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5-11-28夏春艳
夏春艳
【关键词】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50—01
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效率。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更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习惯
乐于学习,也就是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探知班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习态度及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需要老师帮助等等,然后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多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有些老师不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殊不知,这样的学生恰好是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学生爱动脑子。“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那些刨根问底的学生,最好是能跟学生一块儿刨根问底,对于有些问题,学生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让他们始终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毋庸置疑,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笔者结合其他老师的经验,总结出如下要求,贯穿于学生的预习当中。 一画,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二问,向家长询问不认识的字,直到会认会读,并能够写下来为止;三析,对课本的文章进行分析,说一说文章里的主要内容,最好能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四做,积极尝试做课后作业题。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茁壮成长。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做到“今天的事今天完成”,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能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例如,在做题时,要求“三到”:眼到、心到、手到。为此,我经常在班级展开比赛,展出学生写得漂亮的作业,在展出的作业上给他写出一些激励的评语,经过这种展示制度的实施以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这样,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四、培养学生看课外书的习惯
要学好,光靠课内是不够的,教师要根据班上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通过阅读,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这方面,教师要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指导孩子阅读,养成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或者让孩子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要引导孩子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看书重要,看一本好书很重要,看很多的好书更重要。教师要建议家长多陪孩子去逛逛书城、图书馆之类的书香气息浓厚的地点,让他们打小就受到书香的熏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看课外读物时,将自己的感受、看法写下来,可长可短,阅读的过程,能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乐于学习、课前预习、独立完成作业、阅读课外书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初入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