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015-02-23李雅琼
李雅琼
【摘要】要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精心策划,科学组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扎实有效地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自觉、合作、和谐、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学好,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原则 竞争机制 平衡
能否有效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恰当处理好各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课堂效果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合作与交往。根据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分组的原则和依据
要想有效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讲工程”,笔者认为,各学习小组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小组的分配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如:各学习小组的编排,一般可采取4—6人分组,最好是4人分组,尽量避免单数分组(特殊情况下例外)。各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否则不利于各小组之间的管理、检查、竞争与评比。(2)各学习小组的编排要综合平衡,兼顾公平,力求做到各科、综合实力大致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尽量做到各科、综合学习成绩高低搭配,男女性别搭配,爱说、善讲的与不爱说、不善讲的搭配,学科成绩强弱搭配等,这样有利于各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让学生想合作,愿交流,更加自信,能交流出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成果来。(3)座位的摆放最好采取面对面的围坐式,各小组之间的位置,最好采取交错式分布,这样,既有利于各小组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又有利于拓展各学习小组的视野,关注黑板与教师的肢体言行与表情,有利于营造亲切、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巧妙建立备学习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要想使其有效运转,就要建立一系列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其“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和激情。为此,首先给各小组每个成员编上学习代号,如1号,2号,3号等,依次下编。编号代码原则上按成绩编排(但不要明确告诉学生),每组的一号是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学习管理、督查协调和其他工作。其次,对各小组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既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又要明确指出,不得迁就,从而既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又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与问题;既要有短期的鼓励与刺激,又要有长期的监督、考核与考评等长效机制。可采取加分制,但加分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编号,对应加上不同的分数,如:每回答对一个问题,1号、2号加1分,3号、4号加2分,5号、6号加3分;也可采取1-4号,分别加1-4分,课堂提问尽量做到各小组之间机会均等,以鼓励后进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得分情况可在黑板上当堂公布,也可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循环记录,如:1组记录2组,2组记录3组,依次类推,呈圆圈形循环记录(本小组留档,以便核实)。这样,既公正客观,又方便操作。最好做到一课一公示,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总评,对优胜先进小组进行评比、奖励。可颁发奖状进行精神鼓励,也可适当发些(文具等)物质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持续性。在学期总评中,要把平时课堂成绩的60%计入总分,期中期末各占20%。这样既兼顾了平时课堂上的学生反应,又兼顾了实际的课堂实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综合平衡,及时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小组之间的积分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要审时度势,在做好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度的微调、再平衡,以免实力过于悬殊,差距过大,导致个别小组丧失信心而落伍。因此,能否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地对各学习小组的实力进行综合平衡,对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这既是对教师能力和智慧的考验与挑战,也是对教师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的一种有效检验。为此,这种综合平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从成绩人手,可以参考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也可参考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上的反映情况,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对错情况和配合度等情况;第二,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加以平衡,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协同进步。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让学生充满自信、满足与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其求知欲望与潜力,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助推器,也是“学讲方式”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相关课改文件精神,结合本校、本人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科学组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扎实有效地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自觉、合作、和谐、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学好,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