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时序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
2015-11-29曹飞
曹飞
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时序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
曹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为了科学测度2004-2012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同步发展水平,构建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GM(1,N)及灰色GM(1,1)模型对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近十年来“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4年到2006年四化同步的耦合协调度为勉强协调,2007年到2012年为中度协调。最后,提出促进中国“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时序测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四化”之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普遍的认识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程度较低。“四化”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导致协同能力降低,并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在“四化同”背景下,构建一套客观、全面反映“四化”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剖析“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动态趋势,有助于掌握其中的短板、制约因素,从而为推动四化同步提供参考依据。
从文献的时序分析来看,四化同步是在一化、两化、三化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提出来的。关于一化分析方面,张克俊构建了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1];杨京英等利用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行中外对比研究[2];孙国华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及其相关测量指标进行了分析[3];辛岭等构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4]。关于两化分析方面的,有的是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研究,有的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研究,还有的是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研究[5-8]。
随着两化分析的深入,许多学者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或者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三者的互动关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9-14]。
相对于上述“一化”、“两化”或者“三化”研究,“四化”同步作为十八大后提出的新战略,文献研究较少。冯献、崔凯在对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剖析了四化同步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15]。在实证研究方面,袁晓玲通过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两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总结提炼出了“新四化”互动关系理论模型,并运用熵值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新四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和评价[16]。徐维祥以2010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LS通径模型和空间距离测度模型对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17]。熊巍运用距离同步度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1年“四化”同步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系统模型GM(1,N)对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18]。
从研究对象来看来看,尚未发现现有文献对中国国家层面的四化同步水平进行测度的文献;从指标构建来看,现有文献大多数指标比较简化,从而易导致信息丢失;另外尚未发现现有文献对四化同步的动态发展态势进行预测。本文正是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深化四化同步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四化”同步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托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而萎缩化,城镇化就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而空心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而传统化;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的劳动力、消费市场、生产原料就无法供应从而,从而导致城市化或者工业化难以为继,信息化会由于农村落后而无法推进最终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没有城镇化,那么工业化需要的集聚经济、外部效应及分工协作将失去赖以存在的空间载体,信息化会由于失去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消费市场而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则由于失去农产品和劳动力销售市场而萎缩。信息化是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信息化的推进促进了工业智能化、城市数字化和农业便捷化,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传送带、加速器。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来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又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四化”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18]。
(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数据来源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系统性、可比性、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原则,从多角度设计了“四化”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四者的发展水平,具体见表1。本文研究对象为2004年到2012年的中国四化同步,涉及的数据源于2005-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指标框架与构成
新型工业化以经济效益、科技水平、对外水平、节能环保四个维度12个指标体现;信息化评价子系统通过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信息人才、信息应用五个维度19个指标体现;城镇化评价子系统通过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四个维度20个指标予以体现;农业现代化评价子系统通过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固定资产、农民增收四个维度16个指标构成。其中表1中标有“-”号的指标表示逆向指标。
表1:四化同步指标体系构建
二、“四化”同步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一)“四化”同步发展测度方法
在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确定指标权重至关重要,需要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二者中选择。客观赋权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它根据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客观赋权法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复相关系数法等,本文采用熵值法。熵值评价法是一种比较客观(层次分析法比较主观)、全面(主成分分析法丢失部分信息)、无需先验结果(BP神经网络模型需要先验结果进行训练才能得出指标的相应权重)的综合评价方法。在信息论中,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是[19]:
(1)建立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有m个年份,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Yij为i年份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
(2)数据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采用极大值标准化Xij = Yij / Ymax;逆向指标采用极小值标准化Xij = Yij / Ymin
(6)求权值:
(7)计算各年份的综合得分:
(二)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20],参照赵媛等的研究方法[21],构造信息化(xx)、新型城镇化(cz)、新型工业化(gy)、农业现代化(ny)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表达式如下:
C=[cz*gy*xx*ny/(cz+gy+xx+ny)/4]1/2式(1)
D=[C*(α1* cz+α2*gy+α3*xx+α4*ny)]1/2式(2)
其中,C为耦合度,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最大,系统之间或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趋向有序结构;当c=0时,耦合度最小,系统之间或内部各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系统发展方向无序。为区分耦合过程中的良性和破坏性,笔者用协调度表示耦合的良性作用大小。式(1)中,C为耦合度,C∈[0,1)。当C趋向1时,四者关系处于最佳耦合状态;C=0时,四者关系呈无序态;0<C≤0.3时,四者关系耦合较差;0.3<C≤0.5时,四者关系呈现拮抗态,四者关系不稳定;0.5<C≤0.8时,四者耦合较好,四者关系基本稳定;0.8<C<1时,四者耦合好,四者关系呈高度协调态。式(2)中,α1、α2、α3、α4为待定系数,本文认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不存在孰重孰轻,因此α1、α2、α3、α4均取0.25。D表示耦合协调度,D∈(0,1),0<D≤0.4,为低度协调耦合型;0.4<D≤0.5,为勉强协调耦合型;0.5<D≤0.8,为中度协调耦合型;0.8<D<1,为高度协调耦合型。
(三)四化同步发展的影响因素灰色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四化”同步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灰色系统方法进行整体分析。相对于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统传统方法而言,灰色系统理论具有“小样本、贫信息”的特点,对于非线性拟合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涉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4个变量,故选择灰色系统GM(1,N)模型,该模型属1阶、包含有N个变量的灰色模型,能反映“四化”同步发展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以“四化”同步发展度D(0)i为系统特征数据序列,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B(0)=G(0)i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建立“四化”同步发展模型:
其中,-a为系统发展系数,bi(i=2,3,4)为系统驱动系数,通过系数bi可以看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对“四化”同步发展度的影响程度。如果bi>0,则表明该因素对“四化”同步发展度起促进作用;如果bi<0,则说明该因素对“四化”同步发展度度起制约作用。bi数值大小反映该因素作用程度的强弱[22-23]。为了进一步掌握中国四化同步的发展态势,利用灰色模型予以预测。灰色预测的优势在于需求的样本量小、而且对非线性系统具有良好的拟合与预测能力。具体建模过程及原理参见[24]。
三、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
(一)单项指标总体发展趋势
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2004-2012年,中国“四化”发展水平几乎都在逐年上升(个别年份除外)。其中,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起始阶段要高于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势头很快,到后期则表现为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水平领先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这一测定结论符合人们的常规判断。
表2:中国四化同步测度结果
图1:2004-2012年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二)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也是稳步上升,但上升幅度不是很明显。从耦合度来看,历年耦合度都在0.8-1之间,这只是标明为四化同步的指数比较高。但由于四化每一项指标的具体值比较低,因此耦合协调度就比较低。
图2:2004-2012年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三)增长幅度与离差系数。
从增长幅度来看,从大到小的顺序来看,依次是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度、协调度。于此相对于的是,离差系数的排序与增长速度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及信息传播群体的增大。
表3 :2004-2012年中国“四化”得分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年度增幅
图3:2004-2012年中国“四化”得分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年度增幅
(四)“四化”同步发展影响因素及灰色预测
根据GM(1,N)模型构建步骤,通过MATLAB编码计算,得到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GM(1,N)灰色参数,动态方程如下:
可以看出,中国“四化”同步发展自身发展指数为-1.0428,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驱动指数分别为0.2126、0.2910和25.0338,属于正向驱动因素,影响程度较大,而农业现代化驱动指数为-5434,影响程度较小,属于负向驱动因素。从前面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四化同步本身是四化步调一致性的测度,并不能反映那个指标好,那个不好。从前面的四化的各个增幅计算可知并结合前述的灰色驱动模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系数为正,恰好直观判断相符;农业现代化系数为负,说明农业现代化研究成为制约四化同步的关键因素。灰色预测方程及预测递归方程分别为:
通过MATLAB变成运算,得到a值和b值分别为-0.03995和0.4702,预测方程为:
表4:中国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度灰色预测效果
从表4可见,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中国四化同步的耦合协调度精度很高,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711%。进一步对2013-2019年中国四化同步的耦合协调度的预测结果分别为:0.686、0.714、0.744、0.774、0.805、0.838、0.872。可见,未来中国四化同步的趋势还是稳步上升的。
四、促进中国“四化”同步发展对策
通过对2004-2012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四化”的每一个“化”及四者同步发展总体水平一直稳步上升。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04-2006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2007年以来处于中等协调状态。根据“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因素及灰色预测,结合相关经济理论,为促进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根据“四化”同步发展阶段和相应驱动因素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城镇化支撑作用
应该在构建城乡一体的均衡财政制度基础上,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户籍福利实现城乡均等,实现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使农民的存量土地权利变为流量土地收益;从社会发展来看,要在进一步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同时,完善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大医院、中小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合理分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努力提高教科文卫水平;从基础设施来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和出行条件。通过城市绿化美化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从经济发展来看,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改开拓居民增收渠道,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二)发挥信息化驱动作用
信息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产业产值,优化信息资源,普及信息应用。具体来讲,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智能化程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镇建设的质量;加快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改善农民生活。
(三)巩固新型工业化引领作用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教训,通过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方式,提高工业效益;通过控制污染高、资源消耗大的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通过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集约度,提高科技水平;通过优化利用外资领域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从总量战略到结构调整,促进对外水平。另一方面,应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经济基础,从而发挥工业在四化同步中的作用。
(四)强化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单位面积灌溉比例和能源动力配置,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通过提升农业产量,提升农业效益;通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与总量提升,发挥更好的效益;通过开发、保护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劳务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将带来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给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合格的市民和消费全体,为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合格的信息人才。
[1] 张克俊,曾科.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35.
[2] 杨京英,杨红军.2007年中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J].统计研究,2008(1):25-29.
[3] 孙国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水平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0(5):36-37.
[4] 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1):646-650.
[5]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32(1):4 -16.
[6]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7):36-41.
[7] 张建新,段禄峰.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测度[J].生态经济,2009(12):67-70.
[8] 程丹,薛莎莎,郭丽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359-1361
[9] 尹成杰.关于“三化同步”推进的理性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8-12
[10] 陈锡文.工业化、城镇化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J].经济研究,2011(10):8-10.
[11] 陈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2011(6):35- 36.
[12] 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72-75.
[13] 吴振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7):101-105.
[14] 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2(2):8-13,110.
[15] 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269-273.
[16] 袁晓玲景行军杨万平班斓“新四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3(11):54-60.
[17] 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经济地理,2014,34(9):1-6.
[18] 熊巍,祁春节.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14(9):130-135.
[19]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20] ILLINGWORTH V.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 Penguin Books Ltd,2009.
[21] 赵媛,沈璐.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地理科学,2012(5):557-561.
[22] 吴晓旭.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1-7.
[23] 吴一平,陈素云,孙德中.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21:4528-4533.
[24]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6-129.
The Sequential Measure of and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China's 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CAO FEI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2004 to 2012, a comple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built. The level of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four modernizations" is evaluated and forecasted by the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model , grey system model GM (1, N) and the grey GM (1, 1)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four modernizations" has risen steadily in nearly a decade, the synchronous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reluctant coordinated from 2004 to 2006 and moderate coordinated from 2007 to 2012.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ur moderniz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iming measures.
F061.3
A
1008-472X(2015)05-0031-09
2015-04-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仿真与提升对策研究”(14YJC790004);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仿真与影响因素研究”(13D26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多元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7214546401)
曹飞(1974-),男,陕西榆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镇化、区域经济研究。
本文推荐专家:
王义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镇化。
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