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麻线鞋的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

2019-03-07陈玉珍热米娜克衣木

吐鲁番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麻线图版麻绳

路 莹 陈玉珍 热米娜·克衣木

一、麻鞋的源起

麻鞋源于周代,用草本植物——麻的茎皮纤维制成绳索、布等,再编成鞋子。唐王叡《炙毂子录》引《实录》曰:“夏商皆以草为履,左氏谓之屝履也。至周,以麻为之,谓之麻鞋。贵贱通著之。”①(唐)王叡:《炙毂子录》,上海:上海国学扶轮社,1912年第1期。《中华古今注》:“麻鞋起自伊尹,以草为之草履,周文王以麻为之,名曰麻鞋。”②《中华古今注》卷中,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0页。周时麻鞋不仅见于史载,而且考古也有出土,如湖北当阳金家山9号春秋楚墓就出土周代麻鞋的实物,以数片麻布缝合而成,长28厘米、宽9厘米、深4厘米③湖北省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当阳金家山9号春秋楚墓》,《文物》1982年第4期,第41~46页。。魏晋以后,麻鞋多为士庶者穿着。《颜氏家训·治家》:“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7页。《太平广记·窦乂》记载“又买内乡新麻鞋数百两。又命小儿拾破麻鞋,每三两,以新麻鞋一两换之。远近知之,送破麻鞋者云集。”⑤(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四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876页。麻鞋的形制多种多样,不但有用麻绳编成的“屩”,还有用麻布缝制的“鞋”以及用细麻绳编制而成的麻线鞋等等。麻鞋因其舒适、轻巧、透气、耐用的特点被大众所喜爱,不仅庶民及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穿着用麻绳编成的鞋,僧侣等也穿这种鞋。正如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代行脚僧》中说“唐代以来,一般行脚僧衣着打扮及负荷经卷行李,都大同小异,同样画迹见于敦煌还有许多种。”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351页。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掘简报统计可知,阿斯塔那墓葬群曾先后出土有10余双麻线鞋②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合刊。。由此可知,唐时麻鞋十分常见。经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本次所修复的这双麻线鞋,无论从形制还是制作工艺来看,均带有浓厚的唐风,故此推断其也应为唐时的遗物。

二、麻线鞋的制作工艺

麻线鞋的制作过程也是很讲究的,先将麻的茎皮编成粗麻辫置于一平案之上盘成底,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种以粗麻绳盘制而成的厚底,也被称作“千层底”。鞋底做好后,再用数股极细的麻绳,在鞋底边上像栽秧苗一样栽上一些麻绳,编织成网络状的鞋帮及鞋面,鞋面中间透空,再用粗麻绳编成的鞋带将鞋帮和鞋面的细麻绳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鞋头有两层,外面一层编织得十分紧密坚固,看上去比较厚实,大概是为了在行走时更好地保护足部不受伤害。鞋做好后,还要用专用工具“楦头”把鞋鼓起来,这样一双麻线鞋的雏形就真正呈现出来了。整双鞋子纹理细致,式样轻巧,也正是由于麻线鞋既有工艺美又不失自然美,古朴大方。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受到劳动人民的青睐。

《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据考证,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麻鞋其工艺与现在甘肃天水清水县制作清水麻鞋几乎一模一样,别无二致。”不仅如此,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7窟西壁龛内正壁侍童脚上也可见到类似的鞋履形象,西安李爽墓出土壁画、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作品中,均可见到大量穿着线鞋的人物形象。正如《旧唐书·舆服志》所载:“武德来,妇人着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开元来,妇人例著线鞋,取轻妙便于事,侍儿乃著履。”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8页。由此可见,麻线鞋在唐代不仅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的群体中,而且上层社会中也会着之。

吐鲁番博物馆现有馆藏麻线鞋3件(3双),其中2件是出土品,1件为征集品。这3双线鞋的形状以及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三、文物基本信息

麻线鞋一双,保存较完整,鞋面用细麻绳编呈“∞”字形;粗麻绳织鞋底,再缝缀编织鞋带。麻绳加S捻。鞋长24.5cm、底宽7.5cm、鞋高9cm、鞋带长17cm。为方便方案的编写,故将麻线鞋分为1号、2号(图版伍,1)。

本次所修复的这双麻线鞋是一件征集品,因无文物登记卡,无法确定具体的征集时间及文物的时代,通过查阅资料及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这双麻线鞋与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麻线鞋极为相似,时代应为唐西州时期④《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合订本《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中记录了在1960年、1972年、1973年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中共10座墓出土过这种的麻线鞋。。

四、文物现状分析

4.1 文物保存现状

这双麻线鞋为征集品,因在库房搬迁过程中,将文物登记卡遗失,具体征集时间无法确定。麻线鞋自征集入库一直放于库房中,未做任何预防性保护,鞋面、鞋底满布大量的灰尘,且已影响麻绳的本色,使这双麻线鞋表面呈暗色;因与其它文物一起叠压存放,长期挤压使麻线鞋变形严重。1号麻线鞋保存相对完整,除有大量灰尘外,鞋面有1处麻绳断裂。2号麻线鞋的鞋内、鞋面及鞋底有大量霉斑,且在鞋后右侧有约9.5cm×2.4cm的深色污染,并在鞋后边缘有一处断裂。鞋底内霉斑处的纤维糟朽、断裂等多种病害并存,鞋面有3处细麻绳不同程度断裂。

4.2 文物病害情况

从现有状况来看,麻线鞋整体保存较好,形制清晰,麻纤维有断裂、糟朽等病害情况,变形严重;2号鞋多处有霉斑。灰尘遍布整件文物,将文物本身的颜色覆盖。通过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发现主要的病害有:断裂、糟朽、霉斑、灰尘污染等(图版伍,2、3)。

五、工艺分析

这双麻线鞋鞋面呈“∞”字形,鞋面两侧为三股麻加S捻成细麻绳编织而成,且细麻绳粗细相对均匀。鞋底为三股0.5cm~0.9cm麻编织成麻辫状后立辫状盘绕9圈后成底,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鞋底高度为1cm。麻线鞋的鞋头、鞋后跟翘起,宛如“牛鼻”形。鞋头、鞋后跟翘起部分是由二股0.2cm麻编织成麻花辫状的鞋前、鞋面、帮梁、鞋后跟部等,值得说明的是这几处的麻花辫的麻绳是一根,且是前后贯通的(图版伍,4)。

六、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修复原则及对麻线鞋实物的观察及病害的分析,确定以下修复路线:文物出库→消毒→信息采集→除尘→清洗→整形→制作模具→修复→包装入盒。修复此件麻线鞋时主要采用针线法对其进行修复,为了更好地展现鞋的立体效果用内撑模具将其支撑。具体修复步骤如下(图1):

七、修复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7.1 缝线

这双麻线鞋的修复主要在制作模具时会使用到缝线,缝线由指导教师提供。麻线鞋断裂处缝线以及鞋内模具、包装所需的缝线均为丝线。

7.2 衬布材料

制作模具的衬布由指导教师提供,鞋内模具衬布材料为电力纺,无酸纸盒内的包装衬布材料为洋纺。

7.3 修复台

根据所修复麻线鞋的实际情况,对修复麻线鞋的工作台并无特殊要求,使其能够平放在修复台上即可实施修复程序。

7.4 修复工具

根据修复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修复过程中会使用到毛刷、镊子、剪刀、针等工具。

八、保护修复过程

文物的修复过程中要做到小心谨慎、细致,清洗时尽可能不用清洗剂及化学试剂;保护过程中遵循可识别性原则、可再处理原则、最小干预原则;修复过程中,所做的修补工作对文物没有附加的强力等。

8.1 消毒

出土纺织品必须首先进行消毒处理,纺织品消毒的常用方法较多,根据这件文物实际情况,用环氧乙烷熏蒸的方式,对麻线鞋进行灭菌除虫。

8.2 除尘

首先用羊毛刷轻轻刷除麻线鞋表面的灰尘;鞋子内部的灰尘,使用专业吸尘器吸除(图版伍,5、6)。而对于有霉斑病害的鞋子先用镊子将病害标本放入标本袋中后,再进行除尘。病害标本,等日后条件成熟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分析。

8.3 清洗

8.3.1 预洗

在完成除尘处理后,先将保存较好且无病害的1号鞋进行清洗试验。为确保文物的安全,先用棉签蘸蒸馏水在鞋底部进行是否掉色测试,然后将鞋带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看其有无异常变化。

8.3.2 清洗

在对1号鞋带进行预清洗后,再对1号鞋进行全面清洗。先将麻线鞋放入自来水中清洗4次,再用蒸馏水清洗3次。在清洗过程中,用小刷子轻轻在麻线鞋表面进行刷洗。清洗后,在1号麻线鞋内部放入塑料起到初步定形的目的(图版伍,7、8)。

8.3.3 局部再处理

清洗后,待麻线鞋慢慢变干的过程中,发现麻线鞋局部有变黑的现象。对于这一情况的出现,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首先给麻线鞋内部塞入宣纸团吸水并定形;再对麻线鞋局部变黑的地方用棉棒蘸蒸馏水擦洗,经反复擦洗两遍后,变黑的地方大有改观。擦洗后,为避免文物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对文物纤维造成损伤(如变色、加速纤维老化等),故用宣纸将麻线鞋整体包裹,这样不仅起到吸湿、吸污的作用,还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8.3.4 清洗2号鞋

对2号鞋的清洗是在清洗1号鞋的三天后进行的,清洗前先将麻线鞋用纱网包裹,后再将麻线鞋放入蒸馏水中。清洗时用小刷子轻轻在麻线鞋表面进行刷洗。反复在蒸馏水中清洗6次,并留存每次清洗的水样。在清洗时,2号鞋的断裂处完全断开。待清洗好后,立即用宣纸吸水,再往鞋内塞入脱脂棉对麻线鞋进行初步定形,最后,用宣纸将麻线鞋包裹3~4层,避免其暴露在空气中(图版伍,9、10)。

8.4 整形

鞋属于立体文物,为了更好地展示出其立体效果,整形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用手或镊子轻轻地将麻绳理顺、理平整;其次,将脱脂棉慢慢塞进麻线鞋内,并将麻线鞋塞满,这时应注意麻线鞋的整体形状不受到任何改变和变形;最后,将麻线鞋用宣纸包裹3~4层,两侧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固定,用棉布将麻线鞋盖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矫形过程中,要求麻线鞋处于潮湿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对麻线鞋进行整形和保护。

由于两只麻线鞋是分两次清洗的,因此,两只麻线鞋在色彩上略有不同。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对2号鞋用棉花棒蘸蒸馏水进行二次擦洗。清洗后,两只麻线鞋再次进行对比和调整(图版伍,11、12)。

8.5 制作模具

8.5.1 模具的制作

麻线鞋整形后,开始制作鞋内模具。模具采用立体的裁剪方式,以鞋底为基准,测量麻线鞋侧面高度并按侧面数据展开绘图,裁剪好模具材料后进行平整。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制作的模具正好合适,我们首先用棉布缝制一个模具样品,采用套针法缝制。将缝制好的模具样品放入麻线鞋内调试;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准备好的正式模具材料进行裁剪,将裁剪好的衬布进行平整,为了防止衬布材料收缩,不用电熨斗熨平,而是在衬布潮湿的状态下用手抚平并用磁铁压固折边。

8.5.2 缝制模具

模具的缝制要求针脚要细密、均匀(图版伍,13),在初次缝制时,我们采用的是套针法缝制,这种针法虽然相对较密、结实,但由于套针法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不易掌握。在反复测试后,缝制模具时我们采用了行针法缝制模具,效果很突出(图版陆,1~3)。

8.5.3 模具的填充及调整

模具缝好后,将无菌脱脂棉按鞋样进行裁剪塞入到模具内,并将模具放入到麻线鞋中,按麻线鞋的大小,塞满塞平模具。后将做好的模具塞入麻鞋内。模具放入麻线鞋后,用手及镊子不断的进行调整,使模具与麻线鞋紧密贴合,防止鞋子再次变形。全部完成后,将麻线鞋模具留口处进行包边缝合(图版陆,4~5)。

8.6 针线法修复

8.6.1 模具放入到麻线鞋内并进行调整后,为使模具起到支撑和依附的作用,要不断对模具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之后再对麻线鞋及模具之间、模具及麻线鞋的断裂处等进行针线法的修复。鉴于残缺面积较小,且不影响麻线鞋的整体效果及材料的特殊性,只对2号鞋的断裂处用染成深咖色的丝线进行缝合和牵拉。缝合时对针的要求不高,普通缝线针即可,丝线由指导老师提供(图版陆,6~10)。

8.7 包装入盒

8.7.1 修复后的麻线鞋,为更好地展示及存放,并起到固定的作用,在无酸纸盒内制作了一层棉被盖在麻线鞋上,先裁剪44cm×61cm弹力棉,再将弹力棉对折。用洋纺丝包裹后再用行针线法缝制成棉被。最后,按放入麻线鞋位置的大小做两个小棉垫,放在麻线鞋上起到固定作用后,盖在棉被上。至此,这双麻线鞋的整个修复过程结束(图版陆,11)。

九、修复后文物状况分析

9.1 修复后现状描述

这双麻线鞋是2010年年底完成修复的,经过修复后污渍基本去除,断裂、糟朽的麻纤维得以补缝,并制作合适的内衬模具,使麻线鞋的变形也得以矫正,修复后的麻线鞋应得到很好的恢复,其强度、柔韧度都有所提高,修复后的麻线鞋色彩基本恢复麻的本色。但由于两只鞋不是一起进行清洗,故稍有一定色差。

在遵循了“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识别及可再处理”的修复原则下,本次修复的效果良好,使文物的陈展效果得以提升,在延长文物保存时间的同时,又更好地展现了文物的原貌。

9.2 修复程度检测

用肉眼及显微镜观察修复后文物的纤维组织,特别针对原来病害较严重的部分做详细的分析,显微镜下与修复前相比,麻纤维清理得比较干净,脆弱的麻纤维并没有因修复而变得松散酥化,说明整个修复过程未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符合文物修复的原则,达到了理想的修复效果。

9.3 修复效果评价

这双麻线鞋修复后如图版陆,10所示,充分展示了麻线鞋的制作工艺及特点,通过修复不仅便于保管,更加便于展陈。还给同一类文物的修复提供了修复依据和技术借鉴。据库房管理人员介绍,这双麻线鞋自修复后,先后借调至中国丝绸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展览陈列,得到专家及同行的赞誉。

结 语

通过对这件麻线鞋的修复可以看出,在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中,修复的过程应是系统而全面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体的统一,真正做到完美地完成每一件藏品的保护与修复任务。这件征集品,不仅丰富了吐鲁番博物馆馆藏唐西州纺织品研究的资料,更体现了当时东西纺织技艺和艺术风格的交流,也包含着当时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大量信息。

致谢:此次修复麻线鞋为2010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疆纺织品修复培训班时修复所用。感谢王淑娟、滕开颜、楼淑琦、徐东良老师在修复过程中给予的指导!

猜你喜欢

麻线图版麻绳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漂亮的“小草帽”
拧坨子与麻线捶
虚构(外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处注释异议
宣威苗族传统纺麻技艺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的收藏与刊布
“吃亏”赢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