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敏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规律研究

2015-11-29魏新春吴建贤

颈腰痛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腧穴艾灸腰椎间盘

魏新春,吴建贤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6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腰椎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一侧或双侧脊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好发20~50岁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由于下腰部负重大、活动多,此症多发于腰4-5、腰5-骶1之间,占90%以上;随年龄增大,腰3-4、腰2-3发生的危险性同时增加。目前,更多学者认为5%~1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手术治疗,而以非手术治疗为临床治疗的首选。大多数此症患者会出现热敏点。热敏点是一种新形式病理反应点,是动态的、个体化的、激发态腧穴。热敏点灸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满意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灸疗法,表明热敏点是灸疗法最佳治疗部位。本研究通过热敏灸疗法与传统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旨在验证热敏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究灸位与灸量在热敏灸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分为灸位研究和灸量研究两个部分,每个部分60例。灸位研究分为热敏化腧穴悬灸组和非热敏化腧穴悬灸组,每组30例。其中热敏化腧穴悬灸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07±10.72)岁;平均病程(12.37±6.21)个月;非热敏化腧穴悬灸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27±11.53)岁;平均病程(10.33±7.11)个月。灸量研究分为个体化消敏饱和灸量组和传统灸量组,每组30例。其中个体化消敏饱和灸量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13±11.56)岁;平均病程(11.53±7.55)个月;传统灸量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53±11.44)岁;平均病程(10.37±9.79)个月。灸位和灸量两组临床资料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ffgt;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2.1 诊断标准 按照1997年的“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要求进行设计[1]。(1)疼痛部位好发于下腰部,并且向下肢有放射性疼痛;(2)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急性腰扭伤的急性发作期;(3)局部有局限性压痛点;(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均为阳性;(5)皮肤的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有改变;(6)脊柱有姿态的改变;(7)腰椎的正侧位X片提示有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的消失;(8)CT或者MRI提示有腰部椎间盘突出的表现。其中前4项是基本根据,第8项为确诊根据。

1.2.2 病情分级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按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工作能力特殊检查分项,就其程度按照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的腰痛评分表进行评分。将表中的评分结果累加后按下列标准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轻重程度,评分表总分为30分,病情程度分级轻度者总分≤10分,10<中度者总分≤20分,20<重度者总分≤30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3](1)符合上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并且为急性期;(2)年龄在18-65岁,男女不限;(3)所选择病例的要求均满足治疗之前临床症状评分积分值>10的患者;(4)患者本人愿意接受本课题研究规定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2 排除标准[3](1)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2)合并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腰椎管狭窄及占位性病变;(3)合并有腰椎肿瘤、感染、结核等;(4)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晕灸者或对艾灸排斥者;(7)未签署知情同意书;(8)一个月内接受过与本病相关的中西医治疗者;(9)某种原因未按规定接受或完成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表1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

1.4 研究方法

1.4.1 灸位研究热敏化腧穴悬灸组治疗方法 在热敏化强度最强的穴位实施温和悬灸,每日2次,每次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上限60 min,下限30 min),共治疗4天,于第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次,总共治疗18次,前7天是一个疗程,后7天是一个疗程,第一疗程后如临床痊愈可不进入第二疗程。

1.4.2 灸位研究非热敏化腧穴悬灸组治疗方法在患侧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实施温和悬灸,每日2次,每次每穴15 min,疗程同灸位研究热敏化腧穴悬灸组。

1.4.3 灸量研究个体化消敏饱和灸量组治疗方法在热敏化强度最强穴位实施温和悬灸,每日2次,每次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疗程同灸位研究热敏化腧穴悬灸组。

1.4.4 灸量研究传统灸量组的治疗方法 在热敏化强度最强穴位实施温和悬灸,每日2次,每次15 min,疗程同灸位研究热敏化腧穴悬灸组。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l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表2 灸位研究两组疗效比较

表3灸位研究两组症状积分比较(±s)

表3灸位研究两组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非热敏化腧穴悬灸组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

表4 灸量研究两组疗效比较

表5 灸量研究两组症状积分比较(±s)

表5 灸量研究两组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传统灸量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

3 讨论

热敏灸疗法是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之后提出来的一种创新性的艾灸疗法,凡是出现热敏腧穴的疾病,无论是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全部是热敏灸疗法的适应证。临床所常用的艾灸疗法已把激发经络系统感传现象,促进穴位得气作为提高疗效的标志。艾灸疗法此种感传现象往往就是灸法临床有效提高的保证。灸有灸感,虽然与针刺之后的得气感觉有所不同,但循经感传是艾灸和针刺疗法的共同特征。本试验研究所采用的腧穴热敏化灸疗法是艾灸的临床拓展应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周楣声教授已观察到了灸法能够有效激发循经感传[4]。循经感传是机体经气运行的外在表现,是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陈日新教授团队经过长达20几年的艾灸疗法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人体在患病或亚健康的状态之下,某些相关穴位会发生热敏化现象。只要出现热敏化感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就认为发生了腧穴热敏化[5]。

3.1 艾灸疗法安全性分析

灸位研究和灸量研究两个部分120例患者均未见晕灸、烫伤等不良反应。

3.2 灸位研究结果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多会出现热敏化穴位。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热敏化穴位灸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灸法,表明热敏化穴位是灸疗的最佳治疗反应点。有学者[6]的临床研究也表明疾病状态下艾灸刺激某些穴位可以产生穴位热敏化的特异性反应,高希言等[7]也发现,艾灸穴位处如果产生热敏灸感,则能提高艾灸疗效,由此可见热敏化穴位是疾病时最佳的艾灸治疗部位,可以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

在本课题的治疗过程中有很多热敏化现象,无论是热敏化腧穴组还是传统灸疗组均有热敏化出现。首先,各种热敏化现象一般都不会单独出现,往往有一到三种现象合并出现。其次热敏点出现的位置不一,有的符合腧穴定位,有的出现在腧穴附近,出现频率较多的热敏点在大肠俞、肾俞位置及附近,体现了腧穴热敏化出现部位与经穴不完全相符合的特点。施灸过程中发现,在环境安静,病人精力集中放松的情况下热敏化现象的出现几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即所谓病人的守神。同时也要求医生要守神,全神贯注的寻找热敏点,并随时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热敏点的强度及感觉的变化。与此同时,热敏点在治疗过程中并不是固定出现在某处的,有时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原热敏点不再有热敏化,而在其他位置出现新的热敏点,这时就更需要医者耐心的寻找。再次,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患者找不到明显的热敏点,只是在一处或几处灸时有舒服的感觉,治疗结束后也有一定的疗效。另有一些患者在治疗的早期灸感明显,灸效亦明显,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则很难激发热敏化现象。本人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几例特殊的热敏化现象即患者没有出现六种热敏化现象,而感全身微微汗出时疗效也很明显。

可见热敏穴位悬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优于传统悬灸,此灸位研究结果也同众多学者的研究[8-12]不谋而合,由此说明准确寻找灸位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的重要因素。

3.3 灸量研究结果分析

艾灸疗法只有达到一定的灸量,机体才能出现相应的治疗反应,而超过灸量时,机体的治疗反应又可能会出现“饱和状态”,可能是刺激的时间过长,使高级中枢神经兴奋转向了抑制状态。张英[13]采用不同灸治时程治疗阳虚小鼠模型,进行了不同灸治时程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结果发现灸5 min效果不佳,灸15 min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灸25 min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比灸15min效果好。大量的临床研究[3,14-15]说明“消敏定量”灸量标准对热敏灸疗法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灸量包括艾灸时间、艾灸温度、艾灸面积。艾灸温度和艾灸面积在临床是不好控制的影响因素,目前对这二者和灸法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甚少。而艾灸时间主要体现在整体经气水平激发时间的变通与感传时相的变通[16]。临床上常以完成激发经气、气至病所的三相感传为度,不拘千篇一律的时间,做到真正治疗剂量个体化。传统艾灸疗法治疗疾病时,一般只在特定的穴位上灸10~15 min,很多患者感觉很舒服但还没灸好的感觉。使用灸法的时候医生的手上没有像针法那样得气的感觉,要使患者有感传现象出现,必须在灸疗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次数以后,才会有感传现象的出现,但不是每位患者都有此种感传现象。艾灸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刺激,通过激发或者诱导体内固有的免疫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我们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认为艾灸热疗不是温度越高越好,一定范围内艾热刺激面积和疗效是正相关的,而到一定阈值继续增加刺激面积,艾热刺激的作用将不再增加。灸量是个体化的,热敏点要达到敏消量足的状态,需要时间数分钟到两小时不等,治疗时间如果太长,会明显的降低热敏灸的治疗效率。

热敏灸疗法的疗效是无容置疑的,已经充分的展示了灸疗学的特色和优势,但目前对其治疗的适宜病种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有的仅停留在简单的临床观察,缺乏严格的临床大样本的统计分析,特别是对热敏灸疗法的热敏规律及其科学基础研究还知之甚少,并且改进热敏化灸疗法的操作方法,以及灸量、灸位的研究也有待针灸工作者、传统康复者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与规律,以使热敏灸这种新方法在针灸康复治疗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三辑,1997.145.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4-77.

[3]易静,迟振海,曾利元,等.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灸量方案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1,42(337):69-70.

[4] 周嵋声.灸法对经络感传作用的探讨[J].中国针灸,1982,2(3):20-22.

[5]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6] 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7]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4):277-279.

[8] 付勇,章海凤,张波,等.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位30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3):34-36.

[9]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214-216.

[10]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517-519.

[11]蔡国伟,李静,李鹏飞,等.热敏灸热敏化腰阳关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1141-1143.

[12]黄河,章海凤,付勇,等.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689-2691.

[13]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20(10):13.

[14]谢丁一,迟振海,张波,等.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量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1,42(337):66-68.

[15]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45-48.

[16]陈日新.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时效关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56-58.

猜你喜欢

腧穴艾灸腰椎间盘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