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负荷都丢哪了—再议学校体育中的有效运动负荷

2015-11-29赵立首都体育学院100191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做操运动量学时

赵立 (首都体育学院,100191)

运动负荷都丢哪了—再议学校体育中的有效运动负荷

赵立(首都体育学院,100191)

当前,在学校中,学生体质的下降与运动不足有关系。运动不足与运动负荷不足又直接相关。学生在校期间,运动负荷是一个大系统。

首先,从形式上看,与学校体育有关的活动包括体育课、早操、大课间、班级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这些活动的运动负荷应该从整体上关注。每类活动都是支撑学生在校运动负荷的子系统或是支点。其次,从时间维度观察,我们看到,每天有运动负荷问题,应该每周也有运动负荷问题,乃至每月和每学期也有运动负荷问题。从时间的维度出发,我们也应该从整体上关注。这可能也是一个系统。如果这个系统设计得好,对学生的体质增强会很有帮助,对学生的运动伤害也可能能有效控制。可惜的是,很少有人从总体上设计学生在学校体育学习的运动负荷问题。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也只是与学习运动项目有关。笔者推测了一下学校体育活动的时间。粗算一下,如果每周3节体育课,每学年可能有120学时;如果每天大课间30分钟,每年会有90个学时;如果每周有2学时的课余体育锻炼,每年会有80学时。加起来,总共每年至少有290个学时。这个时间总量十分宝贵,至少可以达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么多时间为什么没有使学生体质明显增强呢?学校体育中有效运动负荷不足是关键。

如何使运动负荷这个大系统有序、协调运行,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对待。由于学生在校外运动很少,校内的运动和有效的运动负荷就更显弥足珍贵。

换个角度,也可以从微观上认识运动负荷。例如球类运动的负荷、体操类运动的负荷、田径类运动的负荷等等。还可以直接从身体素质的角度观察运动负荷。例如,耐力练习的运动负荷、柔韧练习的运动负荷、力量类练习的运动负荷、速度类练习的运动负荷等等。这些素质的增长各有特性,其运动负荷的施加与控制也各有特点。

不同运动类型或项目的学习,运动负荷特性要求是不一样的。球类学习发展学生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因此,对有氧类运动负荷和无氧类运动负荷有特质的要求。发展这类能力需要按照发展这类能力的规律来练习。体操类发展学生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因此对力量类运动负荷有特质的要求。发展这类能力也需要按照发展这类能力的规律来练习。应该把握住这种特质,顺势发展,有效发展。问题在于(以球类为例),我们几乎没有人认真关注过一节球类练习中,学生的跑动距离与心率强度。耐力、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发展具有“适应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发展这些能力的有效运动负荷与练习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有关(假设先忽略强度问题)。间隔时间包括每一次练习中动作的间隔时间和这种练习多天的间隔重复时间。间隔时间适宜,运动负荷适宜,这种能力就不断提高和积累。间隔时间过长,即使是一次运动负荷合理,这种能力也维持不住,甚至会下降。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科学掌握了练习的间隔时间。力量、柔韧、速度素质的提高与练习的次数有关,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科学掌握了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的问题。显然,这方面,我们也问题多多。

什么是有效运动负荷?这需要理解运动负荷的合成性。理论上认为,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量与强度任何一项没有达到要求,运动负荷就可能是无效的。相反,量与强度都达到了要求,运动负荷就一定是有效的。

如果从宏观上系统设计学生在学校的运动负荷,从微观上科学把握运动负荷问题,就可以综合把握运动负荷问题,可以使学生提高练习时运动负荷的综合效率。有效的运动负荷大系统才可以运行流畅。

在务虚之后,笔者希望谈一谈看到的一些与运动负荷有关的现象。

例如,笔者曾关注过大课间操的运动负荷问题。随机调查中,多数学校学生在平时做操时的脉搏在每分钟110~130之间。在课间操的展示活动中,学生脉搏可以达到每分钟150~160之间。如果说做操30分钟,那么,学生平时做操活动的运动负荷,运动量是基本合理,运动强度丢失太多。从整体上讲,有效运动负荷丢失了。如果常年关注大课间的运动负荷问题,可以说,大课间基本上是无效体育活动。如果每天做30分钟的操,每学年丢失有效运动负荷练习时间大约90小时,多可怕?可惜的是,我们对于做操,只关注做操的动作准确不准确,班级整体齐不齐,入场和退场的合理不合理。笔者的评论是,要么是我们“外行”,要么是我们的工作失职。

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中,笔者也关注了运动负荷的问题。在教学展示中,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否达到要求?显然,从对武汉观摩课的观察来讲,是有差距的。抽测显示,有些学生心率强度达到了要求,但是持续时间不够;有的运动持续时间达到了要求,但是心率强度又比较低。所以笔者的评价是,在本届观摩活动中,既有运动强度丢失问题,也有运动量丢失问题,几乎没有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都符合要求的现象。总之,运动负荷丢失是严重的。笔者大胆推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问题不会比武汉教学展示课好多少。如果以每周3节体育课计算,我们学生每年会丢失有效运动负荷时间120学时。

又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有一种“循环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是把练习或器材分成若干个站,学生对应分别分成若干个组。练习时各组按照要求依次练习。问题是,各个站点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有设计吗?合理吗?同一个站点的再循环回来后的重复练习时间间隔合理吗?组和组之间的间隔时间合理吗?等等。如果不合理,学生的运动负荷就不合理,学生流了一头汗,基本上是“白忙”。

如前所述,如果课间操的有效运动负荷丢失严重,体育课的有效运动负荷丢失也严重,循环练习的组合设计不合理,学生体质的下降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现象。

学校体育中的运动负荷问题应该整体设计,科学设计,不要仅限于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问题。我们学校体育中的运动负荷问题能解决吗?如何加强运动负荷强度?如何加强运动量?如何合成好运动强度与运动量,使之成为有效的运动负荷?如何从宏观上设计好运动负荷的学习与练习,使学生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增强体质的效益?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系统而认真地学习、总结与研究。

运动负荷问题应该也是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和应提高的运动实践能力。这种学习内容一般称之为“健身技能”学习,而不是运动技能学习。这种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增长对学生终身体育有关键性的意义。

赵立,首都体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做操运动量学时
大树的日常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盖章”
运动量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树娃娃做操
学习不是“刷学时”
做操
排队做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