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脚如麻”究竟是状雨之形还是摹雨之声?
2015-11-28郑琳
【摘要】杜甫诗歌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句“雨脚如麻未断绝”,专家学者分歧颇大,总的说可分两种:“状雨之形”和“摹雨之声”,前者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诗五首》第209页课下注解: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词源》的解释是“雨脚”即为雨;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认为“雨脚如麻”是密集的雨,而不是疏疏落落的雨;后者如程少芝先生的观点:“雨脚如麻”是漏雨滴落在屋内的家具或者是器皿上,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像拨浪鼓那样闹个不停。
【关键词】教材注释;雨脚如麻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究竟孰是孰非?之所以产生剧烈分歧是因为:前者注解有不当之处,后面说法又缺乏有力佐证。因此,要彻底解决分歧,具体而言,要解决三个小问题:教材注解有何不当之处?“雨脚如麻”中“脚”的含义?“雨脚如麻”中“麻”的含义?
一、教材注解不当之处
一是不合语境。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令人匪夷所思。诗歌前两段叙写白天境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秋风破屋,群童抱茅,作者茅屋破漏已然难免。第三段写“破屋”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痛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前句着一“墨”字,后句着一“黑”字,都交代这是个伸手不见五指漆黑夜晚。由下文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推知,作者所叙写时间当是夜里。作者白天遭风卷童欺,夜晚受冷冻沾湿,行文自然天成。但问题是,在漆黑的“夜里”,作者怎能看到雨密?
二是不合修辞。比喻修辞贵在相似点恰到好处。注解认为“雨脚如麻”是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麻线一样密集。推知:本体是“不间断雨点”,喻体是“下垂麻线”,相似点是“密集”。众所周知,构成比喻前提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相似点越多越好、越巧越妙。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雨是以直线或斜线下落的,而“麻线”一般是比较弯曲的,怎么会是“下垂”呢?更何况,“下垂麻线”就一定具有“密集”特点吗?这样,本体“雨脚”与喻体“麻”之间缺少相似点又如何构成比喻?作为“诗圣”的杜甫,难道会犯这么低级的修辞错误?
三是《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0)中记载“脚”主要有8种含义:1.人和动物行走器官;2.脚掌,人和动物行走器官接触地面部分;3.物体下端;4.抓住脚;5.脚步;6.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7.帮手;8.沉淀物或残渣。“脚”字在最初指小腿;后逐渐产生了“足”的意义,引申为人和动物接触地面的部分如山脚。但是这些貌似都很难与“雨”在意义上产生关联。因为雨无论落在高端云层、巍峨高山抑或是地面甚至是坑洼处都称作“雨点”,为什么要称作雨脚呢?
二、“雨脚”的“脚”字含义
其实,“脚”字由沉淀物或者残渣这一义项可以转化为“剩余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雨脚”,意译之后就是大雨过后稀疏的雨点。这个义项可以从多方面得到佐证:1.方言方面如现在湖北方言中仍旧保留“雨脚”这个词:“等雨脚住了,我们再去爬山!”这里的“雨脚”不仅描绘了雨丝的形状,而且赋予了雨人的生命和动态感;南方方言中至今仍然保持着酒脚(用酒坛酿酒,酒坛底部的残留物)、油脚(茶油、菜油油缸底部的残留物)等。2.杜甫诗歌方面:《羌村三首》中有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诗中的“日脚”就是落日的余晖,同样可以从侧面映证“雨脚”的含义。3.同类型词方面:贾岛的名句:“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中“云根”和“雨脚”有异曲同工之妙,“云根”“雨脚”都是作者对景物的一种拟人化想象。
三、“雨脚如麻”中“麻”的含义
查阅《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麻”有多个义项:1.麻类植物的总称;2.指麻的皮纤维;3.唐宋时任命大臣用黄白麻纸颁诏,因即以为这种诏书的代称;4.麻布的丧服;5.古代乐器名;6.面部痘瘢;7.麻木;8.喻纷乱;9.姓。根据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此处的“麻”应该讲成“古代乐器名”。因为“雨脚”是有声形象,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为佐证;加之“屋漏”,家里自然少不了盆盆罐罐等接雨的器皿,发出声音是很自然的事。笔者小时候生活在安徽一个穷困的村子里,20世纪90年代的村中多为茅草屋,屋内多为泥土地面。每逢夏季雨水充足,辄有漏雨之处,造成屋内地面凹凸不平,村中人多以器皿接雨水,寂静的夜晚,雨水和器皿撞击发出的叮咚声格外清脆。倘若器皿不足,只能任凭雨滴落在地面上、桌子上,发出滴答的声音。人在漆黑一片的夜里,尤其是在古代,灯光昏暗、摇曳,视觉功能会“下降”,而听觉功能变得分外灵敏。拿有声形象的“麻”去比喻雨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在雨夜中不眠之苦与无奈之情。可以猜想出诗人描述情形应该是这样的:从茅草屋顶上漏滴下来的雨滴断断续续地滴落在地上,家具上,布衾上……正是这种声响在夜深之际不断地诉诸诗人听觉,才使诗人“长夜沾湿”,难以入睡,由此推己及人,进而联想到天下寒士艰难生活处境,便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了震撼世人胸魄、渴盼理想人居环境的忧民慨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那么“麻”是什么乐器呢?《尔雅·释乐》:“大鼗(táo)谓之麻,小者谓之料。”《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埙、箫、弦、歌。”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所以,“鼗”即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拨浪鼓并不罕见,它是有柄的小鼓,柄插在鼓梆中,鼓梆两边各有一个小绳,绳端系上一颗珠子。手握柄,左右摇转,珠子敲击鼓面发出声来。
如此说来,“雨脚如麻”的意思就应该是“雨像拨浪鼓似的(响个不停)”。这样,“雨脚如麻”就不该是状雨之形,而应是摹雨之声。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更加合境、合情、合理一些呢?
作者简介:郑琳,单位:四川民族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教授科目:阅读与写作。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