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处注释异议

2020-08-12曾贵平叶豪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8期

曾贵平 叶豪平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的文末对“沉塘坳”“雨脚如麻”的两处注释有不当之处,就此提出并进行讨论。

关键词:沉塘坳;雨脚如麻;麻线;拨浪鼓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都是入选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但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的文末的两处注释有欠斟酌,故提出异议讨论如下,企盼同行指正。

一、注释一: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后有这样的注释,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水势低的地方。”与该文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却又是这样分析的:“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诗句中的“沉”字究竟该如何解释?笔者更倾向于后者。“沉”是可作“深”字讲,见《辞源》 “水”部“沈”字条三。从“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两句诗来看,它们对得是极为相称的。“长”和“沉”皆为形容词而分别修饰限定名词“林”和“塘”;而且讲得也很通顺“茅草被秋风卷起,有些悬挂在高树的林梢上,有些则飘落到深水池塘的水面上”。而最为合乎实情的是,屋上的茅草被秋风吹落到池塘它是不会沉入到水里去的,而只能是浮漂在水面上,这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沉”字应解释为“深”才是。

二、注释二:雨脚如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后还有一处注释,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这样解释也不合乎情理,如果真如注释所言,诗人床上的被子岂不是很快就湿透了,诗人又怎能躺在床上呢? 对于“屋漏”的情形,人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下小雨,屋里在滴雨。从杜甫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床头屋漏”不应该是“屋里下小雨”,而应是“屋里在滴雨”——残留在屋顶茅草里的雨水仍在漏滴着雨滴。因为诗人是很恰当的用“雨脚”来描述此时的屋漏的。而“雨脚”又怎么解释?查《辞源》 “肉”部“脚”字条四:“残留的滓末,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显然 “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屋漏”就不属于“雨脚”这种情形,而只能是“密集的雨线”了。 既然“雨脚”和“密集的麻线”意思不沾边,那就得另寻别的解释了。再来看“麻”又为何义?查《辞海》 “麻”字條“古代乐器名”。《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又:鼗桃,乐器名,即长柄的摇鼔,俗称拨浪鼓。”郑玄注《周礼·小师》云:“鼗,如鼔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看来,“麻”字解作“手摇鼔”是无疑了。那么据此“雨脚如麻”是否又解释得通呢?可以想见诗人描述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从屋顶茅草上漏滴下来的雨滴断断续续的不时滴落在地面上,家具上,布衾上,脸盆上,这种声音就像拨浪鼓一样响个不停。正是这种声响在夜深人静之际不断地诉诸诗人的听觉,才使得诗人“长夜沾湿”,难以入睡,由此推己及人,进而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艰难处境,便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了震撼世人胸魄渴盼人居理想环境的忧民之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所以,“雨脚如麻”应解释为“(满屋滴答滴答的)屋漏如同拨浪鼓(一样的响个不停)”才合情入理。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李玉柱.三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课程研究,2014(18).

作者简介:曾贵平(1965—),男,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英语阅读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