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有企业养老保险

2015-11-27杨建东

经济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企业

杨建东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化问题。养儿防老的观念已逐渐淡出视野,养老保险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保险全称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我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险,也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了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退休职工生活的重要保障。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企业 养老保险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67-02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分为五大险种,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障。它是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退休职工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生活来源。

一、养老保险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保险意识起源于自然灾害和突发意外事故,在长期与大自然抗衡的过程中,古人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这是保险的雏形。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具代表性的见解。他认为,每年如果国家能将收获粮食的1/3积存起来,这样连续积存3年,就可以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的积累就可以积累9年的粮食,那么就可达到一个太平盛世了。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直在改革中前行,中国的养老保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199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又更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使离退休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改善。由此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诞生,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双轨制”长期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决定在企业先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由原来的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这种转变只在企业单位进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还延续原来的制度,由此造成了不同单位不同养老金计算方法即养老保险“双轨制”。“双轨制”形成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按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多数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退休职工退休工资达到在岗工资的70%~80%。而在企业退休的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其在岗时的在职工资。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此前的测算,2005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低到47.94%水平后,一直处于45%左右的区间,也就是说退休金是退休前在岗工资的45%。两者差距明显,人为地造成了不公平。

2.企业缴费负担过重。现阶段以某单位为例,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8%,企业缴纳部分为上月工资的20%,;公积金个人缴费比例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8%,企业缴费比例为个人的1倍;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2%,企业缴费比例为8%;失业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为0.5%,企业缴费比例为1%;工伤保险企业缴比例为1.6%,生育保险企业缴费比例为0.9%;年金为个人缴费比例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1%,企业为个人的4倍。合计职工个人当月从工资中应扣19.5%,企业负担为43.5%。以应付工资为1000元为例,职工本人应扣195元,而企业负担为435元。企业认为保险是一种负担,特别是对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3.企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非常困难。我国养老保险起步晚,起步初期覆盖面不广,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项工作处于不成熟阶段。现有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模式,设计理念是全国统筹,现在转移时只转个人账户,不转统筹部分。造成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手续繁琐,人为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间转移,省保和市保间转移也是非常困难。

4.养老保险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業务量大,与企业和职工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干好一项工作离不开素质高的业务人员。当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重视养老保险工作,一人兼多职,保险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够。对下缺少指导,管理混乱。

三、关于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的建议

1.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养老保险“双轨制”是长期存在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为的不平等机制。它的存在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人为制造了不公平。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应从制度上打破这种机制,2014年12月23日,马凯副总理在《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机关事业单位要与企业一样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达到与企业单位统一,同时建立单位缴费账户和个人缴费账户,改变退休职工工资的计发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的矛盾。并且建立职业的年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同时实施,标准统一。笔者相信,随着新政策的实施,会逐步解决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制度多元化、机制不健全、衔接不顺畅等问题。

2.制定政策,给企业减负。国际上通行做法是对企业开展养老保险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目前的我国国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项保险的执行费率。并对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即年金实行税收优惠。这样虽然从近期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从长远看,会减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使国家对养老保险真正负担起有限责任。

3.简化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养老金不仅有风险分担的作用,也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现阶段养老保险账户的运行体制,决定了其转移难。虽然现在信息化水平不断地提高,涵盖各行各业,为全国统一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可能。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人口流动性强,转移工作还有很大的难度。另外,虽然现在跨省区能够正常转移,但手续非常繁琐。笔者认为应从国家层面逐步规范,出台更详细的政策,简化养老保险转移手,逐步实现全国统一。养老保险转移应统分借助网络资源,实现网上办理,同时办理的终端也应简化,在本单位就可以办理,并且办理情况本人可以实时查询,随时关注,资源共享。

4.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人才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要留住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减少员工流动,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在留住人才方面保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退休职工,保险是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各单位应重视养老保险工作,保险业务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知识,树立主观服务意识,立足本岗位,着眼未来。让养老保险发挥作用,为企业留住人才,真正发挥养老保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冬梅.完善养老保障应解决好的四个问题.中国联合商报

[2] 舒丹尼.商业养老保险改变“养儿防老”传统模式.中国金融报

[3] 试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民生保障,2012(12)

[4] 汤飞宇.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化运营.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2.6

[5] 宋凤轩,赵艳秋.人口中老龄化背景下城镇养老金缺口问题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10(10)

(作者单位:中铁九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