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

2015-12-02孙华明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20期
关键词:鼎城区测报植物保护

孙华明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植保植检站,常德415000)

植物保护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植物保护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鼎城区植保工作现状

1.1 鼎城区基本情况

常德市鼎城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辖29个乡、4个街道、4个农林场,2014年末,全区总人口76.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64万人,耕地面积7.4607万hm2。鼎城区的优质稻、高品质棉、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被农业部纳入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范 (2008~2015年)》,是全国的产粮大县、产油大县、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2万hm2以上、油菜种植面积4万hm2左右、棉花种植面积1.3340万hm2左右、蔬菜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柑橘挂果面积6000hm2左右,年总产稻谷67万t左右、油菜籽6.5万t左右、皮棉1.8万t左右、蔬菜40万t左右。

1.2 鼎城区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情况

鼎城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兼有湿润的滨湖气候,具有光热同季、雨水丰沛、组合效应好等特点,十分适合于水稻生长,但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受气候、土壤和耕作制度的影响,加上有害生物的多样性和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频率高,危害损失重。以水稻为例,随着杂交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上单、双季稻混栽,为病虫害发生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食料条件。据鼎城区植保植检站统计,2005~2014年,全区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从49.28万hm2增加到60万hm2,增幅为21.75%;病虫害造成的稻谷损失从1.50万t增加到2.08万t,增幅为38.67%(表1)。

1.3 植保服务体系情况

鼎城区植保体系主要由公益性植物保护机构、病虫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药销售商三部分组成。公益性植物保护机构主要负责病虫预测预报、大面积防治技术指导,农药新品种、新药械和植保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鼎城区植保植检站现有工作人员10人,各乡镇(场、街道)农技站有从事植保技术服务人员50余名。病虫专业化服务组织是向农民提供病虫害承包防治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规模化、规范化、契约化全程防控服务。鼎城区现有7家公司型服务组织,从业人员1300余人。农药销售商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也提供植保技术服务,采取技物结合,为植保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鼎城区现有农药销售商600多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另外,农业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通过 “产、学、研”相结合,为植保新产品、新技术推进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2 植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公益植保体系不够健全,与农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实施,惠及了鼎城区全部的乡镇,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得到相应改善,但是,病虫预测预报没有专门的仪器设备。

队伍素质偏低。鼎城区植保植检站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均为2001年以前参加工作,已有15年没有新进农口院校毕业生。特别是乡 (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80%。同时在职人员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知识陈旧老化,更新滞后。

经费保障不足。每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病虫防治经费有限,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没有专项经费。部分乡镇农技人员为了生计还要兼做其他工作。

2.2 病虫测报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测报技术较落后。鼎城区常年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信息15期左右。随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病虫测报的装备和能力得到增强,监测预报也更加准确,但是,在实际测报工作中,有时仍然依靠 “灯诱、目测、手剥”来识别。

结构调整多样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作物种植品种、布局相对复杂。特别蔬菜病虫测报,病虫种类多,害虫世代重叠,且蔬菜种植种类多、播栽期不一、生育期不齐、间作套种多样化,均有利病虫发生,给蔬菜病虫测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异常气象灾害频发。近年来,全球异常气候越来越突出,极端气候频发,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频发,给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3 专业化统防统治尚处在初级阶段

运作模式不规范。鼎城区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始于2008年,2014年全区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31万hm2,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9.25%。部分服务组织因经营管理不善,效益偏低,扩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有些服务组织受机防队和自身管理能力的限制,有些地方没有实行全程承包防治,没有建立相应的机防队,只是提供药剂,在服务模式上打了擦边球。

行为监管有难度。湖南省农业厅出台了 《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暂行管理办法》,用标志授权来树立典型、打造龙头,用项目扶持来抓好管理、促进规范,日常监管的执法主体和执法依据不明确。另外服务组织在防治用药上有很大的自主性,使用禁限用农药现象仍然存在,监督范围广,管理难度大。

风险保障不健全。服务组织的风险保障意识不强,机防队员购买人身意外险上停滞不前;部分农户没有购买种植业保险,病虫和气象灾害损失风险加重。

机防队伍不稳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留守劳动力难以满足作业需求。用工成本上升,而且素质参差不齐,防治效果也难保证。因病虫防治效果达不到农民的预期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

2.4 执法监管力度不大

植物检疫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检疫基础设施薄弱,监测网络不健全,检疫检验仪器缺乏,对一些突发性和外来检疫性病虫的及时发现能力差,应急反应慢,控制能力弱。特别是种子市场经营主体多,无证调运现象较突出,监管难度大。部分干部和农民群众植物检疫法制观念不强,执法难度较大。

农药使用不科学。主要表现为病虫害防治方法单一,化学防治仍然是主要防治手段,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用较少。由于作物布局、种植品种、栽培模式、管理等不统一,有害生物发生更复杂,病虫防治时间难以统一,大型专业化防控器械难以推广。农村留守人员文化科技素质不高,病虫防治技术缺乏,盲目用药或是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现象较普遍。植保器械落后,老式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不足,跑、冒、滴、漏现象严重〔1〕。面对暴发性、突发性农作物生物灾害缺乏针对性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控预案。如2008年的稻纵卷叶螟,2009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2012年的稻飞虱等病虫大发生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农药市场监管难。农药经营网点多,布局分散,供货渠道多,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加大了执法监管难度。不按规定范围、规定剂量、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甚至使用禁限用农药现象仍时有发生,监管难以到位。

3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植保工作的思考

3.1 加强公益性植保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建设。以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县、乡两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充分发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防控网络,解决对农民信息传递慢、病虫防治难到位、暴发性危害难以控制的局面,从而提升植保服务整体水平。

加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建立植物保护从业人员培训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优化人员结构,把懂业务、素质高、能吃苦、作风扎实的人员调整、充实到基层病虫测报岗位上,保证植保人员的稳定性。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防止植保专业技术队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强化内部管理考核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植保队伍[2]。

强化经费保障。完善植保工作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植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预防、检疫、监督、诊断、疫区封锁、消毒、扑灭、无害化处理以及农药质量和残留检测等经费需要。

3.2 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发展

广泛宣传引导。组织引导农民加速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搞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引导,对从业人员加强安全用药、防治技术和药械维修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力争每个从业人员每年至少培训1次。

严格监督管理。对服务组织进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考核,指导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服务组织行为和物资监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不能做到全程承包或者防治效果不好的服务组织实行淘汰。

强化服务指导。及时将病虫信息提供给服务组织,帮助制定控防方案,指导农民搞好田间栽培管理,确保病虫防治效果。及时帮助服务组织解决服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的防效保险和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险机制,为专业化统防统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 转变植保服务方法

转变信息和技术传递方式。随着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快,传统的纸质载体经农技推广体系层层传递农作物病虫情报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作物病虫预报防治的要求。在采用传统的印发资料、召开会议、培训指导传递方式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加速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近年来,鼎城区每年在鼎城电视台 《民声鼎沸》栏目播出病虫可视预报节目5~7期,还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网站、手机报、微信等现代媒体,将病虫防治信息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搞好病虫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转变服务理念。在服务策略方面,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在服务对象方面,根据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在搞好大面积植保技术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病虫防治指导。

积极实施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 “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把植保工作由保产增收为主要目标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拓展。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等农药新品种和病虫防治新技术、新药械的推广力度,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技术,减少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指导农民选择品质优、抗性好的品种,搞好茬口搭配,推广健身控害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农作物自身的抗病虫作用的补偿效应;大力开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

3.4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认真贯彻实施 《植物保护条例》,严把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两个关口,加强有害生物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同时加强市场检疫监管的力度,充分发挥植物检疫对农业生产安全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格按照 《农药管理条例》规定,深入推进农药管理 “三项制度” (农药销售产品审查、农药经营条件审查、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规范农药经营行为。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抽样检测和执法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禁限用农药的行为。

加强病虫防治工作监管。按照 《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擅自发布农业有害生物预报、警报、农业生物灾害信息,推广未经试验、示范或者未经专家论证的植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不按农药规定范围、用药次数、用药量、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等行为的执法监管,确保病虫防治工作科学、规范、合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罗兴华.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思路.云南农业,2011,(4):42

[2]蔡贤明,韩群营.新形势下关于做好基层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湖北植保,2010,(5):38~39

猜你喜欢

鼎城区测报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鼎城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培育发展建议
综合流量法在金沙江下段水文测报中的应用
鼎城区:千名学生同竞技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鼎城区“产业立区”高档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成效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