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动力强化途径研究

2015-11-27吕超夏志勇

经济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动力

吕超 夏志勇

摘 要: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主导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明确了高技术企业发展就必须明确创新的意义;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内在联系,而将这些联系一一明确再通过相应的技术进行量化,就能真正地实现产业高等学院研究机构的有机结合;在完成上述理论研究后,從各个角度出发,明确文化氛围,科技发展方向,等一系列角度出发真正实现高技术企业通过科研创新,完成企业的升级。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 自主创新 动力 强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36-0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它也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对人才的激励策略决定了人才的积极性以及最终的研究结果,因此加大力度对高科技企业进行分析,将自主创新的执行主体与他的内部链接量化后,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在此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将物质精神柔和在一起;将权责一一对应;将创新的探索和扎实的基础操作搭配,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员工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尽快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与飞跃。高新技术大多涉及各种发展技术的最尖端、最敏感的部分,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国际竞争的不相容性大大加深了竞争的激化程度,因此黑龙江省高精尖技术无法抄袭,甚至无法依靠引进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创新就必然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突破瓶颈的唯一方式。自主创新型人才归根到底就是促使产业革新的原动力,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训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才能最大程度上将人力资本转变成资金回流到企业,真正将我省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构成分析

就整体来说,研发组织、科研机构、学术性高等教育机构就是构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大执行主体。只有有机地将三者联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高精尖技术产业的优化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完成生产要素质的飞跃的过程,能充分应对市场的种种风险,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肩负起主导地位的责任,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等;企业是将生产要素进行转化、重新组合利润分配的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也必须依赖企业才能进行循环;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则保证提供优秀的人才以及富有内涵的文化环境。

二、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连接机制

高新技术的变革,是产业、学校、研发机构结合的过程,充分说明了部门间既定的经济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性。其连接机制如图1所示。

我们将其具体化就可以理解为政府负责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加大市场的监管,使其正规化合理化,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监控法律制度;企业应尽到其主导作用,合理利用资金,进行相应决策,研发新产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保证对市场的掌控,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则应该尽到职责,保证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以及相应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支持。从而完成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在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生命力。高精尖企业的执行主体想要构成庞大的产业链就必须将技术作为纽带,将技术作为连接的纽带就是指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传统的操作方式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过程。对于传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创新不单单是一个新的想法的产生,更是将创意落实到实际的过程。这种创新包含着企业内部的连锁开发部门、基础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与企业外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配合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合作,以重大任务为纽带,以政府政策为框架,促使各个部分共同合作。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其目的都是为未来的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技术帮助,从而或从正面或从侧面影响企业创新的成果,完成创新成果实用价值最大化。

三、高技术企业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的强化途径

1.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创新氛围。(1)在高新技术企业应逐渐加大对于各个部门对于创新的培养意识创造物质基础的丰富度和良好的环境条件给产业中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将人才作为核心,将创新作为目标,保证人员的素质,保证他们的品行。就必须做到将能力作为考核核心,将业绩评定依据,确立以品德、知识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将人才品德测评和高层次技术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2)教委的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人才的相关需求不同进行区分,依照实际情况,区分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以达到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达到相应指标的选定、标志、标度划分,设计相关的统计方式以及量化指标。(3)针对高层次的人才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委相关部门制定的宏观规划下,设立专业的行业评价机构,针对现代人才进行专业的评估。

2.转变创新管理者领导风格与方式,增强凝聚力。创新型人才可以说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而创新型领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的灵魂,创新的源泉创新型高新技术的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加快相关产业升级,组建能够拉动整体经济的高精尖技术的产业集群。根据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变革进行相关人才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注重集约型高精尖技术的产业升级,转变传统粗犷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对已有的产业组织结构进行改良,从而在根本上完成劳动效率的质的飞跃。

3.高度负责,有效进行创新个体职业生涯设计。高技术企业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性和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具有较高的理性程度和较为强烈的事业心,而创新型人才选择就是构建团队环节中的基础环节,因此对于高新技术型人员的选择成果就直接影响最终的劳动效率。因此针对人才的考核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衡量思想、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要将目光限定于某一部分,选择人才应该在大范围内选定。同时严把质量关,保证选拔过程公开透明,优中选优。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真正完善人才选拔。逐步对行政手段进行完善以达到人才配置的合理化,在这样的基础下,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市场从而达到人企匹配,给予人才市场最大的发挥空间,真正达到让人才的沟通渠道,工作渠道灵活起来的目的。建立起一个能够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的体制,促使人才配置合理化,同时达到持续创新的目的。针对人才配置,我们必须将人才配置不断进行优化、重组,以达到最终人才合理化配置的目的。将“一线强、二线精”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作为既定方针,同时要将人员合理分配,不要出现“强强”“弱弱”组合,导致团队差距过大,不利于整体发展。从人才的高效配置出发,构建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团队,通过优秀人才的酵母作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重业绩、重贡献、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军工行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分配激励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技术、管理等知本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高技术企业系统在建立多元分配体制和机制上,应积极推进,大力尝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凡是科技成果、技术诀窍、知识产权(专利)、重大信息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确认其在军民品科研、生产、开发的创新过程中,起到增值的作用,创造了高技术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按其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随着高技术企业人员的需求趋于多元化、高层次化,要充分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分配内容、方式与方法等必须灵活多样、有所创新。除采取传统的以工资、奖金、福利等现金报酬激励方式外,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试行企业年金、期股(权)等新的分配方式,并要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合法收入。

5.加大奖励力度,健全和完善奖励制度。(1)要敢于启用各种人才,明确不拘一格的选拔宗旨。对某些在尖端科研项目攻关、新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应该给予相应的职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让他在最适当的岗位上工作,保证在最佳年龄段充分工作。(2)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调整国家科技奖励方向和重点,从项目奖励为主逐步转向项目奖励和人员奖励并重,减少政府奖励数目和奖励层次。对于有重要发明创造、攻克重大技术难关、创造高额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

6.正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障创新人员利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证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除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外,都应该鼓励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议明确在一定条件下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由承担单位所有,在执行各国家科技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的署名权等精神权利,可以明确规定属于对项目单独或者共同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个人。使创新人员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其积极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交流。

由此可见,自主的针对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创新战略以及相关的管理就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从而达到技术革新的原动力。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关创新人才发掘以及再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以便观测其相应比例。明确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其次,从加大产业、教学、科研的关联程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最后,将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人才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的高度。构建人才保障的模式、人才管理及控制模式的组建、人才管理开发模式的组建等一系列思路的研究,构成了以产业为中心,以教学为基础,以研究的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制。最后要将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只有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促进长期发展,保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最大化保障创新人员的根本利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1C035;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52G003]

参考文献:

[1] 陈茁.综合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科技与管理,1999(1)

[2] 丁蕊.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8)

[3]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4(6)

[4] 赵瑞金.构建现代军工科研院所制度的思考与对策.中国军转民,2003(4)

[5] 刘志强.创新激励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资助制度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06(4)

(作者简介:吕超,哈尔滨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战略研究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夏志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北京 100001)

(责编:芝荣)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初恋未必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兴和动力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