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深处小水电
2015-11-30马素君
马素君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北省青龙县人民大办山村小水电,用电提水灌溉农田,使塞北山区过去一年只能收一季庄稼,变为全县十多万亩土地一年收两季,亩产粮食可超千斤,创造了“塞北地打出江南粮”的人间奇迹,全县人民在地区率先用电照明,用电作动力加工粮食,因此,青龙山村小水在当时被誉为“燕山明珠”闻名全国。笔者作为记录青龙历史、传承青龙文明的新一代档案人,查阅了大量的馆藏档案,实地调查了县内几处当年小水电旧址,走访了旧址周边十几位参与小水电建设的老人,收集到大量有关青龙县兴办山村小水电的相关资料,现梳理集录成文,以其全景展现近半个世纪前,青龙满乡儿女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
“自然条件阻挡不了我们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步伐”
青龙县地处燕山山脉东麓,辖区面积3510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环境里,青龙人民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日子。雨水调匀的年头,尚可填饱肚子,如遇大小“天灾”,便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一九六九年,青龙县人民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使家乡人民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按照党中央 “农业学大寨”的指示精神,向大自然宣战,向“山水开炮”,
一锹一镐、一锤一钻、肩挑背驮、全民参战,掀起了大办小水电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果,到一九七O年,全县已建成小水电二十七处,总发电量为三百五十三千瓦,到一九七四年的时候,全县建成中小型水库七座,一万方以上的塘坝二十五座,建成截潜流工程五十一处。水轮泵站五十八处,安装水轮泵八十二台,劈山开渠四百四十条。利用这些水利工程又建起七十五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二千零七十瓦。这些水利、水电工程为发展山区农业灌溉增加了水源和动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发展,使全县机电井从一九六九年的三十眼增加到二千四百五十八眼,扬水灌溉点三百一十四处,机井高扬一千零九十五处,共架设扬水管路二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米。水浇地扩大到十万零八千亩,并初步形成了小电网。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
在青龙县人民大办山村小水电的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
一九七二年,青龙县遭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井水干枯,河水断流,已建成的一些小电站的机器不转了。这本来是小水电这个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暂时遇到的问题。可是,随着问题的出现,一股冷风吹了出来:“小水电是劳民伤财的勾当,不如停办。”一场“停办”还是“办下去”的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展开了。青龙县广大干部、群众面对这场斗争,在电站工地上,在机房里,举办学习班,开展大讨论,通过激烈的争论,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况且兴办小水电事关青龙人民世代福祉,不仅不能停办,而且还要排除万难,大办抢办,将其办好。
认识统一了,干劲更足了,这给大办山村小水电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全县各级干部组成许多小分队,肩背行装,翻山越岭,分赴各个社、队,指导小水电改建、扩建。邱杖子公社水电站,在一九七二年建站时,由于抽水设备差,坝基粗糙,常年漏水不能发电。工作队与公社广大社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纷纷出主意想办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胆采用在坝内筑水泥墙的土办法,把漏水问题解决了,坚实的大坝屹立在峡谷之中,机轮飞转,马达轰鸣,小电站再次发电了。深山沟换了新貌,展现出了一幅:“高峡平湖荡轻舟,条条银线凌空走,颗颗明珠闪金辉,低水欢笑上山头”的新画卷。就这样,全县原有的七十六座小电站经过整修、扩建,充分发挥了效益,发电量提高了近一千千瓦,并且又有六十六座新的小水电站动工兴建起来了。小水电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县界举目瞭望,到处是电柱林立,银线交织,电动机欢唱着把清澈的河水送入银带般的长渠;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齐明,有线广播喇叭奏出了雄壮的歌声……
“人民群众是智慧的巨大储存器,是真正的英雄”
随着小水电站越办越多,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全县人民面前:部分电站发电量小,不够用;而部分电站发电量大,用不了。只有把小电站连接起来,建成电网,才能做到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为向国家电网输电创造条件。
建电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星罗棋布的小电站外,还要有一两个中型的电站做保证,才能形成稳定的电网。
发动起群众,就能攻克难关!县委发动广大群众围绕着建大型电站问题,又一次展开大讨论。县委集中了群众的意见,决定在水胡同建一座装机容量为一千三百七十五千瓦的中型水电站。万人大军又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赴到水电站工地前线。
搞中型电站,对于广大民工来说,都是第一次。而且一种技术力量和设备力量还差得很远。但是,有了群众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没有设备,水电战士自己造,没有技术,他们在干中学。在工程中,要修一条一千多米长、直径二点六米的压力管道,整个管道通过一座山。凿通这么一个山洞,如果从一头打最少也得五年时间,要分段打,以往经验只能打竖井,但出渣困难,也需要二年时间。工程进度是不容拖延的,怎么办?广大民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研究解决方案,他们大胆提出打斜井的办法。在山上开六个斜洞,这样,作业面大大增加,出渣方便,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整个山洞就准确无误地凿通了。经过群众的努力,难题都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办小水电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缺资金、少配套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青龙县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坚定地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
双山子公社瓦房大队头道河生产队只有四十七户人家,早想办个三千瓦小电站,但底子薄,力量小,一时办不起。有人说,办这么个小电站能花多少钱,向上张张嘴,就解决了。可是,这个队的干部、群众就是不张这个嘴。他们把办水电的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上,先利用稻田水渠的两米落差,安装了一台自造的水轮机,架起一个小草棚,搞米面加工,饲料粉碎,日积月累,攒了一笔资金,购置了水轮机和小发电机,建成一座二点八千瓦小电站。像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凡事“不等、不靠、不要”的典型在当时的青龙不胜枚举。
随着小水电的迅猛发展,水轮机、发电机的需要数量多了,同时,各地的水利条件千差万别,需要多种型号的机器,首先要造出这么多型号的模具。这对于县农机修造厂和电机厂来说,困难是很大的。造模具要相应地有一套设备,可是,他们一件也没有。面对重重困难,电机厂的工人们还是那句老话:“自力更生样样有,没有设备自己造。”他们群策群力,大搞技术革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自行设计和制造了一个高四米、锤头重六百公斤的夹板锤和一套加工磨床。就是这样,他们把一套套模具造出来了。工人们就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完成了全县小水电站多型号机组的配套生产任务,保证了小水电建设的顺利发展。
“丰功伟绩,荫泽后人”
青龙县人民大办山村小水电,使全县水利水电事业从无到有,有力地推动了山区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社办工业的开展,是青龙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全县在一九七O年夺得丰收的基础上,一九七三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四千一百一十万斤,全县四十三个公社,四百零四个大队,已有二十八个公社,一百零一个生产大队用上了自己发的电。大办山村小水电,加快了青龙山水林田综合发展的速度,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七十年代青龙人民大办小水电的胜利,靠的是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靠的是青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青龙人民在山区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兴办小水电的先进事迹是青龙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充分体现了七十年代的青龙人民为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激励着世代满乡儿女为建设实力、魁力、生态、和谐新青龙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昂扬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