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015-11-30舒少华
舒少华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教学方式也应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凸显语文教学的包容性。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这是很多老师教学努力的方向。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标的新要求,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课的经验来看,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来说很适用。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他们脑洞大开、激发潜能、激活记忆。开启心智的窗户,走进曼妙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探究性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重新还给了学生,这一点在教学中是重大突破。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比如说,课堂探究脱离生活实际,这是不可取的,老师在设置探究题目之前就要先估量好它的探究价值,以便让探究更有意义。探究还需要感悟作为基础,在思想上增加厚度才是我们探究的目的。
一、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性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创新,老师的提问需要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让同学们积极配合,我们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在这里,我跟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对于多媒体教室来说并不困难,比如说《口技》一文,我们可以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很多,在此以探究文章艺术手法为问题的切口,我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好谈论情境的问题,但是也不是不可以突破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到有关口技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口技者的技术,在此同时,带着问题去思考文章的艺术手法,为什么没有写口技者技术如何高超?文章又是以怎样的手法凸显主旨的?我想,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探究欲望。也许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老师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2.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对学生的尊重不只表现为课堂上的平等,我们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试想一下,一节课中,如果只是老师的自编自导自演,那么这还是教学吗?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我们转变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我们还需要信任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此时不应该急于去告诉学生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我们要选择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突破问题,毕竟全班同学的智慧是无穷大的。通过自身努力,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想这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3.课堂留白,传授学生探究方式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会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生怕漏掉了什么知识点,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是被广大学生所反感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比较倔强,如果他们不太喜欢你讲课,那么这节课你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所以找对方法,对症下药异常重要。当我们抛出一个探究性问题时,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们不要急着索要答案,不经过认真思考的答案,不是我们所要的,那么这个探究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给课堂留白,可以显示出一个老师的深度。当然在课堂时间并不是那么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问题留在课后,也方便同学们在课后查找资料。前人就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会学生很多的知识点,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利用手中和身边的资源,这样才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探究要讲求策略
1.用感悟作基础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作为支撑,在进行问题的探究时,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探究题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自己的论点能找出相应的论据,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学生的探究结果。感悟也不是人人都相同,初中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悟,在完成探究后,最好写上一篇探究报告或心得,当然,这不适合高频率的出现,毕竟初中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地写出来,在此,就看各位老师具体的操作方法了。
2.探究要富有挑战性
之所以称为“探究”,是有值得探索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老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之前,就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是否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2)是否传递一种正能量?(3)是否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4)是否值得我们去探究?这些就决定了我们探究的问题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说,我们学习完陶渊明的诗歌后,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探究性学习。“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方式与当今社会提出的中国梦是否冲突?”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探究,和当今社会主流接轨,也很富有挑战性,思维的宽度和厚度都具备。在进行问题的探究时,我们也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组,也就是正方和反方,让探究升级为辩论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利于探究的横向和纵向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要深入贴近生活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时,要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觉答案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有话可说,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在理解上不容易抓住作者的情感,学生也许只会把重心放在爸爸去世这一情节中,而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是“我”在慢慢地长大。对此,我们在一开始就应该抛出引导学生的话题:“同学们,你们长大了吗?你觉得拥有怎样的经历才算长大?”这个问题可以把文章的主旨信息包含在内,同时也是与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每个学生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享的故事有很多,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的学习,“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成长历程。”我相信这样的学习性探究学生是很乐意接受的。无需多少华丽的语言,用每个人的经历说话,同学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生活。当探究学习脱离生活实际,那么一切结论都是海市蜃楼,真正的探究要做到来源于生活,最终结论服务于生活,这才是我们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总之,语文课上少不了老师生动的语言,也不能缺乏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探究性学习,说起容易,做起难。在实战操作中有很多情况是我们不可预料的,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新课标要求,把探究性学习贯彻到底,用一份信念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我们所设的情境问题中积极思考。更多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需传授一定的方式,把课堂交给有想法的学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文课那片大草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幻旅程。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2]高桂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案例[J].新课程:中学版,2008(0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