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学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研究

2015-11-28王新

对外经贸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学产业结构黑龙江省

[摘要]基于协同学理论,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看作一个复合系统,并寻求促进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的序参量,通过分析序参量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经费与研发经费,专业技术人才占总就业与总人口的比重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发展现状,提出有效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协同学;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A

一、协同学的相关内涵

(一)伺服原理

协同学理论内容可以概况为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以及协同效应。本文主要阐述伺服原理和协同效应的内容。伺服原理描述了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相互作用时的自组织过程。即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它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伺服原理揭示了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或临界态附近时,最终将出现少数慢变量被多数快变量伺服的情况,这种慢变量役使或支配快变量的情形,将成为人们通过少数变量把握有序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二)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作用的能量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由混沌状态转为一种稳定结构。

(三)序参量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序参量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质的飞跃的最突出标志,它表示着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来源于子系统间的协同合作,同时又起支配子系统的作用,它们决定了组织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状态。序参量由单个部分的协作产生,反过来又支配各个部分的行为,序参量与被支配的子系统是互为条件的 [1] 。

二、 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相关内涵

(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概念界定

1.产业结构

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及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方式 [2] 。

2.人才结构

不同学者对人才结构的定义不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才结构就是构成人才系统诸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人才结构因具体要素和组合方式不同而具有多种类型:即人才的个体结构和人才的群体结构。人才的个体结构是指人才个体内部的各种素质的组合方式,包括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心素质结构。人才的群体结构是指构成人才群体的各种要素的比例和排列组合方式。人才群体结构按照范围可分为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和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才比例和组合形式,反映了人才的地区、产业、部门分布,因此是衡量人才资源的重要指标。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是指构成具体部门或单位的人才比例和组合形式,学校、研究机构、行政机关等的人才结构都是属于这种类型。本文研究的人才结构即指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研究其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知识结构的情况。

3.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协同性发展

依据协同学理论,将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看作是整个经济复合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他们既存在竞争与冲突的关系,也存在合作与协调的倾向。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人才结构与人才质量随之上升, 与此同时人才结构优化可以推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造、催生新兴产业以及加速主导产业的成长。

图1 伺服原理-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自组织的复合系统

图1表示了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在发展演变中的协同学原理与元素,即伺服原理、协同效应和序参量。笔者认为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产业人才数量结构和产业人才质量结构,即协同学所指的序参量。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两个子系统通过人才质量结构和人才数量结构两个序参量产生协同效应,最终使两个子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协同发展。

但是,序参量产业人才质量结构与产业人才数量结构还包括具体的一系列序参量指标(见表1)。

表1 序参量人才质量结构与人才数量结构的构成

产业人才质量结构 产业人才数量结构

高等教育经费比重及增长率 教育经费支出比重及增长率

R&D经费比重及增长率 专业技术人才比重

每万人专利申请与授权量 三次产业占就业人口比重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三、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协同性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1952—2010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持续下降,从1952年的45.8%降至2010年的12%,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持续上升,从1952年的30.4%升至2010年的50.2%,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由1952年的23.8%升至2010年的37.2%,在1986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但是相比第二产业增幅较小。纵观黑龙江省60年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52—1957年“一二三”到1958—1959年“二一三”、1960—1962年“二三一”,1963—1985年“二一三”和1986—2010年“二三一”模式(见图2)。三次产业总体结构的演变过程比较符合世界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规律。但是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第二产业比重应该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而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在十年内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现象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相悖。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其整个经济发展是为国家经济工业化发展提供技术装备,从而优先发展了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及时对第一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和发展第三产业,走了一条重工业自我发展道路。由于其不能有效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又致使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上缺乏产业间的有效协同,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以维系工业超速发展,三次产业间呈现很强的非均衡发展模式。endprint

图2 1952—2010年黑龙江省产业产值构成比重

(二)黑龙江省人才结构发展情况

本文由于数据所限仅研究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即人才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情况,也就是人才的就业结构。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分为两个阶段:1952—1996年,“一二三”模式,1997年至今,“一三二”模式。1995—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34.33%降为2012年的29.5%,但总体降幅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例则呈现出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从1995年的28.9%降至2001年的28.2%再增加到2012年的35.7%,总体增幅也不大。

图3 1952—2010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三)结论

总之,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总体变化不大,而同时期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却演变为“二、三、一”的格局,产值比重的总体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具有超前性,而就业结构变化则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化,不能紧跟产业结构的变化步伐,同时也表明了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缺乏有效配置。按照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合理的产业结构应是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协同发展,这样才能使整个经济持续发展,产业内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调,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从序参量的角度寻找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性失调的原因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看作复合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那么复合系统中的序参量决定了两个子系统是否能够协同发展。通过序参量发展现状来分析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是否能快速协同发展,进而产生协同效应。

(一)序参量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经费与研发经费不足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校舍和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高等教育经费则是专门用于高等教育方面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费用。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是指调查单位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三者共同决定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产业能否顺利和快速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

由于数据所限,本文仅研究1997—2010年的黑龙江省教育经费支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由图4可以看出三者在GDP中的增加幅度都不是很大,近十几年占GDP的比例增长平稳,但增长幅度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近十几年黑龙江省整体经济快速增长,教育方面的预算和支出也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自身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高等教育和R&D经费支出在政府全部预算支出中比重并没有特别扩大,说明政府在高等教育和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不大。

图4 1997—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经费、研发经费占GDP百分比

(二)序参量专业技术人才占总就业与总人口的比重下降

1.专业技术人才占总就业与总人口的比重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1995—2012年16年间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比重和占人口比重都呈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专业技术人才占总就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4.28%降至2012年的3.14%,专业技术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1.79%降至2012年的1.66%(见图5)。

图5 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就业和总人口比例

图5 1995—2012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就业和总人口比重

2.五大类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多数降低

专业技术人才共分为五大类别: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不同类别的人才支撑不同行业的发展。

图6 1990—2010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才的类别比重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仅统计了1990—2010年的数据。图6表明黑龙江省20年间五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中的比重。其中,只有教学人员的比重是增长的,从1990年的0.18增至2010年的0.57,其他三类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都是下降的。其中工程技术人员降幅最大,从1990年的0.44降至2010年的0.17,其次是卫生技术人员,从1990年的0.29降至2010年的0.20。降幅最小的是农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从1990年的0.08降至2010年的0.05。科学研究人员在20年间的比重一直没变,始终是0.01。

如果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结构优化,代表人才主体力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应该是逐年提高的,但现实发展中恰恰相反。可见,专业技术人才比重的下降不利于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协同发展。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尽管黑龙江具有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黑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但近十几年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直存在。所以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还得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4]。

(三)序参量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表明技术转化率低

1. 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差距大

专利受理和专利授权其中的专利是指对专利权的简称,是专利局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人和设计人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通过每万人专利受理件数、每万人专利授权件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的三个指标可以反映出来。

图7 1995—2012年黑龙江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endprint

由图7可知,黑龙江省每万人专利授权件数占每万人专利受理件数的比重较低,且从1995年至2012年16年间专利申请成功率提高不大。比如1997年每万人专利授权件数占受理件数的比重仅为0.49,不到50%的成功率。2012年该比重提高到0.66,仅仅提高了0.11。可见黑龙江省在专利技术上注重形式过于注重内容,是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此外,专利受理和专利授权发展不稳定。比如专利受理2004年减少1.07%,2011年增加了128.18%。专利授权在2011年减少了16.96%,2011年增加了80.47%。

2.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增长不稳定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是指经过技术市场认定的技术交易金额,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四类技术合同,表明区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状况以及将科技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近十几年黑龙江省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都表现出以下特点:即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态势不稳定,每年的增幅忽高忽低,有的年份增长幅度很大而有的年份还是负增长。比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2001年减少了27.13%,2007年增加了123.16%(见图8)。

图8 1995—2012年黑龙江省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增长不稳定的原因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具体表现在没有一套激励发明和科技创新的制度从而激发人才对创新产生兴趣并催生发明专利;缺乏一套将科技创新有效转化为发明专利的制度从而大幅度提高专利受理的成功率,以及缺乏一套相互配合的专利保护制度对已经申请专利保护的科技创新产品进行有效的保护,并最终促进发明专利进入市场并带来经济效益。

五、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

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例,此外还要注重对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审察和引导。同时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不仅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应包括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

(二)制定并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不断下降和缺乏培育人才的激励制度息息相关。所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刻不容缓。但是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要适合本省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模仿抄袭,而且要使人才激励制度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适应人才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注意人才激励制度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制度,而是融于经济制度、产业政策等制度体系中的,并且其自身也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既包括人才的选聘与考核制度、调动制度和结构化制度,还包括薪酬激励制度、职业培训与规划、情感激励制度等。

(三)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首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加大科技管理改革创新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狠抓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落实等。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美国国会正是通过《中小企业投资法案》,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才催生出了英特尔、雅虎和苹果等极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第三,企业改革和完善资金分配制度。国外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1%以下的企业很难生存,所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和完善企业研发创新经费的资金分配制度。

(四)完善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配套政策

首先,消除劳动力城乡流动的体制障碍。取消在身份、户籍和地域等方面对外地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限制,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其次,改革工资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建立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使工资真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信号,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三,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从建立信息化、规范化的职业中介机构着手,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信息咨询等免费服务。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大军农民工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5-8.

[2]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8-60.

[3]骆兰.人才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30):270-271.

[4]王新. 黑龙江省产业集聚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2):41-42.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学产业结构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