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轮流日记 助力学生写作
2015-11-26崔红霞
崔红霞
【摘 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好写、乐写、善写?怎样让写作教学更高效?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小组轮流日记写作、评价”模式另辟蹊径,燃起了学生们前所未有的写作热情,使全体同学的写作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关键词】小组轮流日记 写作 竞争机制 评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苦苦追寻的高效学习状态吧。我想人只有在主动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高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亦是使尽浑身解数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良好状态。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好写、乐写、善写?这学期我摸索出的一套“小组轮流日记写作、评价”模式让我欣喜地感受到全体学生前所未有的写作热情,同时更是欣慰地看到全体同学写作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模式虽不甚成熟,但是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创设写作平台
我们班共十五个小组,每组一本日记本;每组五到六人,组员轮流写,平均每人一周写一篇。一改往日每人一天一篇的高作业量,让孩子们有时间、有精力精写一篇日记。每个同学既是作者,同时又是另外几篇文章的读者。这样一来,先是端正了学生的写作态度,因为谁都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往日那些倦怠的、潦草的日记都非常自觉地销声匿迹了。
尤其是一个叫艾博轩的男孩,他的字以往可谓是乱得一塌糊涂,我教育过很多次都无济于事。但他的第一篇小组日记却令我刮目相看,字体虽谈不上漂亮,却出奇工整,一问原来是花了一个小时,卖了大力气,一笔一画写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天天让同学们看到我的烂字多丢脸呀!”我专门在班里对他进行表扬,断了他写烂字的后路。慢慢地,这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且他对自己的学习也更有信心了。
这种写作模式让很多孩子都非常期待日记本传到自己手里的那一刻,有的孩子日记里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日记本的脚步近了……”看着他们专注阅读同学文章的神态,看着他们用心构思文章的表情 ,我对这种模式更有信心了。
二、搭建写作长梯
接下来,我又在评价方法上做文章。我的批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得分,内容分(10分)加书写分(5分);二是批语。对每篇日记在主题、语言、结构、书写等方面给予指导与评价。所以每天日记本一发下去,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看得分与批语。他们私下里议论着、评价着、对比着、学习着,渐渐学会了汲取他人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短处。每个组里总有一两个文笔较好的,我往往批阅得很细,无论是深刻的主旨,还是别具一格的语言,或是细腻的描写与抒情,我都很具体地指出并赞扬,组员们耐心地读着、学着、写着。
付欲晓素有“小才女”之称,文笔清丽飘逸,尤好诗词,擅以诗化的笔法写文章。她的日记无论内容抑或是书写,几乎篇篇满分,尤擅以第二人称写人记事,善于细节处落笔、平常处抒情,却感人至深。她在小组日记中改写的《背影》令同学们争相效仿:“啊,父亲,那日我们同行,望着你那恍惚而又清晰的背影,虽是万里天晴,我的泪却落得又静又轻。记得那些日子祸不单行,一身债务还也还不清。离别那日我泪落不停,伤心到无法再平静。望着月台边你艰难的背影,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我感动地享受着此情此景,泪水却禁不住在眼眶满盈。而你却装作一身轻……”组里的其他同学学着用此笔法改写《阿长与〈山海经〉》,杨晓梦同学这样写道:“长妈妈,我想对你说,多少次午夜梦回,我想到你那熟悉的呼声。起身,伸个懒腰,又忆起你那四仰八叉的睡姿,便不禁有些发笑,笑你可爱,笑你亲切。多少次我剥着蜜桔时,总忆起那年元旦,吃的第一口福橘,那冰凉酸甜之感也是记忆犹新,也终于懂了你对幸福生活的渴盼……”还有同学改写《老王》《信客》等,他们相互品评,阅读,往往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写作非一日之功,我坚持用这种写作方式为孩子们搭建着写作长梯,我相信假以时日,定有事半功倍之成效。
三、构建竞争机制
我又把竞争机制引进小组日记,小组之间一个月评比一次,由学习委员计算本月每个小组的总分,评出小组名次,制成表格,进行公示,并对前三名进行奖励。每月小组得分相当于一次语文测试成绩,计入小组总成绩。为此,我还设立了加分制,凡是被老师选作例文的日记,都可有附加分。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写作态度更端正了,他们真的是在写作的每个环节上下功夫,也存在有的孩子一时怠惰,得分很低的情况,但第二天一定会受到本组其他组员的诘问,他们相互影响、相互监督,效果远比过去老师一个人苦口婆心的讲评强得多。有的小组为了能评上例文,更是煞费苦心。郭美辰组的王建洋同学,让全组给他指导他的《美味手抓饼》,修改了多次,最后成品果然如“手抓饼”一样色香味俱全,文中他的饼做得让人感觉欲罢不能,他读的时候又是如痴如醉,让我们听得更是垂涎三尺,都“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四、展评写作成果
一周一次日记展评课,可谓同学们的饕餮大餐,由学生本人朗读被老师选作例文的日记或被组长推荐上来的文章,并由小组长做评价,老师适当评点,朗读特别精彩的又有附加分。课堂上有时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每组争先恐后,因为四十五分钟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一周的例文都有机会读,所以连平常那些不大敢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的,因大作被选中,也被同组人逼得一副“抛头颅、洒热血”状,一狠心登上讲台,豁出去地读,自然迎来台下阵阵掌声,自信自此便有了。小组长们更是叫着劲地点评,一个个俨然一副专家腔,评得头头是道。这样一来,评价多元化,也避免了老师的思维定式,孩子们学会了找文章的亮点,学会了在细微处观察文章,学会了在一个精妙的动词、一处惟妙惟肖的细节、一处锦上添花的修辞、一句画龙点睛的议论上品评驻足。而这种评价又与我们的阅读教学血脉相通、相辅相成。
一段时间写下来,首先是同学们的“流水账”日记杜绝了,最起码每篇文章或深或浅都有主题了,包括平日里视写作为仇敌的孩子,他知道怎样去选材了,他知道叙事过程中要议论了。其次是孩子们舍得在文笔上下功夫了,能静下心来构思了,能在谋局布篇上揣摩了。前段时间我班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读《四世同堂》,孩子们在日记上写读后感,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读得投入,感得深刻,写得入微。他们在小组日记上对个体、群体人物,正面、反面人物展开大讨论,探讨人性的善与恶,探讨国与家的孰轻孰重,探讨活着的价值、尊严的价值,让我一下感觉他们长大了。《我是瑞宣》《冠晓荷,我想对你说》等新颖的立意与手法,也让同学们争相效仿,佳作频出。再者,我欣喜地看到一些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包括前面提到的付欲晓、杨晓梦。最让我满意的是张雪青,她的文章几乎篇篇是例文,她的文章刚柔并济,豪迈中流淌着温婉,能在最妥帖处落笔生辉,美好的情感氤氲在文章内外,引领着全组,也浸润着全班每个同学。她《我与数学的爱恨情仇》中写对数学课的喜爱:“我守着月亮,盼着星星,等待着代数先生带着他的数字大军,为我上演一场头脑风暴。”她《放飞心中的百灵》抱怨自己不想唱低音:“当我听着隔壁悠扬绚丽的主旋律,口中唱着细弱的烘托音,心里不由自主地涌出酸涩的味道,斑斑滴落在依旧低沉的曲调里……”
教室里,孩子们用他们的文字吟咏着他们的青春的时候,我默默地听着,感动着,并且努力着。希望让这种“ 小组轮流日记”模式更完善、更高效,让学生爱上写作,为我的写作教学助力,让写作教学另辟蹊径,我会坚持下去、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