。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两者结合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除了原生态的简单利用之外,开发利用的形式创新将是该领域发展的方向,同时,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1]刘海红.胜芳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

[2]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12(8):14.

[3]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0(2):92.

[4]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伺寨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211.

[5]沁河古堡——明清北方最大古城堡群[N].山西日报,2015-04--21.

[6]田宏燕.皇城相府中的八音会表演[J].音乐时空,2013(16):43.

[7]张娓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4.

猜你喜欢

相府皇城重阳节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旅游搭台 文化唱戏 2019年山西省“免费送戏进景区”省级启动仪式在皇城相府成功举办
皇城相府网络关注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重阳节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边城雁不孤
济公传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