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语篇的语言艺术分析框架——《麦田守望者》的功能文体分析

2015-12-02王竹青苗兴伟

外国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霍顿守望者语言艺术

王竹青 苗兴伟

(1.青岛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青岛 266109;2.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1.引言

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功能文体学在文学语篇的研究中,把细致的语言学分析作为解释文本意义的有力工具,把文学文本的形式特征同语言的社会功能相联系,探讨语言表达层的证据如何通过意象表达层的符号表达文学文本深层次的主题,以及这个过程如何运作,运作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在功能文体学领域影响最大的是韩礼德的功能思想和分析方法,而韩礼德(1985)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前景化理论,提出了语言艺术研究的三层次理论框架,为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式。本文将以韩礼德提出的语言艺术三个层面为分析框架,对《麦田守望者》的文体特征进行功能文体学分析,从而揭示语言表达与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表达之间的关系,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学解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是以主人公霍顿自叙的语气讲述了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塞林格运用独特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霍顿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本文将依据Hasan的语言艺术研究理论框架,分析小说《麦田守望者》的三个层面,即主题、意象表达和语言表达,从语言结构描述入手,分析产生文体效果的客观依据——语言依据,重点是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入手,研究语篇的语言文体特点的规律和规则,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言表达的文体效果,领会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围绕小说的语言表达、意象表达和故事的主题对作品进行深层意义的解析。

2.语言艺术的三个层面

哈桑(1985)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语言艺术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设计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内部设计是相似的。语言是一个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位层构成的编码系统(Halliday,1985b;Halliday & Hasan,1985)。同样,语言艺术也包括三个层面:主题、意象表达和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就是运用语言资源表达意义的过程,是最基本的底层,为主题和意象表达服务的,要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象表达,应该从语言表达出发,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文体分析来揭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理解文学语篇中语言表达的意义是理解文学语篇意义的基础。主题是语言艺术作品表达的最深层的意义,是超越了语言表达的具体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关于“社会人”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看法和理论。语言表达和主题是通过意象表达联系在一起的。意象表达是由产生主题意义的符号系统构成的,前景化和语言模式的组合在这一层面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层提供“初级意义(first order meaning),为语篇意义的理解提供基础。而前景化手段和语言模式的共同作用赋予了初级意义更高层的意义,即二级意义(second order meaning)。因此,语言艺术作品中有两个语义层。第一个语义层产生于自然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使用,第二个语义层通过初级意义的前景化和重新组合产生于艺术系统。语言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语言模式的组合用来表达第二层语义,语言艺术的技巧存在于意象表达的层面上。

结合(韩礼德)的语言模型,哈桑(1985)提出了一个语言艺术的符号系统模型,见图1。

图1 Hasan的语言艺术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关系

哈桑(1985)认为语言艺术的根本就在于语言艺术的意象表达层。语言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语言艺术的技巧存在于意象表达的层面上,语言模式的组合表达第二层语义的手段。因此她强调语言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必要性,提出文学语篇分析应侧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功能,语言艺术分析的侧重点在于语言模式的组合,即不同的语言模式如何相互联系,共同为深层主题意义的表达服务。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只是为意义的建构服务,并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为特定语类中的语篇建构提供意义潜势。由于语言是建构意义的社会符号系统,通过分析作者选择的语言结构,可以找到语言形式与意义或功能之间的联系,从而阐释文学语篇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其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语言表达与主题

《麦田守望者》讲述的是一个叫霍顿的16岁男孩,因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的近两昼夜的流浪经历和内心感受。对霍顿而言,这是心底深处的一种精神体验,也是其孤独的根源所在。三天里,他见了不同的人,并努力与这些人交流,甚至经常靠说谎以求与人沟通,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然而最终“他没有能力与周围的世界建立真正联系,只好沉湎于内向的幻想”(丹尼尔·贝尔,1989:89)。他感到孤独、沮丧,只有通过谎言和幻想,为自己建构一个虚幻的世界。

塞林格为小说取名《麦田守望者》,是因为这是主人公霍顿的理想和追求,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保护和妹妹一样纯真的孩子,在他们即将坠入悬崖时,拉住他们,拯救他们。“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霍顿的理想源自他对现实世界——成人世界的厌恶和对童年的留恋。在霍顿看来,成人社会就是悬崖、灾难,充满了欲望、虚伪、自负和恐惧,这从他的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语言极具口语化、生活化,看似平常,却是有意选择。最明显的特征是作者打破了语法的常规惯例,采用了重复这一“过度规则”(overregularity)的文体策略,包括词汇和语法结构的重复,在小说中重复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前景化程度最突出,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突显了小说的语言和人物特色,强调了主人公霍顿感情色彩和风格,突出了小说的深层主题意义。

本文作者借助韩礼德语料库分析软件对小说高频词汇、词组和句子做了统计,发现小说中的几个突出现象:小说口语化特征明显,俚语使用频繁;贬义词和消极情感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句子结构松散随意,且通过重复加强语义(见表1、表2和表3)。词汇的重复出现从概念意义上是冗余现象,但在人际意义上却具有加强情感的作用,在语篇意义上具有强化信息的作用,词汇的失衡手段产生了生动形象的意象而前景化。而高频率出现的短句和松散句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直达明快,揭示了主人公霍顿简单、淳朴的个性,达到了很好的文体效果。

表1 高频口语词汇统计表

通过对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的语言粗俗,俚语和诅咒语使用频率高,如old使用频率高达每千词5.3次,goddamn每千词3.3次,hell每千词3.0次,guy每千词 2.3 次,damn每千词 1.7 次,而且词的意义模糊,不仅诅咒坏人坏事,“甚至在谈论温柔或优美的事物时,他依然使用这些词来加强语气”(李战子,1994:22-25)。霍顿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亚文化青年群体的一员,当时的大学生和高中生言行举止都不合常规,透露出对社会现实和世俗成规的强烈不满,他们使用俚语表明其相同的利益和志趣。而小说中俚语的反复使用起到了反讽作用,霍顿想做麦田守望者,他愤世嫉俗,蔑视成人社会的一切,然而他自己却也不能摆脱世俗,就连他的语言都处处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他的理想最终也只能是幻想。

在描写成人世界时,作者大量使用贬义词,phony及变体出现80次,频率达到每千词1.1次,lousy、bastard、stupid等词也都频频出现。霍顿所看到的成人世界的一切,包括校长、校友、同学、老师、杂志、电影中的男男女女、交往过的女孩子、哥哥的前女友、酒吧里的钢琴手、酒吧里的顾客、电梯工、演员、就读于常春藤学校的学生等这些成年人或年轻人,都是那么的假模假式,虚伪做作,这些词语的反复使用极具讽刺效果,突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势利、卑鄙、肮脏、愚蠢,凸显了主人公霍顿的对成人世界的厌恶和反叛情绪。同时也使单纯、可爱、心地善良的霍顿感到沮丧、痛苦、叛逆、绝望,所以霍顿悲愤“You never saw so many phonies in all your life”。depress、sorry、sad 等表达消极悲伤情感的评价意义的词汇传达了霍顿对成人世界的绝望,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表2 贬义词和消极情感词汇统计表

荒谬的现实终使他身心疲惫,精神几乎崩溃。去妹妹学校时看到写在墙上的脏话,几乎使他疯狂,他要杀了那个写字的人。因此霍顿决定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去保护像妹妹一样的天真孩子们,守护他们的快乐、单纯、真诚,温情与爱,避免他们摔下成人世界的悬崖,避免他们被虚伪、自私的成人社会吞噬。

在句子结构上,塞林格也采用了小句重复来加强文体效果。在叙述过程中,霍顿反复使用“I mean...”、“It/She really is”等小句来强调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如“I mean... ”小句重复了158次,既表明他对自己所要说的话很清楚,同时强调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含really的小句结构出现了112次,主要在“It/She/He/It/They really is/are”结构中,既突出了霍顿与人交流的困难,也让读者看到了霍顿的真诚和真实,其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小说中重复使用以boy开头的感叹句,并且以第二人称you称呼读者,都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表3 高频率重复的小句统计表

这些小句的反复出现,看似随意、松散,却意义深刻。霍顿看似随意的一问“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无奈,事实上,在他的世界里很少有人真的想这么做,整个社会、包括父母都不想去了解真相。所以霍顿说“People never notice it”,“ People never notice anything”,“People never think anything is anything really”,“People never believe you”,“He wasn’t even listening.He hardly ever listened to you when you said something”,“They never want to discuss anything”。这些重复出现的句子结构凸显了他与社会交流的困难,周围人可怕的冷漠与霍顿努力的沟通形成强烈对比,纯洁善良的霍顿自觉与社会格格不入,感到了被遗弃和无望的孤独,一度想要放弃努力,逃离社会,装聋作哑,不与任何人进行愚蠢的谈话,只用纸和笔跟人交流。

小说中句子结构的重复变化多样,时而变化词语,时而变化结构。这种既有重复又有变化的语言表达避免了单调的重复,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所强调的意义直指主题。如作者在描写历史老师时,这样写道:

(1)He started going into this nodding routine.(2)You never saw anybody nod as much in your life as old Spencer did.(3)You never know if he was nodding a lot because he was thinking and all,or just because he was a nice old guy that didn’t know his ass from his elbow(P:12)

句(2)和(3)重复了“You never... ”结构,与句(1)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扩展,内容相同,都是描写老师一个劲儿点头的毛病,但在语义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句(2)运用比较结构说明老师点头的毛病绝无仅有,句(3)用两个“because...”的从属句,以因果关系加强语义,表示霍顿对老师一个劲儿点头的毛病反感,他不理解老师一个劲儿点头是表示在动脑筋思考呢,还是由于他只是个挺不错的老家伙,糊涂得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霍顿本希望老师能够为他答疑解惑,然而,透过这段描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他对老师的失望和对人生的迷茫。福克纳说,霍顿的进退两难是不能找到和接受一个真正的导师或引导者来唤醒他对成年人的信任,这个处境精神上伤害了我们中的许多人,霍顿代表了我们的疑问和我们的需要。

《麦田守望者》的语言特色在于词汇、语法和意义层次上,“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1999:102)。词汇、语法系统在深层主题“促动”下产生意义。小说中大量使用重复词汇和随意松散的语法结构,通过这种违背常规的语言模式突出了霍顿的性格特点,表达霍顿与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

4.语言表达与意象表达

根据《辞海》的解释,意象就是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情感的载体,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用物象呈现出来。意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哈桑(1985)认为,语言艺术的技巧存在于意象表达的层面上。

《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运用明喻、暗喻、暗示和象征等形式,捕捉和表达人物心灵瞬间的震颤,同时又借助意象的重复出现,如鸭子、红色鸭舌帽等,把霍顿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呈现给读者,成功地刻画了霍顿内心痛苦矛盾的复杂感受、无奈的反抗和对人性美好的渴求。在意象表达上,所使用的语言平淡,事件简单,但是叙述细致,描写形象,取得很强的艺术效果,与小说的整体结构、人物的发展阶段和情景语境相联系,与小说的主题意义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图2

虚伪、自私的成人世界使霍顿非常痛苦,他喝醉酒后幻想自己的心窝中了颗子弹,幻想自己的葬礼,幻想那些虚伪的大人们安葬并到墓地看他,为他献花,而他却希望能有个聪明人干脆把他的尸体扔在河里什么的,别埋在墓地被死人包围着。而且在每次穿越马路之后,他总会有一种像是失踪了的感觉,“每次我要穿过一条街,我的脚才跨下混账的街沿石,我的心里马上有一种感觉,好像我永远到不了街对面。我觉得自己会永远往下走、走、走,谁也再见不到我了”。所以每次要穿过一条街,霍顿就假装跟弟弟艾里说话:“艾里,别让我失踪。艾里,别让我失踪。艾里,别让我失踪。劳驾啦,艾里。”等到走到街对面,发现自己并没失踪,霍顿就向弟弟道谢。对霍顿来说温柔善良的弟弟艾里就是真爱,霍顿需要的就是爱的拯救。

虽然现实世界使成长中的霍顿感到孤独寂寞、寒冷痛苦、厌恶一切,霍顿并没有放弃对人性美好的渴求。他也试图反抗,用那顶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的红色猎人帽向成人世界示威。霍顿最喜欢的戴帽子的方式是把鸭舌转到脑后,他知道这样戴十分粗俗,“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么戴了看去挺美”,“我就喜欢这么戴”。“这顶帽子的确让我心里得意。”当阿克莱告诉他这是顶人们打鹿时候戴的帽子时,霍顿说“这是顶打人时候戴的帽子,”“我戴了它拿枪打人”。语言简洁,却色彩鲜明,极具形象性,生动展示了霍顿叛逆的个性和内心世界。霍顿也有把那顶猎人帽的鸭舌转到前面戴的时候,“算是换个花样”,也有时脱掉那顶猎人帽,不让自己有任何形迹可疑的地方。正如霍顿所说“我那顶猎人帽在某些部分的确给我挡住了不少雨,可我依旧淋得像只落汤鸡。不过我并不在乎”。

小说中霍顿对中心公园里的鸭子找寻暗示了他对人性的探索与追寻。霍顿得知被学校开除后,去跟与老师Mr.Spencer道别时一边跟老师胡扯,一边竟想起了纽约公园中的鸭子。在这部分描写中,出现了几次文体转换,从现在时到过去时,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而复杂的“主句+从句”的排比结构“I was wondering...”、虚拟结构限定条件句“If it would be...”、随意的句子后缀“or something”,“or”,表现主人公内心无望的孤独和强烈的逃避现实的渴望。这些语言特征恰当地表现了霍顿幻想中的担忧,如果湖水结冰,鸭子将无处可去。而事实上,这恰恰也是他的处境,他自己就像那无助的鸭子,被学校开除,无处可去;被社会抛弃,无处安身。而他两次追问出租车司机关于在寒冷的冬天鸭子怎么办,该去哪里,遭遇到的都是漠不关心,第一位司机把他当成了疯子,第二位甚至非常生气,反问“他妈的我怎么知道?”“他妈的我怎么知道像这样的傻事?”成人们沉湎于自己的欲望追求中,无人关心、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霍顿最后一次找寻鸭子是晚上喝醉后,他要去中央公园看看鸭子还在不在了。在这一部分描写中,作者的语言非常简单,然而却蕴涵丰富的意象,且主题意义深厚。中央公园里漆黑一片,物化了霍顿心里的迷茫。尽管小时候经常去那里滑旱冰,对中央公园熟悉的就像自己的手背一样,然而霍顿却费了非常大的劲才找到那浅水湖。他越往前走,四周也越黑、越阴森可怕,(I kept walking and walking,and it kept getting darker and darker and spookier and spookier)。马上要步入成人社会,然而成人世界的种种令他非常失望,他迷茫地在黑暗中寻求人性的美好。霍顿“围着这个混账的湖绕了他妈的整整一周——事实上,我还险些儿掉进湖里——可我连一只鸭子也没看见”。就像他找不到鸭子一样,霍顿也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霍顿坐在公园长椅上冷得浑身发抖,头发结成一块块冰了。霍顿的心也发冷,他以为自己要死于肺炎。他想到了死去的哥哥Allie,想到下雨时,人们可以躲到车里,而Allie却不能,他感到悲伤不已。最后想起了妹妹Phobe,霍顿才鼓足了勇气活下来,走出公园,回到家里。妹妹是纯真、真诚和真爱的象征,妹妹的美好与成人的丑陋形成强烈对照,妹妹的世界是天堂,而成人世界是悬崖,因此他情愿做麦田守望者,守望那份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希望,文字之间的交相呼应和意象的运用对传递深层主题意义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5.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文体为“选择”,认为文体是受一定的情景语境的“促动”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的结果。任何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选择就是意义。哈桑(1985)提出的语言艺术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以语言为切入点,运用语言学手段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中前景化程度最高的词汇语法系统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领会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语言使用原则——选择就是意义。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S.Chatman.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Hasan,R.Linguistics,Language and Verbal Ar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5]Salinger,J.D.The Catcher in the Rye[M].England:Penguin Books Ltd.,1958.

[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89.

[7]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李战子.《麦田的守望者》口语特色分析[J].外语研究,1994(4):22-25。

[9]苗兴伟.《语言学、语言与语言艺术》导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0]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22-28.

[11]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2]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3-48.

猜你喜欢

霍顿守望者语言艺术
霍顿奇遇记
大桥上的守望者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守望者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汉白路的守望者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感恩的传奇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