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幼小衔接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2015-12-02徐竽
■徐竽
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当动力定型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变成了个体的一种需要,然后推动个体的学习活动。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学、乐学、会学,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将由小朋友的角色转换为小学生的角色,其学习的内容、节奏、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大班阶段尤其要注重幼儿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以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进行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
我园是小学附属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幼小衔接优势。围绕武汉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小衔接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内容,我们先后进行了《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调查》《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幼儿学习习惯教师指导策略调查》《家长对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教育观念及方式的调查》等,从调查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幼儿学习习惯方面
幼儿在各项学习习惯上存在较大问题,如握笔姿势不正确,修补图书、整理书包方面能力较弱;不能认真倾听同伴回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接受、采纳同伴的不同意见方面有待提高;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主动动脑筋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但对事物的鉴赏力及审美能力方面还较为薄弱;遇到困难时不能想办法坚持完成任务,经常半途而废等。
2.教师指导策略方面
现存的幼小衔接课程内容主要局限在数学、科学教育两个领域,集中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几个方面,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上,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桌椅按照小学一样摆放并排出课表,这种所谓的“幼小衔接”,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3.家庭教育观念方面
对于幼小衔接的态度方面,家长都认为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极其重要,认为需要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多数家长希望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但缺少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式,大多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部分家长未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或包办代替,或听之任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培养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幼小衔接研究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适宜的幼小衔接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把握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基本原则,更新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使幼儿园和家庭达成共识,采用有效的衔接方式,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帮助幼儿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二、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指导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也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遵循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从点滴小事做起,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1.环境熏陶,及时鼓励
环境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蒙台梭利关于环境的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激发儿童潜在的生命力,让儿童在活动中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他时刻提醒我们,环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把教育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才会敢于在群体活动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环境中规则内容的暗示对幼儿有启发作用,也易被幼儿接受,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活动中应重视多元化环境的创设,把学习习惯中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等隐性地渗透到班级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如红花栏、学习习惯小标兵评选、学习习惯好榜样宣传墙等,教师要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促成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注重细节,关注个体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例如,活动时认真听讲,使用完学习用品能马上收拾整理等。这些细节的习惯养成老师要抓住不放,持之以恒。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时,要求尽量细化、简单化,切忌要求过多,全面开花,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适得其反。由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学习习惯发展水平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个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训练,反复强化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因此,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耐心细致,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通过示范讲解、模仿练习、树立典型、督促评价、坚持一贯地加强训练,并反复强化,使习惯逐渐成为自然。
4.发现劣习,及时纠正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过程也不是永无错失和疏漏的。教育的错失和疏漏,可能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还有的时候幼儿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细致入微地观察,处处留意幼儿的言行,一旦发现不良学习习惯,就要第一时间及时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同时,教师必须加强对孩子良好学习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学习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正确的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下意识的行为习惯。
5.家园共育,协同配合
对幼儿来说,家庭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家庭教育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更能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沟通,通过家长问卷、家访、个别沟通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和表现,同时向家长宣传介绍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培养目标、方法,使家园双方取得共识,从而相互配合、同步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教师告诉幼儿在家要自己收拾学习用品,一般幼儿刚接受这一要求时会表现得很好,但时间一长就容易放松要求,学习用具不再自己整理,而是让爸爸妈妈收拾。教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就可以和家长一起商讨教育措施,共同引导、督促,强化正确行为,抑制错误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同时,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成员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合力培养。父母特别要做好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避免隔代溺爱。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能使各种教诲和规则不断得到补充和强化,使幼儿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巩固已有的好习惯。
我们园经过一个学年的课题实践,幼儿的学习习惯在后期有明显改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其具体表现为:能掌握正确的握笔与书写姿势,会修补图书,整理书包;能在教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能够与别人合作做事,有合作意识;会和同伴商量、讨论共同完成一件或一件以上的任务;能接受、采纳同伴的不同意见;认真倾听同伴回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学习时爱动脑筋,独立思考;喜欢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中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时先举手;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做事有信心,无畏难情绪,遇到困难能想办法坚持完成任务,不半途而废。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它需要幼儿园、家庭形成合力并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让我们齐心协力帮助幼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