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默读次数,提高略读课堂教学效率
2015-11-26黄小妹
黄小妹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烦琐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超越文本,最终实现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积淀底蕴,才能厚积薄发。强化默读训练就是在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默读 略读课堂 教学效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学活动的排头兵,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按照实验教材资源的整合,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种,前者以读为主,是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任务通常包括理解、情感熏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后者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简而言之,精读课是学方法,略读课是练技能。显然,教好精读课文是基础,落实好略读教学是关键,它事关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训练的提高。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略读教学课堂呢?
一、粗放地默读,读出文章的大意
默读比朗读更重要,它是个性化的阅读,眼看心思,学生多项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学之间互不干扰,注意力集中,适用于思考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阅读。纵观实验教材的编排,每册教材都由6—8个不等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均由单元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大部分组成,体现了教材排版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年级起,课文一般以3∶1的比例呈现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其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开始扩张,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会解读教材就是教师的一种智慧。我们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的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教学问题。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它在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安排了一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等之类的提示。透过纸面文字,我们读懂了它内在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开手脚,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好伙伴,让学生带着问题静静地读书,在默读中学习,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感悟,珍惜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通读课文,初知大意,能够罗列课文要领,做到一练一得,松弛有度。
二、选择地默读,读出课文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学段的默读分别做出了规定:第一学段: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显然,对象不同,默读的深浅难易要求就有所不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事物呈现次数越多,学生对事物的记忆就会越深刻。强化默读次数就是要让学生多次来回地走进文本,实现与教材多次的对话。会读书的人能够把短的文章读长;反之,又能把长的文章读短。略读相对于精讲,长短相对而言,一般来说,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挥刀割舍,把较长的文章读短,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二度走进文本,对文章进行强化默读。
三、精确地默读,读出文章的空白
略读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教材里的片段篇章无不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悬念和遐想,勾勒出一道道无痕的美丽。能看到的白纸黑字我们容易理解,那触摸不到的深处我们难以读白。教学时,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用教材来教,注重知识的拓展;反之,不成熟的教师仅仅教教材中的文字,跳不出教材的圈子。然而,教材的空白又是拓展教材的最佳切入点,是发散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平台。因此,在学生一次默读、二次默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再次强化学生的默读,有筛选、有揣摩地读,读出弦外之音,读出文外之意。例如《月下桨声》一文,课文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下文做了铺垫。众星托月,文章的精髓浓缩在课文结尾,且看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每天早上,我推开窗子,发现远处的水面上总有一叶或者两叶小船,像什么人无意中遗落了一两个发夹,轻轻地别在青山绿水之中。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我走在月光下的时候,偶尔听到竹林那边还有桨声,是一条小船均匀的足迹,在水面上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但我依稀听得出桨声过于粗重,不是来自一个孩子的腕力。”
“每天早上,”、“每天晚上”,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劳动创造财富,人贵在持之以恒。穿越那“均匀的足迹”,饱览那“月光的碎片”,“我”看到了祖国下一代正在茁壮成长。“一个个梦境”就是作者寄予下一代的希望。那“不是来自一个孩子的腕力。”,潜移默化,父辈熏陶,世代相传。
片段二:“我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我家的墙根”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根基不牢,何谈高楼万丈。那“桨声”就是勤劳、诚实、淳朴的象征。姐弟俩就是劳动人民的缩影,不求名不求利,只图一生过得实实在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能够捕捉到教材的空白,并不断地纵横拓展延伸,那就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课堂。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略教不略学,简化不简单,七分机智,十分扎实,略读教学因强化默读次数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玉坤.圈画批注 深入浅出[J].小学语文教师,2011(11).
[2]陆海燕.浅谈小学语文的文本细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