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来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调查报告——以1983-2013年《朝日新闻》为中心

2015-11-29杨峻

关键词:朝日新闻走势负面

杨峻



改革开放30年来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调查报告——以1983-2013年《朝日新闻》为中心

杨峻

(北京语言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083)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对1983年至2013年间日本《朝日新闻》对我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朝日新闻》对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道数量减少,对军事、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灾难事故等方面的报道数量增加;整体上对我国的负面报道偏多,且呈负面报道增多、正面报道减少的趋势。这些结果映射出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给日本造成压力,日本媒体有意放大我国在军事力量、人权民主等方面问题。

中国形象;《朝日新闻》;定量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的腾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发展动态关注密切。日本是我国地理位置毗邻,两国之间历史渊源深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中国一直是日本最为关注的国家之一。那么,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来,日本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如何引导日本民众看待中国的呢?搞清这一问题,不但有利于改善中日之间的关系,消除误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营造国家的形象提出一些启示,从而实现国家发展的全球战略。本研究以日本《朝日新闻》为样本,通过分析1983年至2013年间的《朝日新闻》对中国方面的报道来明确日本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呈现。

一、相关研究综述

经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中,都有从日本媒体来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其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期刊论文方面

张玉以1995年至2005年间的《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分析对象,采用结构周抽样的内容分析法,分析了这10年间日本媒体涉华新闻,总结了这一时期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1]。研究结果显示,在日本报纸中,正面的中国形象较少,中性、负面的国家形象较多。

彭华新、欧阳宏生以《朝日新闻》2010年1月至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前后的报道为例,从传播现象、传播规约、传播效果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2]。研究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请示主题,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发作用于两国关系。

张秀强通过分析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中“Japanese as No.3 日中GDP逆转”系列专栏采访的内容,指出日本GDP被中国赶超以及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反应[3]。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迅速发展显示出焦急的心态和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也展现出日本力图通过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以加强大众教育,重拾经济大国的信心。

(二)硕士论文方面

荣元以福田康夫执政的一年为时间背景,以《朝日新闻》2008年1月1日至8月31日的涉华报道为分析样本,在对报道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外交等各方面的报道框架进行了分析[4]。研究指出,在报道基调上,《朝日新闻》能够用客观的笔调描述事实,整体上展现了一个最接近现实的中国形象,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负面基调的报道。

李雪以《日本产经新闻网站》为研究对象,从网站2010年涉华报道中,选取两会报道、世博会报道、中日渔船相撞事件报道为分析案例,对其报道主题、信源、标题、倾向性及负面关键词进行了内容分析[5]。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产经新闻网站》所构建出的是一个以负面为主的中国形象,热点负面议题主要包括人权、领土、国防、中国制造等;虽然涉华报道是以负面议题为主,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中国形象,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制度改革、国际社会影响力等领域。

李千晴以《朝日新闻》2006至2010年五年来中国报道为研究对象,采取抽样编码的方式对关于中国报道的选题框架、报道视角和基本态度[6]。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在日本的国家形象,宏观上受中日关系定位的影响,微观上受日本媒体自身采编特性的影响,媒体构建中国形象的偏差来自于不同价值和评价体系。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往曾有从上一节的研究概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研究都是以日本《朝日新闻》为对象进行分析的。众所周知,《读买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为日本三大综合性报纸,其中《朝日新闻》的发行量高位居第二,其读者主要为社会中上阶层人群,社会影响力较高,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相比,该报纸的立场和观点也较为中立客观。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朝日新闻》为样本,对其中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

此外,如上一节研究概述所示,迄今为止,有关日本媒体中中国形象的研究,其时间跨度基本在5到10年间。而对一个国家印象的形成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本研究将时间跨度扩展为1983年至2013年的30年间,选取这样的时间跨度更有利于看清长期以来日本媒体对有关中国报道的特点和态度。

三、研究目的、课题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课题

首先为了搞清从1983年至2013年的30年间日本媒体(《朝日新闻》)构建出的中国形象,本研究设置了以下研究课题:

课题1:30年间《朝日新闻》对中国哪些方面进行了报道?

课题2:30年间《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是否有变化?

课题3:30年间《朝日新闻》对中国报道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二) 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往往采取结构周抽样的方法对媒体报道进行研究,随机删减了一些报道。本研究为了对30年间有关中国的报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搜集了1983年至2013年的《朝日新闻缩刷版》中有关中国方面的报道。由于30年的时间跨度大、有关报道内容多,很难对报道逐一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仅从报道的标题入手,首先根据标题对报道进行了分类,随后从标题中呈现的态度入手将报道分为了正面、中立、负面三类,最后进行了量化统计。

四、研究结果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以搜集了198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朝日新闻缩刷版》中有关中国方面的报道。1983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共计372个月份,本研究共搜集到346个月份的报道,占总体93%,未搜集到的数据为1989年5月、1991年1月、2月、3月,1997年10月、11月、2008年3月、4月、9月,2011年1月、2月、4月、6月、7月、8月、10月,2013年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除去2011年和2013年的数据亏损较多以外,该数据基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经过统计发现,1983年至2013年间有关中国方面的报道共计14839条,月平均报道量约为42.9条,可以看出《朝日新闻》对中国方面的报道不在少数。

结合先贤研究的经验,笔者将所有报道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新闻报道的分类

根据统计,表1中各类别占报道总体数量的比率如图1所示。

图1:各类别占报道总体数量的比率

由图1显示,30年间来,《朝日新闻》在政治、经济、灾难事故事件、社会方面的报道所占比率位居前4位。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张玉、李千晴通过随机抽样方法的统计结果显示,日本媒体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方面的报道数量最多,而本研究对所有新闻报道进行了统计,发现《朝日新闻》对我国灾难事故事件方面的报道数量居多。这一结果显示出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即“坏新闻就是好新闻”。

除了灾难事故事件方面的报道外,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报道位居前列,三者相加约占报道总体数量的50%,说明《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着重在这三方面。笔者将这三方面的报道进行了再次分类,其结果如下所示。

1.政治类报道情况分析

政治类二次分类结果及各类别所占的比率如表2、图2所示。

表2:政治方面报道的二次分类结果

图2:二次分类所占比率(政治类)

图2表明,在政治类别的报道中,《朝日新闻》最为关心的话题依次为:领导人(17.1%)、政治立场/政策(16.5%)、人事变动(16.2%)、政治会议(14.7%)以及政局(11.4%)。由此可以看出,在政治类的报道中,日本媒体最为关注中国政治的走向。

2. 经济类报道情况分析

经济类二次分类结果及各类别所占的比率如表3、图3所示。

图3:二次分类所占比率(经济类)

图3表明,在经济类别的报道中,《朝日新闻》最为关心的话题依次为:金融(21.8%)、经济建设开发(19.3%)、贸易(12.8%)、经济政策和管理(11.9%)。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类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方面的情况。

3. 社会类报道情况分析

社会类二次分类结果及各类别所占的比率如表4、图4所示。

表4:社会方面报道的二次分类结果

图4:二次分类所占比率(社会类)

图4表明,在社会类别的报道中,《朝日新闻》最为关心的话题依次为:社会管理(22.6%)、社会现象和变化(18.6%)、娱乐(12.9%)、节日/庆典/活动(11.2%)。

(二)年度变化分析

根据表1的分类,笔者将30年间各类别的走势变化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1. 政治类报道走势变化

政治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政治方面的报道在1987年(37.8%)、1991年(35.4%)、1993年(30.3%)、1997年(29.7%)、2012年(29.2%)的报道数量居多,通过内容查证发现,这几年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局的变迁、领导人出现的问题上。例如,91年对苏联政变对中国的影响做了大幅度的报道,2012年对薄熙来事件做了多篇报道。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发现,在政治方面的报道数量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趋向减弱。

图5:政治类报道走势变化(%)

2. 经济类报道走势变化

经济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6所示。图6显示,经济方面的报道有三个波段,1984年(26.4%)、1992年(31.9%)、2004年(32.3%)的报道数量达到峰值。通过内容查证发现,1984年主要报道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开发,如油田开发、制铁、汽车生产等;1992年、2004年主要报道了经济建设开发和金融方面的新闻,1992年对股票、证券市场的筹备和管理有多篇报道,2004年对金融政策方面有多次报道。由图6可以看出,30年间有关经济的报道数量虽然波动较大,但整体也趋于下行,特别是2006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

图6:经济类报道走势变化(%)

3. 军事类报道走势变化

军事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在1984、1985年间军事报道较多,随后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到了09年以后,相关报道开始急剧增加。通过内容查证发现,1983年、1984年的军事报道中与中越战争相关的内容较多,而2009年以后的军事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国防、军备情况方面。这一情况与中国的实力不断增长,“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抬头以及近年来中日两国的领土之争有关。

图7:军事类报道走势变化(%)

4. 外交类报道走势变化

外交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8所示。由图8可见,外交方面的报道数量:1984年以后急剧下滑,这一情况与89年发生的“六四”事件有关,从图8可以看出,从1989年至1999年报道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1993年跌至谷底,一年之中没有相关报道。2000年以后,报道数量开始回升,2002年以后又开始逐步下滑。

图8:外交类报道走势变化(%)

5. 社会类报道走势变化

社会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9所示。由图9可见,有关社会类的报道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上升状态。通过内容查证发现,80年代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人口、社会管理、社会现象和变化方面。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类报道出现了关于贫富差距、环境食品问题、人才就业等方面的报道。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朝日新闻》对我国社会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并且关注度不断增加。

图9:社会类报道走势变化(%)

6.自然/动物类报道走势变化

自然/动物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30年间有关自然/动物方面的报道基本为下行趋势,说明《朝日新闻》对自然/动物方面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图10:自然/动物类报道走势变化(%)

7.文化/历史类报道走势变化

文化/历史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1所示。从图11可以看出,除2013年以外,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报道基本为下行趋势,说明《朝日新闻》对此方面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另外,13年的文化/历史类的报道是以系列专栏报道的形式出现,专栏题目为“红色的党精英(紅の党エリート)”,主要介绍党内精英的一些经历。这一专栏的出现,与我国领导人完成换代有关。

图11:文化/历史类报道走势变化(%)

8.科技医疗类报道走势变化

科技医疗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见,科技医疗方面的报道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每年的报道数量不超过该年报道总数的2.5%,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朝日新闻》不重视我国科技医疗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科技医疗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比较有限,还有待大力发展。

图12:科技医疗类报道走势变化(%)

9.港澳台类报道走势变化

港澳台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3所示。由图13可见,港澳台方面的报道在1983年(6.3%)以后逐步减少,从94年(4.1%)以后开始回升,00年(10.9%)达到了顶峰,随后又开始逐步减少。通过内容查证发现,83年的报道集中在香港主权问题和台湾问题(欧美及日本给台湾居民发行签证)上,00年的报道集中在台独的问题上(台湾发布的白皮书)。

图13:港澳台类报道走势变化(%)

10.民族宗教自治区类报道走势变化

民族宗教自治区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4所示。由图14可以看出,虽然2012年、2013年的数值有所回落,但是30年间有关民族宗教自治区的报道明显呈上升状态,特别是在2008(18.5%)年达到了峰值。通过内容查证发现,2008年的报道集中在新疆和西藏发生的动乱事件上。

图14:民族宗教自治区类报道走势变化(%)

11.人权民主言论自由报道走势变化

人权民主言论自由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5所示。由图15可以看出,报道数量在1989年达到峰值以后,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呈上升状态,特别是2010年后上升明显。

图15: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类报道走势变化(%)

12.灾难事故事件类报道走势变化

灾难事故事件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6所示。图16的走向和图14的走向基本相似,虽然09年至13年的数值逐渐回落,但是30年间有关灾难事故事件的报道呈上升状态,并在2008年(49.9%)达到了峰值,几乎占到该年报道总量的一半。通过内容查证发现,2008年的报道集中在四川发生的大地震上。《朝日新闻》对地震的关注与日本本身是地震多发地区有关。

图16:灾难事故事件类报道走势变化(%)

13.法律和制裁类报道走势变化

法律制裁报道的走势变化如图17所示。由图17可见,30年间尽管法律和制裁方面的报道波动较大,但是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每年的报道数量不超过该年报道总数的4%。

图17:法律和制裁类报道走势变化(%)

(三)国家形象呈现分析

1. 总体印象

根据统计,30年间《朝日新闻》对我国的报道态度如图18所示。图18显示,负面报道为6809条,约占到整体的46%,中立的报道为3559条,约占全体的24%,正面报道为4471,约占全体的30%。由此可见,总整体上看,30年间《朝日新闻》在对我国的报道中,负面新闻居多。有关这一点,在意料之中,这可能与新闻媒体报道的特性以及中国崛起给日本造成的压力有关。调查前,笔者预想正面新闻可能会最少,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正面新闻位居其次,这一结果有些出乎意外。这一点也许与《朝日新闻》本身的立场有关,该报纸的报道比较中立客观。

图18:总体印象

除了对30年间的总体印象进行了统计以外,笔者也对30年间印象的走势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图19所示。由图19可以看出,30年间负面报道逐渐上升,而正面报道则逐渐下降。特别是在89年和08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这与89年的六四事件、08年的西藏动乱、四川大地震有关。

图19:总体印象的走势

2. 几个主要类别的印象

在所有类别中,灾难事故事件、民族宗教自治区、人权民主言论自由三个类别的报道基本为负面报道,法律和制裁类的报道也以诉讼、刑罚等负面报道居多。另一方面,在自然/动物、文化/历史、科技医疗的类别上,正面的报道居多。以下,对报道数量较多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个类别的总体印象进行汇报。

(1)政治类

政治类的印象如图20所示。由图20可见,在政治类报道中,中立态度的报道最多,其次为负面报道、正面报道。通过分析内容发现,负面报道集中在官员腐败、政局的变动上,正面报道集中在政治改革、建设规划的报道上。

图20:政治类报道印象

(2)经济类

经济类的印象如图21所示。由图21可见,在经济类报道中,正面的报道远远高于中立性的报道和负面报道,说明日本媒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图21:经济类报道印象

(3)社会类

社会类的印象如图22所示。由图22可见,在社会类报道中,正面、负面的报道数量相差无几。其中,正面报道集中在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发展以及庆典活动上,负面报道集中在民生、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就业等问题上。

图22:社会类报道印象

(4)军事类

军事类的印象如图23所示。由图23可见,在该类报道中,负面的报道数量最多,相比之下,正面报道集中极少。由此可见,日本对我国的军事力量非常警惕。

图23:社会类报道印象

(5)外交类

外交类的印象如图24所示。由图24可见,在该类报道中,中立性质的报道数量最多,以下依次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由此可见,在对我国外交方面的报道上,《朝日新闻》态度中立。

图24:外交类报道印象

五、总结

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对1983年至2013年间日本《朝日新闻》对我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30年间,《朝日新闻》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灾难事故事件的报道最多,而对科技医疗的报道极少;从报道数量的变化来看,在政治、经济、自然/动物、文化/历史方面的报道数量减少,而在军事、社会、民族宗教自治区、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灾难事故事件方面的报道数量增加;从媒体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来看,整体上对我国的负面报道偏多,而且呈负面报道逐渐增多,正面报道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些结果映射出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给日本造成的压力,日本媒体有意放大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力量以及在民族宗教和人权方面的问题,而对我国的发展建设以及在国际事物上做出的贡献少有报道。尤为明显的是,在08年的报道中,鲜有对我国承办奥运赛事的报道,报道的重心都放在了地震以及动乱方面。由此可见,要改善日本媒体对我国的看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技,处理好我国的内部事物,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对外宣传我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的作用和力量。

本次调查研究仅对《朝日新闻》有关我国报道的题目进行了概况分析,今后有待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和研究。

[1] 张玉.日本报纸中中国国家形象研究(1995-2005)-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4):75-83.

[2] 彭华新,欧阳宏生.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传播视阈-以《朝日新闻》2010年1月至9月报道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95-101.

[3] 张秀强.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与日本反应-以《朝日新闻》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12-214.

[4] 荣元.福田时期《朝日新闻》涉华报道倾向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23-46.

[5] 李雪.日本产经新闻网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35-41.

[6] 李千晴.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以2006-2010年《朝日新闻》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40-55.

Survey Report on China’s Image on Japanese Media in 30 Years since Launch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aking Asahi Shimbun (volumes between 1983 and 2013) as Focus

YANG JUN

For this research project, I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sahi Shimbun (Asahi Newspaper) volumes issued from 1983 to 2013. Result of m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during the said 30 years, Asahi Shimbun’s reports on China’s politics, economy and the like reduced, and those on military affairs, human rights, democracy, freedom of speech, disasters and the like increased. In general, the negative reports thereof in regard to China are more than those positive, and there is a trend which shows increase of negative reports and decrease of positive reports. It indicates that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China’s strength has been causing pressure upon Japan, and Japanese media have been deliberately have been China’s problems in terms of military power, human rights, democracy, etc.

China’s image;; Quantitative Analysis

G206

A

1008-472X(2015)03-0068-15

2015-03-15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外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4ZHA004)

杨峻(1975-),女,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及国别区域研究。

本文推荐专家:

邱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宁一中,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研究方向:英美小说、当代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朝日新闻走势负面
三聚氰胺:上半年走势偏弱 下半年能否反弹?
英镑未来走势如何演绎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安倍频频指责《朝日新闻》被批幼稚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全球主要指数走势点评
全球主要指数走势点评
日本右翼围剿《朝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