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中的应用

2015-11-29黄钟琳杨滨王恺

颈腰痛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骨块后缘椎管

黄钟琳,杨滨,王恺

(1.北京市第二医院影像科;2.北京市第二医院骨科,北京10003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又称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1-4],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椎体后缘骨突与椎体分离,向椎管内突出,进而造成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等改变[5]。以往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病,对其研究愈发深入[1-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在本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08-2015-01我院收诊,经多排螺旋CT诊断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共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9~89岁,平均61.3岁。临床症状为腰痛、髋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或麻木、乏力,病程2周~20年,其中11例既往有外伤史。

1.2 影像学方法

采用GE 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T12椎体上缘至S1椎体下缘,扫描参数120KV,300 mA,层厚1.250 mm,螺距1.375:1,骨算法重建。原始数据传至GE AW4.3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以及3D重建处理。

2 结果

2.1 多排螺旋CT表现

本组3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病例均为单发,主要表现为:(1)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中央或略偏的局限性骨质缺损,其后方可见与缺损区形态、位置相对应的小骨块突入椎管,其位置超过椎间盘。骨缺损区密度与同层面椎间盘相近,缺损区边缘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2)35例中发生于L2后下缘、L3后上缘、L4后上缘、L4后下缘、L5后上缘、L5后下缘、S1后上缘的例数分别为2(5.7%)、1(2.9%)、1(2.9%)、6(17.1%)、6(17.1%)、5(14.3%)、14(40.0%)(表1);(3)骨质缺损区后方的骨块形态、大小与缺损区基本匹配,24例(68.6%)与病变椎体完全分离(图1a-1d、3a-3d),11例(31.4%)与病变椎体有细小的连接(图2a-2d)。骨块的形状大致分为窄条状(20例,57.1%)、类圆形(2例,5.7%),不规则形(13例,37.1%)。按照骨块的横径是否超过硬膜囊横径的50%分为小型和大型[6],分别有16例(45.7%)、19例(54.3%)(表1)。

表1 3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病例病变椎体分布及分型

2.2 并发表现

发生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同层面椎间盘膨出者26例(74.3%),中央型突出者6例(17.1%),旁中央型突出者3例(8.6%);同层面硬膜囊受压,继发椎管狭窄者19例(54.3%);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造成同层面单侧神经根受压者6例(17.1%),双侧神经根受压者7例(20.0%)。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而椎体后缘骨突与椎体分离是其主要病理过程。剧烈的体育活动、长期的压力负荷或者急慢性外伤都可以导致椎体后缘局部骨质的离断、后移。软骨板的先天缺陷可能是发生病变的基础。当外伤等情况发生时,髓核在应力作用下通过椎体终板的薄弱处疝入椎体内,对椎体后缘的骨突造成挤压,使骨突发生断裂、后移。多数学者认为,椎间盘病变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组研究观察到,所有发生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同层面椎间盘均有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这与该观点是一致的。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7],发病年龄广泛,可以发生于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可以有或者没有外伤史。本组病例中,既往有外伤史者有11例(31.4%)。多数患者以腰骶部、髋部疼痛就诊,部分患者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本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当患者出现硬膜囊、神经根压迫症状时应尽早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切除离断的骨块及突出的髓核[8],具体术式需结合多方面情况而定[9]。

3.2 鉴别诊断

(1)椎间盘纤维环钙化:多位于椎间盘中部的层面,钙化位置不超出椎间盘后缘,没有与之对应的骨质缺损及边缘硬化;(2)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退变形成的骨赘与椎体相连,基底部略宽,多数见于椎体前缘及侧缘,没有与骨块相对应的骨质缺损区;(3)后纵韧带、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多呈纵行窄条状,位置居中,上下可跨越椎间盘组织。黄韧带的骨化发生在黄韧带的特定区域内,可以两侧对称。韧带的骨化也不会出现对应的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及边缘硬化;(4)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质破坏、椎管内肿瘤、感染性钙化等病变:这些病变除了分别有各自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外,都不会出现椎体后缘缺损区与椎管内小骨块形态、大小、位置相对应的特点。

3.3 研究现状与展望

本病的命名尚存争议[10],有待进一步探讨。既往多数研究认为,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但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1.3岁,均伴有同层面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因此本病与腰椎退行性变的关系密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认为,多排螺旋CT及MRI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而CT对骨组织细节的显示优于MRI,价格也相对较低,因此CT是诊断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与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之间没有明确的鉴别方法,因此,多排螺旋CT检查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通过轴位扫描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位置及椎间盘、硬膜囊等部位的并发表现,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1] 曹来宾,曹庆选.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4):240-243.

[2] 王全平,陆裕朴,李明全,等.腰椎软骨板破裂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195-199.

[3] 郑晓辉,黄枫,陈建宏,等.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4):309-311.

[4] 朱树龙,张金坤,杜乃亮.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MSCT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95-301.

[5] 周志强,龙春琴,叶崇云.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5):70-72.

[6] Chang CH,Lee ZL,Chen WJ,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ing apophysis fracture in 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J].Spine,2008,33(16):1750-1754.

[7] Akhaddar A,Belfquih H,Oukabli M,et al.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 combined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dults:a 10-year experience in the surgicalmanagement of 87 cases[J].JNeurosurg Spine,2011,14(4):475-483.

[8] 郭勇,,苏莲英,谭伦,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J].颈腰痛杂志,2007,28(1):80.

[9] 张海波,王义生.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4,25(6):417-418.

[10]詹阿来.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MRI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3):162-164.

猜你喜欢

骨块后缘椎管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关键骨块技术联合解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23例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可吸收缝线结合Nice结在长骨干骨折游离骨块中的应用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