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差距的实证研究①
2015-11-28任初明
任初明,张 超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通过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发展水平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庞大的高校系统中,省属“211工程”高校在区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它们通常是各省综合实力最强、社会认可度最高的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为本省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主战场。但受到历史、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地域之间、省际之间和校际之间差距依然比较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211工程”建设以来,各入选高校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这种扶持政策是否缩小了高校之间的差距呢?是否起到了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呢?本研究选择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科研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指数的设计
关于高校科研发展水平的评价,目前国内四个排行榜都有涉及,但采用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中对科学研究采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研成果、科研基地和科研项目三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行榜对科学研究的评价分为自然学科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部分,评价指标主要为科研成果。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对科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指标包括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科学研究获奖情况、出版学术专著或转化成果专利情况、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代表性艺术创作成果(仅对艺术门类学科,不含艺术学理论)、建筑设计水平获得国际与国内重要奖项情况(仅对建筑类学科),该评价指标体系也主要侧重于科研成果产出。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则单独发布了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从科研投入、产出和收益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体系,投入包括人力、R&D基地、项目和经费,产出包括成果应用(包括专利、专利申请和技术转让收入)、收录论文数、论文质量和获奖,收益包括人均产出率和千元产出效率。
评价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数据是基础,指标是关键。科研成果是科研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并不能完全代表科研发展水平,除科研产出外,科研投入的多少、科研能力的强弱和科研效率的高低都是高校科研发展水平的体现,因此,中国校友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行榜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科排行榜都不够全面,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关注了科研投入、产出和收益,但忽视了对科研资源的获取能力。
为了准确评价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指数这一评价指标,并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能力和科研效率四个方面来评价高校的科研发展水平。受学科性质和科研活动特点的影响,本研究把高校的科研发展水平分为自然科学科研水平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水平。因此,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指数可分为自然科学科研发展水平指数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发展水平指数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能力和科研效率四个三级指标。科研投入包括科研人力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其中科研人力投入包括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科研产出包括出版的专著、论文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成果数,鉴定成果数或提交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技术转让数(仅对自然学科),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仅对自然学科),成果获奖数,获国家和部级奖数;科研能力体现为获得的科研课题数和当年拨入经费数;科研效率表现为人均科研产出数,分为人均专著产出数、人均论文产出数、人均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成果数、人均鉴定成果或提交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人均技术转让数(仅对自然学科)、人均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数(仅对自然学科)、人均成果获奖数、人均国家和部级获奖数。
(二)分值计算
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指数的各级指标的数值都为0-1,最高水平为1,最低水平为0。指标采取相对分值,其计算办法是:某校四级指标得分=某校该指标实际得分/该指标最优值,各指标赋予同样的权重,然后把各项四级指标得分与权重系数相乘,再把各指标得分相加,即为三级指标相应得分,按照同样的方法逐级计算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得分,最后,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指数数值越大,表明某高校科研发展水平越高。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2007-2011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汇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和2008-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汇的《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获取相关数据,数据来源权威可靠。
二、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差距的比较分析
(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总体水平差距的比较分析
1.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科研发展水平结构呈橄榄型分布
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具体见表1。
表1 :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水平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中,上海大学的科研发展水平位列“211工程”高校之首,2007-2011年科研发展指数均值为0.549,而西藏大学科研发展水平最低,科研发展指数均值为0.066,两者相差8.31倍。根据高校的科研发展指数,可以把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分为三个层次:科研发展指数均值在0.4以上的6所高校为第一层次,占省属“211工程”高校总数的21.4%;科研发展指数均值在0.2-0.4之间的13所高校为第二层次,占省属“211工程”高校总数的46.4%;科研发展指数均值在0.2以下的9所高校为第三层次,占省属“211工程”高校总数的32.2%。研究发现,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呈橄榄型分布,上海大学、广西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分列三个层次之首。
2.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水平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区域差距
以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指数为基础,可以计算出各高校从2007-2011年变异系数,结果分别为 0.478、0.468、0.457、0.412和 0.437,说明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并不平衡,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平差距。同时,从变异系数数值变化可知,2007-2011年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间的差距呈略微缩小趋势,2007年变异系数为0.478,到2010年降为0.412,2011年又有所回升,变异系数为0.437。
按区域分布对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2007-2011年科研发展指数均值进行统计分析,东部地区均值在0.312-0.338之间,中部地区均值在0.315-0.359之间,西部地区均值在0.216-0.227之间,东中部地区高校科研发展指数均值都在0.3以上,说明东中部地区高校科研总体水平相差不大,但2010年以后中部地区开始超过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科研总体水平与东中部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对不同地域高校的科研发展指数按学科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一,西藏大学排名最后,西部省属“211工程”高校的自然科学的科研水平远低于东中部地区高校,科研发展指数均值为0.186-0.212之间,东中部高校差距较小,从2010年开始,中部地区高校超过东部高校,呈现出较强的上升趋势。具体见表2和表3。
表2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科研发展指数
表3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不同学科科研发展指数均值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一,天津医科大学排名最后,西部省属“211工程”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水平远低于东中部地区高校,科研发展指数均值为0.233-0.262之间,东中部高校科研发展指数均值都在0.3以上,东中部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差距较小。具体见表4。
表4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发展指数
续表4
3.东中西部地区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根据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可知,中部地区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最小,变异系数在0.312-0.412之间;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最大,变异系数在0.369-0.564之间。从2007-2011年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说明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科研水平在逐步缩小,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从201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反映出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之间的科研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具体见表5。
表5 :2007-2011年不同地区高校科研发展指数变异系数
按地域对高校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发展指数计算变异系数(见表6)可知,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西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呈快速缩小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表6 :科研发展指数变异系数的地域比较
(二)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差距的分指标比较分析
1.西部地区高校科研投入与东中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5年来高校间科研投入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科研投入包括科研人力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2007-2011年自然科学科研投入排名第1的高校是上海大学,5年自然科学科研投入得分均值0.834,辽宁大学排名最后,得分均值为0.072。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投入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79,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25,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23。西部地区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投入与东中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见表7。
表7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科研投入
2007-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排名第1的高校是华南师范大学,5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均值为0.867,天津医科大学排名最后,得分均值为0.047。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投入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481,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434,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37。具体见表8。
表8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
分学科对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2007-2011年科研投入指数计算变异系数,结果显示,从2007-2011年,自然科学的科研投入变异系数分别为0.656、0.702、0.633、0.642和0.657,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投入变异系数分别为 0.533、0.593、0.561、0.618和0.562,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投入差距要大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2007年至2011年,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科研投入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2.科研产出地区差异大,中部地区高校科研产出最高
高校间科研产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差距要大于自然科学领域,5年间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差距缩小,而社会科学领域的差距没有明显变化。科研产出包括出版专著数、发表论文数、国外学术刊物论文发表数、提高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成果获奖数、获国家和部级奖数等内容。从表9可知,2007-2011年自然科学科研产出排名第一的高校是郑州大学,5年自然科学科研产出得分均值0.636,西藏大学排名最后,得分均值为0.031。从表10可知,2007-2011年社会科学科研产出排名第一的高校是华南师范大学,5年社会科学科研产出得分均值0.539,排名最后一位是天津医科大学,得分均值为0.022。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产出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57,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16,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180。具体见表9。
表9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科研产出
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产出与东中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见表10)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产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
表10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社会科学科研产出
分学科对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产出指数计算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发现,从2007-2011年,自然科学科研产出变异系数分别为 0.735、0.748、0.519、0.587和0.569,人文社会科学分别为0.825、0.688、0.771、0.647和0.746,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差距要小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2007年至2011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科研产出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差距呈缩小趋势。
3.科研能力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高校科研能力最强,西部地方高校科研能力最弱
本研究把高校的科研能力定义为高校当年获得的科研课题数和当年拨入科研经费数的多少,当年获得的科研课题和拨入的科研经费多,则表明高校的科研能力强。2007-2011年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高校间的科研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科研能力差距在曲折变化中扩大。
2007-2011年自然科学科研能力排名第一的高校是北京工业大学,5年自然科学科研能力得分均值0.806,排名最后一位是西藏大学,得分均值为0.006。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能力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20,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81,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199,东中西部地区高校在科研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见表11。
表11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科研能力
2007-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能力排名第一的高校是上海大学,5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能力得分均值为0.838,排名最后一位是天津医科大学,得分均值为0.018。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能力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94,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374,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93,东中部地区高校差距较小,西部地区高校与东中部高校还有较大差距。分学科对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2007-2011年科研能力指数计算变异系数,结果显示,从2007-2011年,自然科学科研能力变异系数分别为0.852、0.859、0.789、0.793和0.677,人文社会科学分别为0.653、0.700、0.770、0.699和0.747。从2007-2011年,在自然科学领域,28所高校间的科研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科研能力的差距在曲折中扩大。具体见表12。
表12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社会科学科研能力
4.中部地区省属“211工程”高校的科研效率最高,高校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效率差异大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科研效率反映高校科研产出与科研投入之比例。高校的科研效率表现为人均科研产出数,分为人均专著产出数、人均论文产出数、人均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成果数、人均鉴定成果或提交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人均技术转让数(仅对自然学科)、人均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数(仅对自然学科)、人均成果获奖数、人均国家和部级获奖数等多种指标。
2007-2011年自然科学科研效率排名第一的高校是东北农业大学,5年自然科学科研效率得分均值0.806,排名最后一位是新疆大学,得分均值为0.079。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效率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15,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62,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02,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最高,东西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比较接近。具体见表13。
表13 :2007-2011年省属“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科研效率
2007-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排名第一的高校是郑州大学,5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得分均值为0.438,排名最后一位是青海大学,得分均值为0.075。按地区分布计算高校科研效率均值可知,5年间东部10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80,中部7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293,西部11所高校的得分均值为0.198,东中部地区高校差距较小,西部地区高校与东中部高校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见表14。
表14 :2007-2011年属省“211工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
续表14
2007-2011年,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科研效率变异系数分别为0.495、0.585、0.595、0.553和0.504,人文社会科学分别为0.529、0.436、0.538、0.509和0.457。从2007-2011年,在自然科学领域,28所高校间的科研效率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科研效率的差距在曲折中缩小。
三、研究结论
第一,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水平发展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地域差距,东中部地区间高校的差距较小,但西部地区高校与东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发展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的科研水平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科研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之间的科研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
第三,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科研水平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西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在缩小,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间的差距开始扩大。
第四,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在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能力和科研效率等方面表现了一定的地域差距。中部地区高校科研产出得分最高,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高校仍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高校科研能力最强,西部地方高校科研能力最弱;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最高,而西部地区高校与东中部高校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28所省属“211工程”高校在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能力和科研效率等方面表现了一定的学科差距。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投入差距要大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科研投入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自然科学领域,东中部地区高校间的科研产出差距很小,但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自然科学领域,高校间的科研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间的科研能力差距在曲折变化中扩大。5年来,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效率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